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花
摘 要: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模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缺少完整的教學計劃、教學組織等情況。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模式,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開展多元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觀念;模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140-03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僅做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傳授者,還要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把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中去,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同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深耕細耘,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與認知道德與法治知識,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另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科學制定教學方案、教學目標,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體驗,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充分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實現(xiàn)學科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一、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
1.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的情況。部分教師習慣采取知識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教學效率、質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部分教師意識到了運用小組合作法、案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卻存在流于形式的情況,并沒有體現(xiàn)出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優(yōu)勢,依然以講解為主,這就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知識、合作探究知識的機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2.重結果、輕過程
目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存在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情況。部分教師更關注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考試成績,而忽略學生的課堂發(fā)言情況、探究能力、深度學習情況,這樣既不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也不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論性知識比較多,部分教師習慣以“獨角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也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此外,部分教師習慣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調整教學重點,而忽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學習困惑,這也不利于引導學生深度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
3.缺少完整的教學計劃、教學組織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學校不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而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語數(shù)外等學科的教學上,這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部分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教學組織與教學準備,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材料,對其中涉及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品德熏陶等內容不進行相應的拓展、延伸,而這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另外,部分教師缺乏自我完善、自我鉆研的精神,只憑借主觀感覺開展教學,缺乏充足的教學準備,也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直接影響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二、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要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讓課堂教學活動有組織、有導向、有目的,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汲取知識、提升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獨特的教學價值與教學任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實現(xiàn)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的協(xié)調,才能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多發(fā)展、學習的平臺與機會。而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性,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結合本校的教育特色、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科學設定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并讓教學目標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核心動力,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在設定教學目標之前,教師要全面研讀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學科教材,對學科形成宏觀、完整的認知,認真梳理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了解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實施建議,以此確保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讓學生通過學科學習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思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強化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教師在制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目標時,要實現(xiàn)體力、智力、情緒、倫理的全面融合,幫助學生逐漸完善個人知識體系,提高能力。另外,要注重教學目標的指向性與全面性,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情感體驗,讓學生儲備更多的社會常識、生活經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此充分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和教育優(yōu)勢。
2.構建信息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工具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構建信息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在傳授給學生課本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yǎng)。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把枯燥的書本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自主利用網絡搜集和教材知識相關的學習資源,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又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升個人信息素養(yǎng),以微課、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加課堂知識的深度、廣度,科學、合理地安排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做好篩選工作,可結合教學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并融入本班教學特色,這樣才能夠真正展現(xiàn)出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要找準應用信息技術的突破點?;趯W生的個體差異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弱,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很難理解、接受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因此,教師要找準信息技術的教學突破點,從而讓學生全面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微課時,一定要控制好微課視頻的長度,設計好微課的教學內容,以便學生理解、記憶,發(fā)揮微課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