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華,鄧武蓉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湘南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郴州 423043)
“微傳播”是指依托微博、微信、QQ、抖音等傳播媒介,以橫向互動、貼近生活、迎合受眾需求、短小精悍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新興傳播方式的總稱。“微傳播”的效用從社會學視角來看,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人際交流等方面。很多傳播學研究者喜歡用功能來描述“微傳播”在不同領域的作用,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和概念上的混淆。本文擬從社會效用視角,對“微傳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人際交流四個方面的功效、影響和作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微傳播”是以人為介質的資訊流轉,被各種資訊包圍浸潤的個體,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將受到不同質地的資訊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個體“三觀”會影響其行為,無數具有共同“行為特征”的個體匯聚就將影響某一區(qū)域的政治與人文生態(tài)。個體“三觀”的形成,傳統意義上的“教化”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儒董仲舒特別重視“教化”的功用,他將教化比喻為“堤防”:“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1]可見,教化是政治穩(wěn)定的一種主要工具。過去,教化主動權基本掌握在執(zhí)政者手里;如今,由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介的出現,草根參與其中,利用人際網絡橫向擴散,教化的主動權被分化。因此,從政治穩(wěn)定的角度上看,深入剖析“微傳播”在政治領域的效用很有必要。
“人才為政事之本”[2],而政治信仰與德性修養(yǎng)是人才之魂。堅定的政治信仰與良好的德性修養(yǎng)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幾十年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小學生在信仰和德性養(yǎng)成教育方面出現嚴重的先天不足,大學生也呈現出明顯短板。走出學校的年輕人進入社會后,被“微傳播”包圍,手不離機的他們浸潤在各種信息中,能否成為合格公民就完全依靠個人的“定力”了。而“微傳播”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對于執(zhí)政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微傳播”的廣泛性和便利性成就了許多新的東西,如新的教育形式——慕課(MOOC)。這類大規(guī)模的在線開放學習,一門課程動輒上萬人,最多達十幾萬人,知識獲得的便捷性被放大到了極致。另一方面,“微傳播”如微博、微信等的廣泛性和便利性也方便敵對勢力進行觀念和文化的滲透。他們利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宣揚色情文化、傳輸西方價值觀念。在青少年群體深受“微傳播”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影響的現實面前,我們必須重視并高度警惕“微傳播”內容在個人政治信仰與道德修養(yǎng)上的潛在影響與風險。
不同國家的政治民主進程不僅與該國的社會制度有關,同時,也與人們的溝通頻度、對外界的了解程度相關。在一個文化水平低下、與外界少有交流的國家里,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是比較容易盛行的。網絡時代,傳播形式是在全方位開放的前提下運作的,豐富的網絡資源和“P2P”人際傳播方式等,既有助于傳播政治生活中的正能量,如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的進步,通過“微傳播”深入人心;同時,也方便發(fā)表對政府部門的不同意見,如對暴力執(zhí)法的隨手拍、對官員不作為現象的吐槽等。面對“微傳播”對政府某些職能部門的沖擊,管理者不應過多地動用國家機器暴力干預,而要順勢而為,借助“微傳播”的親民性,主動介入,打造高效政府、廉潔政府、親民政府,用快速回應安撫社會的關切,用透明的法制理念和文明執(zhí)法回應居心不良的攻擊。若能如此良性互動,“微傳播”將會成為民主進程的重要助手。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于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3]的理論。這個著名的“蝴蝶效應”主要是關于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但是,它也可以準確地描述“微傳播”的威力?!昂颖比胧曳礆浮盵4],由“微傳播”發(fā)酵而引起一連串的巨大輿論反應,最后相關部門經調查后依法作出無罪判決。女生父親說:沒有想到能被放出來!由此可見人際傳播形成的輿論場的威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救人也可能害人。香港“占中案”就是一個反例。2019年7月25日,環(huán)球時報社評指出香港出了一批有迷惑性的現代漢奸,用一些貌似公允的推文鼓動年輕人走上街頭[5]。其實,在我們身邊,微博、微信群里就有披著合法外衣散布迷惑性言論的所謂大V。有關部門需要站在新聞傳播的新視角看待和處理這些新問題,一味的漠視或放任都將釀成大錯。
“微傳播”已經成為各方力量博弈的新陣地。“微傳播”多元、復雜、模糊又自由的傳播使得管理者對其進行管制和約束的難度相當大,稍有不慎就會因為“誤傷”而造成新的負面輿論。但這些問題靠防堵是難以解決的,只有從上到下重視“微傳播”,組織力量多傳播正能量資訊,并通過疏導受眾、安撫受眾的情緒和提高受眾的識別能力,主動抵制和化解負面影響。政府需要主動介入并快速回應“微傳播”的輿情,不能完全依靠“強制封號”“約談”“打壓”等手段和方法來對待“微傳播”中的偶然事件。不少知識分子、熱血青少年既是“微傳播”的受眾也是傳播的中轉站,他們關心時政、思想敏銳、憤世嫉俗,但是,他們又比較容易表現出態(tài)度偏激或言辭過度。“微傳播”如果疏導得當,就可以在傳播中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并有效引導知識分子和青少年群體。簡單打壓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而言,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社會穩(wěn)定的維護。
眾所周知,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商品交換一般都是在小范圍內進行的,市場經濟活動全球化以后,人們經常會在異地,借助網絡與第三方簽約、交易。市場經濟要正常運行,重要的是所有參與者須共同遵守誠實守信規(guī)則。網絡時代,“微傳播”圈子形成的輿論場對誠實守信規(guī)則的維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誠”“信”是需要長時間教化慢慢形成的?!罢\”,就是“真誠”,不欺人尤其是不自欺,它表現為個人內持品德;“信”,就是“信用”“信守承諾”,它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守則。二者相互依存,“誠實”是“守信”的內在品德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必然結果。而要讓社會各行各業(yè)信守承諾,必須培養(yǎng)人們的“真誠”。雖然現代商業(yè)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但“微傳播”形成的正能量輿論氛圍還是非常有利于人們對誠信原則的堅守的?!拔鞑ァ迸c傳統傳播形式不同,它不用說教而是用走心的視頻文案告誡圈子受眾遠離“不誠實的人”。“微傳播”借助這種方式影響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共同維護誠信和助力經濟的正常運行。
在社會生活中,違背誠信原則的負面典型經常出現。過去,人們一般是通過“口口相傳”對其進行批評與抨擊,影響范圍小,不能起到“殺一儆百”的輿論效果。網絡時代,通過“微傳播”,一些違背誠信原則的事件可以瞬間傳遞到社會各個層面,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達到教育全社會的目的,并維護經濟的正常運行。
在當下,市場經濟被推崇,但它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也是客觀事實。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者如何經營、經營什么是由經營者自己決定的,經營者行為的出發(fā)點是自己的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人極易鋌而走險,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干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出來(如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監(jiān)管是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但是,由于其違法的隱蔽性,等到發(fā)現后再去處理大多屬于“亡羊補牢”。而“微傳播”興起后,一些“身邊人”隨拍隨發(fā),或用“短視頻”記錄并上傳到網絡,揭露個別黑心企業(yè)的違法行為。如網友拍視頻曝光某米粉店用拖地的拖把擦洗鍋子,視頻廣泛傳播后引起衛(wèi)生執(zhí)法部門的高度重視,最終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可以說,通過“微傳播”的“貼身監(jiān)督”,實現早發(fā)現、早舉報、早提醒,有效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將損失降到最低,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
信息時代,“微傳播”不僅在娛樂大眾方面得天獨厚,其在影響、區(qū)分、選擇、創(chuàng)新和傳承文化方面也讓人刮目相看。
“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6]。泰勒告訴我們: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創(chuàng)造了文化。他認為文化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guī)范和觀念精神,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創(chuàng)造物的總稱。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初期,文化的創(chuàng)造是少數社會精英的貢獻;信息時代,“草根一族”也成為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力軍,他們利用網絡平臺的開放性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新的詞匯或語言,如“妹紙”“童鞋”“盆友”“毛衣戰(zhàn)”等。在網絡上倍受追捧的“芙蓉姐姐”“犀利哥”,就是“微傳播”營造的普羅大眾文化現象。媒體輿論對“芙蓉姐姐”“犀利哥”現象相互掐架,這就說明人們對“微傳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認知,也可見新文化的產生需要正確引導。由于早期國家有關職能部門沒有意識到“微傳播”對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沒有制定相應的對策進行監(jiān)管,導致“微傳播”出現了不少庸俗不堪的內容。而現在,政府相關部門借助“微傳播”的影響力,大力助推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進入21世紀,資訊以爆炸的方式倍增,良莠并存的資訊在網絡上隨處可見,各種不同的文化傳播、更新速度加快?!耙蛱鼐W可以迅速、廣泛地傳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如何區(qū)別網上哪些信息是真實的?科學技術本身難以做到這一點”[7]。管理者常用的一些辦法(如封號、刪帖、屏蔽)在不斷翻新的網絡技術和海量的信息流面前難以達到效果,而且還容易引起網民的反感。如何保證公民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不至于迷失自我,幫助他們學會區(qū)分、選擇文化是至關重要的。
“微傳播”在不同層次受眾選擇文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獨特的作用。首先,“微傳播”可以通過影響觀念來左右受眾的選擇。個人觀念萌生于人的基本需求,而“微傳播”通過特色微信群(同學群、老鄉(xiāng)群、宗族群等)營造特定氛圍引導人們的觀念改變,讓大家學會評價文化要素中的是非善惡。其次,“微傳播”是人際傳播,在群主的引導和友情的滲透之下,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從而幫助受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強其對有害文化(如網絡垃圾信息)的抵抗能力。相關管理部門必須重視微信群群主的管理和引導,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必要時,可以參照各類學會(協會)的管理辦法進行注冊登記。
一般來說,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政府職能部門、教育機構和各種文化實體。網絡時代,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播還得益于“微傳播”的廣泛性,一些冷知識和非遺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另外,大數據、媒介融合等更促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以一種更新的方式得以復興。
“微傳播”的深度融入,為人際交流帶來了新的突破。在傳統媒體時代,個體之間的交流局限于書信、沙龍、咖啡館里面,其影響的人數在兩位數以下。現如今由于各種新媒體的介入,人們互動交流增加,許多微博、微信上的文章點擊量動輒上十萬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受眾人數的爆炸彰顯“微傳播”在人際交流中的特殊效用。
“微傳播”依托微博、微信、QQ 等移動客戶端,實現了溝通的即時性、互動性和私密性,突出了“簡”“便”“靈”,為人際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具體來說,“簡”“便”,即“簡單”“簡潔”“方便”“便捷”之意?!拔鞑ァ币劳械拿浇槿菀撞僮?,只要按下功能鍵就能適時遠距離視頻交流;過去需要郵遞員翻山越嶺送達的問候信,通過微信、QQ就能瞬間抵達;有些復雜的心情借用一個微表情就可以巧妙詮釋,毫無違和感?!办`”,即“靈活”之意?!拔鞑ァ弊鳛橐环N即時傳播工具,它既具有實時傳播的功能,又具有非實時傳播的功能。有些時候,人與人之間難免會出現觀點的碰撞,面對一些尷尬的問題,可借助“微傳播”的非實時傳輸,巧妙地化解尷尬,為人際溝通提供回旋余地。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微傳播”提供越來越多的資訊,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各種消費,打造自己獨立的精神家園。過去,心里憋屈只能自己忍著,在網絡時代,“微傳播”可以讓陌生人之間相互傾訴。人們可以通過發(fā)微信朋友圈和寫微博刷存在感,通過點擊新聞了解大千世界;可以即興點評好人好事,也可以用犀利的文筆抨擊社會丑陋現象;可以借助“微傳播”媒介學習新知識,也可以借助“微傳播”的娛樂休閑功能交友?!拔鞑ァ睘楦麟A層的人特別是眾多的宅男宅女打造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精神家園。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層涵義:第一層次是指人的體力與智力的和諧發(fā)展;第二層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這是將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統一起來把握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第三層次是指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深度交流[8]?!拔鞑ァ眲t在三個層面上,在人與人的深度交流中發(fā)揮著導向、激勵和保障作用。
一是在個體和諧發(fā)展中的導向、激勵作用。當代青少年從初中開始(城市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幾乎手不離機,追星、追劇、玩游戲、刷朋友圈,其中的海量信息包圍、浸潤著他們,成長過程中很多的道德認知都來自“微傳播”。長期接觸積極向上資訊的孩子陽光、開朗,而經常瀏覽黃色暴力資訊的青少年,其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都發(fā)生病態(tài)改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部分青少年的個體發(fā)展中,手機資訊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過其家庭教育。
二是在個體與社會協調發(fā)展中的促進作用。個體與社會融合的關鍵期在青少年時期,青春發(fā)育期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年輕人走進社會做準備。理論上學校教育可以幫助個人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之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可是,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其中很重要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技能被漠視或邊緣化,如與同齡男女的交流與溝通、對男性與女性角色特征的把握、作為一個社會人必要的知識與態(tài)度的儲備、作為行為指南的價值與倫理體系的學習和建構等。而在沒有辦法改變應試教育現狀的情況下,可以協調與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開發(fā)一些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資訊與體驗類游戲等,以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
三是在個體身心和諧中的保障作用。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在資訊良莠不齊的傳播語境中,青少年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己。美國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通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9]: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是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認識、感悟、控制、運用與表達的能力,包括責任感、意志力、進取心、溝通能力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這些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走向最終成功的重要保證。然而,如何寬厚待人、如何與他人溝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是不少青少年所欠缺的。但這些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因后天的培養(yǎng)而具備的?!拔鞑ァ痹谶@些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它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互動,幫助青少年進行情感的管理、壓力的處理;它提供傾訴渠道,讓青少年有多種渠道表達個人情感,并通過溝通交流和解決沖突來使其提升做人與處事方面的能力。
當今社會呈現出一種基于“微傳播”滲入的全新社會形態(tài),相較于過去金字塔模式下的社會治理結構而言,現在的社會治理結構更復雜,影響因素更多。2020年的春天,在與疫情博弈的過程中,“微傳播”的是是非非給社會方方面面都敲響了警鐘。5G時代即將到來,家居、汽車、辦公設備、手機、穿戴設備等將互聯互通,資訊傳播速度又將得到大的提升,資訊傳播方式也會發(fā)生裂變,這對傳統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將形成極大的挑戰(zhàn)。恩格斯說,“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0],而研究“微傳播”社會效用的理論意義就在于讓全社會對“微傳播”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并用新的理論指導實踐,以充分發(fā)揮“微傳播”在各個領域中的社會效用,讓“微傳播”為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助力,為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