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煌 鄧曄 張鵬堅
[摘要] 目的 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觀察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從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瘤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2例,對照組38例。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治療,治療組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變化與治療效果。結(jié)果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對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臨床效果好,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美容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甲狀腺瘤切除術;小切口;傳統(tǒng)手術;美容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3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6-198-03
甲狀腺瘤切除術中傳統(tǒng)手術方法創(chuàng)口較大,術后患者頸部留下明顯的瘢痕,為了兼顧治療與美容效果,在保證手術質(zhì)量的同時,降低手術對患者未來生活的影響,需要找到一種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的治療方法[1]。我院從2009年1月開始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患者取得相當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瘤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患者42例,其中男8例,女34例;年齡23~51歲,平均(32.2±12.2)歲;術前B超檢測腫瘤直徑1.7~4.4cm,平均(3.2±1.6)cm。術后病理驗證:甲狀腺腺瘤15例,結(jié)節(jié)性甲狀腺腫9例,甲狀腺囊腺瘤18例。對照組患者38例,其中男5例,女33例;年齡25~55歲,平均(32.5±13.2)歲;術前B超檢測腫瘤直徑1.8~4.6cm,平均(3.3±1.7)cm。術后病理驗證:甲狀腺腺瘤13例,結(jié)節(jié)性甲狀腺腫8例,甲狀腺囊腺瘤17例。上述患者排除造血功能障礙與肺部感染及肝功能不全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與術后病理驗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手術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患者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1],采用全麻插管手術,切口位于頸前正中胸骨上1.5~2cm位置,順著皮紋橫切,長度約為4.5~5.5cm。常規(guī)剖開皮膚、游離皮瓣、皮下、頸闊肌、頸白線,分割牽引帶狀肌,剝離腺葉前端向內(nèi)側(cè)牽引。術中先處理甲狀腺下極,解剖找出喉返神經(jīng),斷扎下極血管,分離氣管并斷扎表面峽部,剖開喉返神經(jīng)到入喉位置,剝離腺葉背部,腺葉松動開始處置甲狀腺上極。瘤體較大且伴隨囊變患者,需要先抽吸囊液將瘤體縮小后,再行手術操作。實性瘤體者,需要把腺葉與瘤體分離后拉出切口外手術切除。腫塊超大時,可以切斷局部頸前肌,完整顯露術野后,應用甲狀腺小拉鉤牽引隨時配合手術操作進程中術野的完整顯露。甲狀腺上下極處理完畢,剖出該位置甲狀腺,部分或全部與甲狀腺膜內(nèi)切除甲狀腺。縫合包扎包膜內(nèi)甲狀腺殘體,給予止血,結(jié)扎甲狀腺上動靜脈。手術中需要主要詢問患者反應情況,確認有無傷及神經(jīng)。徹底止血清理傷口后,應用引流管甲狀腺窩,每側(cè)應用1根,長度為6cm左右,放于甲狀腺窩底端,沿頸前肌群分開位置引出由皮膚切口引流,術后1~2d根據(jù)患者引流情況拔掉引流條。全層縫合皮下與頸闊肌,無死腔,皮膚應用無損傷縫合線連針皮內(nèi)縫合,線頭兩端置于體外,術后7~8d創(chuàng)口愈合撥出。
1.2.2 對照組 患者應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2],頸叢麻醉后,胸骨切跡位置開一個8~11cm弧形口,離斷舌骨下甲狀腺前肌群與頸闊肌,縫合應用1號線,間斷縫合頸前肌群、頸闊肌、皮下組織與皮膚。
1.3 臨床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所有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患者未見無聲與嘶啞、繼發(fā)性出血與血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治療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甲狀腺瘤外科臨床比較多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發(fā)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屬于良性腫瘤,臨床治療以手術方法為主[3]。
傳統(tǒng)手術方法切口位置位于胸骨上端3~4cm處,長度約為8~10cm,少數(shù)患者需要割斷帶狀肌,分離腺葉后先處理甲狀腺上極,之后解剖喉返神經(jīng),處理下極,游離斷扎峽部[4]。由于腺體游離范圍較廣,割斷甲狀腺前端肌群,頸前肌肉和皮膚黏連導致切口愈合后手術產(chǎn)生瘢痕隨吞咽上下運動,頸部美觀效果受到影響[5]。應用小切口方法手術,同樣可以達到傳統(tǒng)手術的切除效果,創(chuàng)口直徑小,美觀度好[6]??p合創(chuàng)口時應用無損傷縫合線皮內(nèi)縫合,皮膚外部保留的針眼較少,皮下無異物,創(chuàng)口愈合后留下極細小的瘢痕,美容效果佳[7]。以往縫合是應用的可吸收線縫合不拆線方式,該方法缺點為皮下易留有異物,縫合瘢痕粗[8]。
有報道顯示,傳統(tǒng)手術會帶給患者較多的病理改變,首先其損傷了頸前正常的血管與淋巴管的回流,術中出現(xiàn)水腫現(xiàn)象,皮下積液感染高發(fā),創(chuàng)口皮下出現(xiàn)結(jié)節(jié)[8];其次割斷頸前肌群后,術后患者出現(xiàn)頭痛、頸部運動受限、頸前區(qū)麻木不適與緊縮感等幾率升高,與神經(jīng)受到拉伸相關;斷扎肌肉殘段,組織縫合,手術操作步驟多,組織損傷大,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皮膚黏連導致上下吞咽不便與疼痛等癥狀出現(xiàn)[9]。
小切口手術治療,不用切斷頸前肌群,通過頸白線直達甲狀腺,不用縫合結(jié)扎頸前淺靜脈,手術創(chuàng)傷達到最小[10]。由于小切口手術不割斷頸前肌群,不用縫合結(jié)扎頸前淺靜脈,創(chuàng)口的淺靜脈與淋巴回流系統(tǒng)未遭到損傷,創(chuàng)口位置的組織水腫現(xiàn)象顯著緩解,刀口隆起較少,美容效果較好,術后患者滿意度較高[11]。
該方法手術操作中需要注意下面幾點:(1)由于小切口術中視野暴露較少,需要采用分區(qū)顯露視野的原則,操作位置的視野要充分暴露,確保手術在直視下操作[12]。(2)縫置牽引線需要對抗牽引,確保術野完全顯露[11]。(3)甲狀腺瘤切除后注意橡膠片引流條的放置[13]。(4)黏連較多的患者,需要應用根治術,切斷頸前肌群,避免術野無法完全顯露造成的副損傷出現(xiàn)[9]。
我院通過對兩組患者應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治療組患者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未留下明顯瘢痕,創(chuàng)口愈合好,美觀度高,美容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應用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臨床效果好,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美容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贊偉,繆錦超,施珊格.小切口改良甲狀腺瘤切除術的臨床應用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3):1-2.
[2] 宋卓文.低位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與傳統(tǒng)手術的臨床比較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0):141-142.
[3] 劉春平,陳榮.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的手術方法及臨床療效[J].醫(yī)學信息,2013,4(1):127.
[4] 張艷陽.小切口切除術在甲狀腺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1):1924-1925.
[5] 曾新忠.比較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36):60.
[6] 尚元春.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比較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2,18(26):60.
[7] 阮長信.兩種手術方法治療甲狀腺瘤臨床療效比較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32):47-48.
[8] 易磊磊,羅淞,冉進寶.傳統(tǒng)手術與低位小切口行甲狀腺瘤切除的臨床對比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2,18(21):20-21.
[9] 來文勝.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8):85-86.
[10] 朱新輝.低位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術與傳統(tǒng)手術對比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173-175.
[11] 王成志,趙雪峰,韋劍.改良式小切口甲狀腺瘤切除+美容縫合66例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0,16(32):78.
[12] Hallgrimsson P,Loven L,Westerdahl J,et al.Use of the harmonic sclpel versus conventional haemostatic techniques in patients with Grave disease undergoing total thyroidectomy: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8,393(5):675-680.
[13] Lombardi CP,Raffaelli M,Cicchetti A,et al.The use of “harmonic scalpel” versus “knot tying”for 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8,393(5):627-631.
(收稿日期:201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