邱盈宇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組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點、文體特點、練筆處等,引導學生咀嚼文字的精妙之處;并進行讀寫結(jié)合,使學生感知理解語言、感悟內(nèi)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從而積累語言、活用語言,提升他們的言語表達品質(zhì)。
[關(guān)鍵詞]言語實踐 ; 教學價值;言語能力;表達品質(zhì)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4-0032-03
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的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笨梢?,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是在不斷地言語實踐中得到提升的。因此,準確把握文本特點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結(jié)合點,有的放矢地設(shè)計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在設(shè)計語文實踐活動時,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挖掘文本核心的訓練價值,找準有價值的言語實踐訓練點,摒棄流于形式、無益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教學活動,讓言語實踐活動有思維含量。這樣,才能建構(gòu)指向?qū)W生語文核心能力發(fā)展的、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一、咀嚼文字精妙,感知文本意蘊
語文教材選編了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語言優(yōu)美,意蘊豐厚。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值得品味與咀嚼之處,尋找能有效引領(lǐng)學生實踐的語言點,通過多方式、多層次的閱讀形式進行訓練,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習得語言、內(nèi)化語言、發(fā)展語言。
(一)挖掘言外之意蘊含的意義
如,《母親的恩情》中有這樣一句:“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苯虒W這句話時,我緊扣“一針針一線線”這個詞語進行教學:
師:為什么不寫“一針一線”而寫成“一針針一線線”呢?
生:我看出母親縫衣服特別細心,把針腳縫得又細又密。
(教師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好這個詞語)
師:母親縫得多認真、多細心??!這里面還有一個民間習俗呢!想知道嗎?古時候,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出門的人做衣服,必須把針腳做得又細又密,要不然出門的人回家的日期就會延遲。想一想,母親為什么把針腳縫得這么細、這么密呀。
生:為了讓兒子早點回來。
師:對啊,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多么擔心和不舍?。∵@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ㄖ笇ёx好詞語“一針針一線線”,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
為何要緊扣“一針針一線線”這個詞語呢?因為這個詞語是有溫度的,是有內(nèi)涵的,蘊含民間習俗、人物情感等。抓住這類意蘊豐富的語言進行體驗,就可以讓課文的語言鮮活起來,讓學生將語言文字積極地消化、吸收和傾吐。
(二)挖掘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如,《愛如茉莉》一文有這樣一段話:“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顯得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边@段話中的“探”字就值得細細揣摩。教學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寫陽光,通常用哪些字眼?”學生回答說,用“照”或者“射”。接著,教師追問:“這里作者為什么用‘探字?”通過比較,學生逐漸咀嚼出作者運用的是擬人手法,“探”字蘊涵著人的感情魅力——此刻,陽光仿佛也如子女一般,不愿意打破這樣溫馨的畫面,悄悄地、溫情脈脈地進入了房間。只有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讓他們通過理解與表達,準確把握語言文字的精髓,才能咀嚼出文字背后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xiàn)力。這樣,對學生揣摩用詞、精準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三)挖掘留白處展開想象
如,在教學《大禹治水》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吃盡了千辛萬苦”的意思,我設(shè)計了想象練習:
大禹為了治水吃盡了千辛萬苦。餓了,他______;渴了,他______;累了,他______。他的衣服______,鞋子______,身上______。
這樣的訓練,立足于原有文字,召喚學生進行想象填充,能幫助學生走進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僅激起學生將文本與已有經(jīng)驗進行關(guān)聯(lián)想象,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進行了表達能力的訓練。
二、聚焦文體特點,內(nèi)化文本語言
教材中的文本體裁多樣,只有根據(jù)文體的不同特點組織教學,才能使教材為我所用,達到用教材教的目的。語言文字是靜態(tài)無聲的,隱含著諸多的實踐性因子。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活化這些實踐性因子,采用多樣的閱讀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傾聽、朗讀、想象、品味、運用等作用,讓語言為學生所用。
(一)多元誦讀
如,《煙臺的?!贰度齺喡淙铡贰恫菰愤@些寫景類課文,語言優(yōu)美、情感濃厚,均是適合朗讀訓練、積累語言的文本。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描繪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體味語言文字傳遞出來的溫度和魅力,將優(yōu)美的語言積累下來。
(二)表演實踐
在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可將學習目標確定為復述故事,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使教材為我所用。如,為理解農(nóng)夫的焦急,先讓學生想象農(nóng)夫急得怎么樣,再讓學生表演焦急的樣子,最后讀好這個詞語。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了農(nóng)夫焦急的心理,也為體會寓意——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埋下伏筆。學完整則寓言后,讓學生加入動作、神情等,上臺復述故事,比一比誰是“故事大王”。這些表演,不是為“演”而“演”,而是目標明確,步步為營,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理解語言文字表達的趣味和故事的寓意服務的。表演這種言語實踐活動,使學生豐富了思維,真正走進了故事,悟出了道理,最終達成把故事講生動的學習目標。
(三)語言轉(zhuǎn)化
如,《維生素C的故事》這篇課文,簡單易懂,教學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定成“運用課文中所學的相關(guān)知識,從不同角度介紹維生素C”。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以下情境,指導學生運用課文語言進行表述。如果你是哥倫布,請在船隊出發(fā)時向船員做一個醫(yī)學知識講座;如果你是維生素C,請向大家說明你的重要性;如果你是醫(yī)生,請你向病人介紹維生素C的作用。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鋪設(shè)了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語言實踐。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文本的教學價值,不僅讓課文的語言鮮活起來,而且讓學生將語言文字積極地消化、吸收和傾吐,真正達到語言實踐的效果。
(四)借用文本
在一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是分散在語言文字中的。教學時,需要我們進行梳理、提煉、整合,形成邏輯性強、具有連貫性的語言。我們可以借用文本,活化語言,讓學生習得新知。例如,在教學《諾貝爾》第一課時的最后,我出示了這樣一張表格(下表),引導學生提取文本中的相關(guān)信息。
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完成表格;接著引導學生用通順的語言把這個表格的內(nèi)容連起來說一說;最后,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形成一份《諾貝爾小傳》。寫完后,還要讓學生比較自己所寫的小傳與課文有何不同。在這樣一個練筆、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提升,也輕松獲得了新知。
三、挖掘練筆之處,讀寫結(jié)合
在語文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是一種常見的、有效的言語實踐活動。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靈活運用教材,準確挖掘文本的表達訓練點,做到讀寫結(jié)合,就能鍛煉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小練筆設(shè)計的訓練點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漫無目的地隨意選擇,一定要準確有效。
(一)抓文本核心點,學用寫作手法練寫
如,《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課后的思考題有這一題:“課文為什么以景物描寫結(jié)尾?”這是本文教學的核心。教學時,教師應關(guān)注這個核心問題,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取舍,將教學目標設(shè)定在“學習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品質(zhì)”這一寫作手法上。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再讓學生重點學習三處景物描寫,體會潛藏在景物描寫背后的人物品質(zhì),清晰明確地體會到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品質(zhì)這一寫法的妙用;最后,讓學生仿照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心情這一寫法,描寫一處景物。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突破了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不再停留在讀故事體會李時珍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品質(zhì)上,而是準確直擊課文內(nèi)核,把握了文本的教學價值,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大有裨益。
(二)抓角色轉(zhuǎn)換點,用自述方式練寫
每一篇文章的寫作角度都不同,語言表達的形式、特色也不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變換敘述角度展開練寫,可以活用文本語言,內(nèi)化文本語言。如,教學《航天飛機》一文,可以布置這樣的練筆:“請你根據(jù)課文,以自述的口吻從形狀、本領(lǐng)兩方面來介紹航天飛機。大家可以以《航天飛機的自述》為題,以‘我叫航天飛機為開頭進行介紹??凑l介紹得更精彩?!边@種自述的形式,增強了趣味性,還能讓學生更好地借鑒文本的語言,并將它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抓古詩意境點,走近詩人進行改寫
一首古詩,就是一個風景;一首古詩,就是一幅圖畫;一首古詩,就是一段佳話……教材中的很多古詩都是練習改寫的好素材。教學時,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體會古詩的意境,而且要引導學生改寫,讓學生把自己當成詩人,根據(jù)古詩情境和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 將古詩改寫成一篇生動有情趣的記敘文、散文。改寫古詩,就是在和詩人對話,看詩人看到的風景,悟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品詩人描繪的意境。實踐證明,學生每每遇到改寫古詩,都會興趣盎然,文思泉涌,一氣呵成。這樣的言語實踐,深化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體驗,使古詩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
(四)抓結(jié)尾續(xù)寫點,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續(xù)寫
有些文章的結(jié)尾比較含蓄,顯得意猶未盡,引人聯(lián)想,讓讀者有猜測結(jié)局或續(xù)編故事的欲望。這樣的文章就適合續(xù)寫。如,學完《愛之鏈》這篇課文,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合理想象接著寫下去,寫出一篇情節(jié)合理、有所發(fā)展的新故事。這種讀寫結(jié)合的續(xù)寫方式,往往能激發(fā)學生表達的興趣。
(五)抓范例顯著點,遷移仿寫
仿寫是常見的練筆形式。對學過的課文進行仿寫,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促進知識內(nèi)化,又有利于他們學以致用,找到寫作的方法,促進知識外化。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有明顯的總—分構(gòu)段方式。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總—分的寫法,圍繞總起句寫一段話。如,《變色龍》這篇課文,寫變色龍的外形有兩大特色:一是緊扣特點寫,二是寫得很有條理。這是寫動物外形一個很好的范例。又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的第13自然段,語言優(yōu)美,句式相同,學生愛讀。 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反復朗讀,細細品味, 感受語言的表達特色; 然后,啟發(fā)學生: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什么;最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也來寫一段話。 教師可以提供這樣的句式: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______愿意______就______……一切都是自由的?!?/p>
這樣的寫話訓練,不僅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對特殊句式的掌握,而且拓展了思維、領(lǐng)悟了寫法,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作者筆下“自由”一詞所表達的含義。這樣,能充分發(fā)揮課文的范例功能,讓學生在遷移性模仿中習得課文的構(gòu)段方式、語言表達形式,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fā)展。
言語實踐,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練就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文本的教學價值,以準確挖掘文本中語言實踐訓練點??傊?,在語文課上進行有效的言語實踐訓練,能幫助學生提高言語表達品質(zhì),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