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入“星火團隊”后,讀與寫、教與研是必修課:在公眾號記錄教育的行與思,記錄生活的真善美;在“星火工作坊”一起磨課,一起讀書,一起探討熱點話題;用心對待每堂課,把尋常的語文課當成公開課去上,爭取每一課都有與眾不同的設計,都發(fā)揮獨一無二的作用;那些新鮮的、連貫的、生動的故事,讓語文教學的天地越來越寬。
關鍵詞:星火教師 專業(yè)發(fā)展 成長敘事
曾經(jīng),我也有一個名師夢。
“我想成為錢夢龍、于漪那樣的名師,想像他們一樣為人景仰并應邀到全國各地講演自己的教育思想,甚至想像他們一樣著作等身,讓后來的人銘記、學習。”這是我在工作第三年,參加一個征文比賽時寫的題為《我的名師夢》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后來,工作不知不覺中落入“按部就班”,名師夢也就黯淡了下去……
小星星也有光芒
2016年5月,一個尋常的日子,卻是我生命里無比閃亮的日子。那天,我加入了新教育“星火團隊”,成為一顆“小星星”。我有幸遇到了新教育星火導師——劉恩樵、劉祥、王益民、丁衛(wèi)軍、徐金國、梁增紅、柳詠梅等一線名師。導師們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名師不是鐵打鋼鑄的,是由普普通通的教師成長起來的。不過,他們更勤奮、更刻苦罷了。他們還時常告誡我們:星火要自己點燃自己!
當我在昆山見到親愛的導師們與小伙伴們時,他們飽滿的熱情深深地鼓舞著我,他們精神的光芒照耀著我。我知道,我遇見了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師友。我要向導師們學習,向小伙伴們學習!
成為星火教師后,讀與寫、教與研是必修課。每周一篇的習作是少不了的。這一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李猛的紅泥火爐”,我開始記錄教育的行與思,記錄生活的真善美。一篇篇文章化作一塊塊木炭,溫暖著自己,也點亮著我的教育時光。
當成長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并且有明確的指引和具體的路徑,我開始走上個人發(fā)展的正道。
2017年8月,我從鹽城來到南京,踏上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平臺——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因為同在一個城市,我與徐金國、柳詠梅兩位星火導師的距離更近了,能面對面地向他們請教是何等幸福的事。在這里,我也結識了一大批熱愛語文的同事和朋友,也與省特級教師楊友紅共事。楊老師和星火導師們一樣,不遺余力地給我鼓勵和指引。閱讀、寫作、上公開課、開展課題研究,我踏踏實實地在語文的田野里耕耘。2019年下半年,我組建了自己的“星火工作坊”,徐金國校長擔任我們的導師。我和其他“小星火”們在一起磨課,一起讀書,一起探討熱點話題,很有收獲。2019年,我要在海安上一節(jié)“整本書閱讀”的觀摩課《紅星照耀中國》,就請伙伴們幫我磨課。尚利芳老師給了我很多修改建議,張佳欣與黃愛芳老師不辭辛勞,一遍一遍地來聽課,幫我打磨細節(jié)。他們是我的后援團,也是和我一起閃耀的“小星星”。
驀然回首,幸福涌上心頭。原來,“小星星”也有光芒!
感謝新教育“星火團隊”,讓我與名師同行,與星火輝映。“星火團隊”一年一度的聚會,是我一年當中最期待的事,也是我拔節(jié)生長的時刻。
2016年,昆山,近距離接觸名師,激動之余,也沾了點“仙氣”。
2017年,鎮(zhèn)江,執(zhí)教《挑米下鍋》,得到導師們的指點,明白作文教學“非寫不可”。
2018年,郎溪,代表小組登臺發(fā)言,分享作文教學思路,不夠灑脫,認真反思。
2019年,丹陽,導讀《泰戈爾詩選》,從容大方,也對名著導讀的課型設計有了更多思考。
2020年,網(wǎng)絡,分享成長故事,梳理成長歷程與教學得失。
2021年,我們會在哪里見面?我又會有怎樣的蛻變?
小火爐越來越旺
成長離不開書寫,書寫需要媒介。我的公眾號“李猛的紅泥火爐”,就是自我展示的平臺,也是自我提升的渠道。
“紅泥火爐”聽起來很雅致,很有詩意,出自于白居易的一首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尤其喜歡詩中的情境。詩人新釀了米酒,懷著愜意的心情看著酒上浮著的點點綠沫,就像一只只小小的螞蟻。外面寒風凜冽,而屋里卻暖意融融,紅泥燒制的小火爐上炭火微紅。這么好的時光,一人獨享,豈不可惜?他想到好友劉十九,外面天氣陰沉,寒意逼人,眼看就要下雪了,快把他請過來吧!圍著暖和的火爐,喝著新釀的米酒,一起過冬。管外面是大雪紛飛,還是天寒地凍,又跟我們有什么相干呢?
這首詩中,滿滿地都是老友之間質樸的情意。這份情意是可以消融冰雪,喚醒春天的。
詩中的“紅泥小火爐”給我以美的感受,以暖的啟迪。在我心中,它象征著詩意的棲居、心靈的歸鄉(xiāng)。公眾號名稱“李猛的紅泥火爐”便由此而來。
這個“紅泥火爐”,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收錄了650篇文章。除了部分學生作品,我的個人原創(chuàng)有610篇,約120萬字。
我的公眾號寫作也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自由發(fā)揮階段,多寫生活隨筆、教育故事、下水作文;二是有目的地寫作階段。這樣的轉變,起于一個小故事。
一天午飯后,我在操場上散步,遇見楊特。他說,生活隨筆要寫,教育生活要寫,教學方面的思考也要寫。這一下子戳中了我的軟肋。我告訴他自己也想寫,但是感覺無從下手。他說,并非心里有一篇論文了,才下筆。對教材有一點新的思考,對教學有一點新的設計,對課堂有一些感悟,都可以寫下來,可長可短。很多時候,“豆腐塊”文章多了,論文也就有了。
我開始有意識地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探索教法。學習多了,思索也多了,“小火爐”也越燒越旺了。
(一) 尋常的課,也有不尋常的意義
每一堂課,都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獨一無二,其價值都是不可小覷的。一堂成功的課,可以喚醒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堂失敗的課,可以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意識到這點,我十分用心地對待每節(jié)課,把尋常的語文課當成公開課去上,爭取每一課都有與眾不同的設計,都發(fā)揮獨一無二的作用。
因為有這份追求,自然少不了新穎的設計,課堂上常常有精彩生成。課后,我及時把這些內容整理下來,寫成教學敘事。
按照尋常的方式上完《誡子書》后,我覺得不夠味,沒能體現(xiàn)文言共生的理念,尤其遺憾的是沒有彰顯本文的句式美、韻律美。我便又上了一堂課,雖然是“炒冷飯”,但頗有“蛋炒飯”的味道,多了些營養(yǎng),多了份美味。于是,《“蛋炒飯”版的〈誡子書〉》出爐了。
《紀念白求恩》是經(jīng)典篇目,但是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些距離,所以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興趣。鑒于此,我安排學生提前了解白求恩的故事,結果一堂課精彩連連,出人意料。課后,我寫下《準備方能出彩——我們這樣學〈紀念白求恩〉》,來記錄課堂的風景。
我?guī)ьI學生以“挑刺”方式閱讀《植樹的牧羊人》這篇小說,深入了文本,訓練了思維。有感而發(fā),我寫下《向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我們這樣學〈植樹的牧羊人〉》一文。
教學《鄧稼先》一課時,覺得文中的小標題不夠工整,便讓學生修改小標題,在把握人物風采之后,嘗試構思新的思路寫鄧稼先。這般階梯式的訓練,被我記錄在《從小標題閱讀到小標題寫作——〈鄧稼先〉教學故事》里。
上完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yè):以韓麥爾先生的視角講述最后一課的故事。學生寫出了非常動人的故事。我也寫了一篇題為《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課》的下水文章。
自讀課文是統(tǒng)編教材的創(chuàng)新設計。其中的旁批與閱讀提示,都是很好的助學材料。教學《美麗的顏色》時,我變“學法教導者”為“自讀引導者”,組織學生通過批注開展自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課后,我寫了一篇《借助批注腳手架,指導自讀有方法》。
(二) 公開課,細致地打磨
尋常的課,我不會怠慢;公開課,更是細致地打磨。盡管磨課的過程比較煎熬,但是組里的同仁及星火伙伴們總能給予幫助,讓我不斷地改進,不斷地走向語文教學的本真。
《動物笑談》《秋天的懷念》《蟬》是三堂具有特別意義的區(qū)級公開課。
《動物笑談》一課,我學習如何把握文本的特質,如何趣文趣教。后來,我整理了教學設計,發(fā)在公眾號中,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秋天的懷念》一課,我放下“設計”的念頭,自然地教。課后,我寫下《語文課要好好上》,既感激師友們的幫助,也提醒自己未來前進的方向。
《蟬》一課,磨課的過程一波三折。我先后修改了四稿,每一稿都煞費苦心。這也讓我明白,自讀課的教學追求是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將他們的自讀引向深入,而不是任他們泛泛而讀。這樣,教師作為引導者的價值方能實現(xiàn)。這樣的自讀,才更自主,才有深度。我把磨課的過程用文字記錄了下來,題為《幾經(jīng)蛻變方為蟬——〈蟬〉磨課記》,后來發(fā)表在《中小學班主任》雜志上。它更大的意義在于見證——見證著我的成長,見證著師長給予我的關懷。
(三) 日常閱讀,打開一扇窗
課堂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報告講座常常給寫作以靈感,而閱讀則為寫作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教師要做讀書的種子。這些年,我也有計劃地讀了一些書。除了各位導師的大作之外,還有這樣一些:
教育教學方面,有《麥田里的守望者》《致青年教師》《讓孩子創(chuàng)造自己》《語文教學談藝錄》《語感論》《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文心》;語文素養(yǎng)方面有:《古文觀止》《史記選》《文學回憶錄》《陶庵夢憶》《四十自述》《浮生六記》《萬歷十五年》《蔣勛說唐詩》等;《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擺渡人》《島上書店》等暢銷書我也很喜歡讀。
這些書的讀后感都發(fā)在公眾號“紅泥火爐”中,《文心》的讀后感還發(fā)表在《江蘇教育》雜志上。
小故事里天地寬
如今,我已工作13年,加入“星火團隊”也已4年多。我開始重新認識語文,重新認識自己。我不再由著性子“創(chuàng)新”,開始在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在兼顧每一篇課文課程價值與文本價值的基礎上,尋求最合宜的教學內容,采用最有用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我及時地寫下自己的實踐并記下學生的收獲。
這些語文的小故事多了,語文教學的天地也寬了。
(一) 新鮮的故事
我的語文故事,發(fā)生在與學生共同經(jīng)歷的課堂上。我從不墨守成規(guī),更不會抄襲名師的創(chuàng)意。我的能力與名師有別,我的氣質與名師有異,我的學生與名師的學生不同,我要有我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有我自己的體驗。每一課的教學設計,必須是“我”的,是新鮮的,是獨特的——
帶著學生比讀《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收獲驚喜連連;
以“從……到……”的句式概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助力學生的理解由單一走向多元,由粗淺走向深刻;
《孫權勸學》一課,組織言語形式的改讀活動,組織課本劇的表演,獲得了很多教外之趣;
《蒹葭》一課,調換順序讀,縮減內容讀,更換意象讀,譯成白話讀,越讀越覺得原版的好;
……
(二) 連貫的故事
語文教材采用的是選文組元式的編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語文的知識體系與能力訓練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梳理出一條線索,形成自己的教學系統(tǒng)。
第一,基于教材的設計,在努力實現(xiàn)單元整體目標的基礎上,挖掘每一篇文本的價值,實現(xiàn)一課一得。
第二,設計有梯度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課前三分鐘活動,初一是朗讀一篇美文,初二是推薦一本好書,初三是表達一個觀點。
第三,安排有層次的師生共讀活動。在課標規(guī)定的必讀書目基礎上,每學期都增加二至三本課外名著。比如,初二下學期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及龍應臺的《目送》,到了暑假共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共讀活動豐富多彩,有課前三分鐘分享、閱讀課交流、閱讀專題匯報會等。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還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平臺的優(yōu)勢,開展線上的閱讀交流,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三) 生動的故事
我的語文教學活動,連貫卻不機械。有精心的預設,但是更歡迎靈動的“意外”和“生成”。且看我記錄的這樣一段小故事:
預備鈴聲已經(jīng)響起,可是走廊里嘻嘻哈哈的仍是學生的吵鬧聲。他們太興奮了,那種興奮勁可以融化一園子的雪。我何不帶他們在課堂上“玩”雪呢?
當我把“又是下雪天”幾個大字寫到黑板正中時,他們已經(jīng)安定下來的心,又沸騰起來,忽閃著大眼睛看我。
“這樣的好天氣,要是我還按部就班地講新課,那該多掃興啊!”我用慢悠悠的聲音說出這句話來。他們先是一愣,再是歡呼。
我示意他們靜下來,然后說出我的計劃——我們來一場“又是下雪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他們小臉紅撲撲的,摩拳擦掌要“大戰(zhàn)”一場了。
“我們就從《世說新語》中的《詠雪》說起,重新比較謝朗與謝道韞的詠雪佳句。”不少學生覺得謝朗的句子其實也很妙,較謝道韞的更有童真童趣。他們這樣說的時候,童真童趣也寫在臉上了!
“下面,活動就正式開始了——第一環(huán)節(jié),賞詠雪佳句;第二環(huán)節(jié),談雪天樂事;第三環(huán)節(jié),寫雪天心緒?!?/p>
學生積極參與,我也伺機指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熱情高漲,驚喜連連。第三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談談今天出門見雪的感受,大家各抒己見。我們總結出了幾個角度:繪雪景之美,寫記憶之樂,嘆雪天之煩,贊人情之美。然后,師生共寫,完成了幾首小詩。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春天賞玉蘭花,夏天看急雨,秋天采桂花,冬天在陽臺上曬太陽。這樣的故事大多是“偶遇”,看似靈光一閃,其實都有我課前精心的構思。較之尋常的課,它們更接地氣,活動性更強,具有不可復制性,甚至帶有一點傳奇色彩!當這些故事變成文字,文字也生動起來。
一路耕耘,總有芬芳。
(李猛,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語文教師。教育碩士,南京市鼓樓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鹽城市“五一創(chuàng)新能手”。曾獲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