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要】在集體主義和面子的影響下,中國學生在進行同儕反饋時不愿意提供負面反饋,這使得同儕反饋達不到預期效果,而匿名同儕反饋中的去個體化有望減少中國學生對和諧人際關系的顧慮,提高反饋的效果。本論文旨在通過實證研究來對比實名與匿名同儕反饋,從而改善同儕反饋的效果。
【關鍵詞】實名同儕反饋;匿名同儕反饋;正面同儕反饋;負面同儕反饋;比較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盡管同儕反饋有堅固的理論和實證支撐,但是對在中國英語課堂中實施同儕反饋仍然存在疑慮,因為不少研究表明在集體主義和面子和影響下,中國學生在進行同儕反饋時不愿意提供負面反饋,使得同儕反饋達不到預期效果(Carson & Nelson 1996;Mangelsdorf & Schlumberger 1992;Zhang 1995;周雪 2003)。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理論,相對于個人貢獻可被識別的情況,當小組成員匿名互動時,他們會變得更具批評性,更傾向于提出評論和想法(Jessup, Connolly & Tansik 1990)。這就引出了本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實名與匿名同儕反饋在正面和負面反饋方面有何不同?
2)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實名與匿名同儕反饋在反饋側重點方面有何不同?
3)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實名與匿名同儕反饋有何看法?
二、研究設計
1. 實驗對象
研究對象是中國南方一所中學的兩個高一平行班(每班各46名學生)。根據(jù)對他們中考英語的獨立樣本T檢驗(t=1.85; sig.=.071)和英語寫作上學期期末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t=.62; sig.=.539)的結果,兩班在英語水平和寫作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
2. 數(shù)據(jù)收集
本實驗在實驗對象的英語寫作課堂上進行,為期兩個星期。實驗步驟如表1所示:
在第1階段,兩班首先用40分鐘就“大學生是否應該請清潔工?”這一主題進行個人寫作,然后用10分鐘填寫背景信息調(diào)查問卷。
第2階段由4個步驟組成。在步驟1中,兩班的每個學生都得到一份同儕反饋標準((Villamil & de Guerrero 1998)作為參照,由其英語寫作教師用10分鐘解釋同儕反饋標準中的難點。在步驟2中,每個學生得到一份署有作者姓名的習作復印件,并要求在復印件的頂部寫下自己的姓名,在行與行之間以及頁邊寫下具體反饋意見,在末尾寫下總體評價。在步驟3中,兩班的每個學生得到其他班學生的習作復印件,該習作中的作者姓名由本文作者事先去除。學生被要求完成同樣的任務,但是不允許署名。在步驟4中,所有學生根據(jù)以下兩個問題:1)在進行實名同儕反饋和匿名同儕反饋時,你的表現(xiàn)會不同嗎?為什么?2)你更喜歡實名同儕反饋還是匿名同儕反饋?為什么?用中文或英文寫一篇文章。
3. 數(shù)據(jù)分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主要由學生的背景信息調(diào)查問卷、附有實名同儕反饋的習作、附有匿名同儕反饋的習作以及對兩種反饋類型的看法組成。
為了回答第1個和第2個研究問題,首先按以下5個步驟對學生的同儕反饋進行了分析。
步驟1:確定反饋點。根據(jù)Hyland和Hyland ,反饋點是指“關注于文本某一特定方面的單一書面信息點”(第190頁)。
步驟2:將反饋點分為正面反饋或負面反饋。
步驟3:根據(jù)側重點(即內(nèi)容、組織、詞匯、語法和技術性細節(jié))對反饋點進行分類。
步驟4:根據(jù)正面/負面、側重點統(tǒng)計反饋點數(shù)量。根據(jù)Faigley和Witte(1981),反饋可以進一步歸類為表面修改和意義修改。表面修改包括語法、技術性細節(jié)和詞匯方面的修改,而意義修改包括內(nèi)容和組織方面的修改。
步驟5: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因為用于回答第3個研究問題的數(shù)據(jù)是學生的書面看法,這種書面看法適合于文體分析,因此對學生的書面看法進行文體分析來回答第3個研究問題。
三、結果與討論
1.就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而言實名同儕反饋與匿名同儕反饋的區(qū)別
在本研究中,總共確定了1554個反饋點,其中有764個實名反饋點,790個匿名反饋點。
成對樣本T檢驗(見表2)表明在兩種反饋類型內(nèi)部負面反饋顯著多于正面反饋。
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3)表明學生在進行匿名同儕反饋時,提供的負面反饋顯著更多,正面反饋顯著更少。
2.就反饋側重點而言實名同儕反饋與匿名同儕反饋的區(qū)別
如表4和表5所示,無論是在實名同儕反饋中還是匿名同儕反饋中,學生針對語法提供的反饋點顯著多于其它四種類型的反饋點。
成對樣本T檢驗(見表6)表明在兩種反饋類型中,表面修改的數(shù)量顯著超過意義修改的數(shù)量。
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7)表明盡管就大多數(shù)反饋側重點而言,兩種反饋類型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進行匿名同儕反饋時,學生提供的針對內(nèi)容和意義層面的反饋點顯著多于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
3.學生對實名同儕反饋和匿名同儕反饋的看法
(1)學生關于實名同儕反饋和匿名同儕反饋的區(qū)別的看法
46名學生中有37名學生,即80.4%的學生認為實名同儕反饋和匿名同儕反饋不同。不少學生稱他們在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會更保守。在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學生使用更多的鼓勵性話語、避免指出太多的錯誤、關注表面錯誤、使用委婉語等。學生也提到在實名同儕反饋中,由于對同學的了解,他們可能會變得主觀。
當然,也有學生指出實名同儕反饋的閃光點,如促使他們更負責、提供反饋后討論的機會。匿名同儕反饋也有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陷。匿名同儕反饋被提到最多的優(yōu)點是它使學生在反饋時感到自由、更客觀,更傾向于評價高層次的語言使用。然而,學生指出匿名同儕反饋可能導致不負責任。此外,由于缺乏關于作者的背景知識,匿名同儕反饋可能導致對文章本身的誤解。
(2)學生對實名同儕反饋和匿名同儕反饋的偏好
46名學生中有16名學生,即34.8%的學生更喜歡實名同儕反饋,剩下的30名學生,即65.2%的學生更喜歡匿名同儕反饋。
①更喜歡實名同儕反饋的原因
當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反饋提供者和反饋接受者彼此認識,因此如果他們有任何關于寫作或批改方面的問題,他們可以交流。在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反饋提供者不僅知道作者是誰,而且還知道他/她的英語水平、寫作能力、個性等。這能夠幫助反饋提供者提供更加合適、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同時也可以向作者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實名同儕反饋也因它能使學生更負責任而受到學生的偏愛。
②更喜歡匿名同儕反饋的原因
首先,學生稱進行匿名同儕反饋時他們能夠更客觀地提供反饋,因為他們不會因為對作者的了解而有失偏頗。匿名同儕反饋受到學生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批改的自由。學生也提到匿名同儕反饋能夠幫助他們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他們不用擔心反饋會傷害到作者的感受。最后,根據(jù)學生的報告,匿名同儕反饋也有利于保護學生的隱私,從而鼓勵他們更樂意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
四、結論與啟示
從本次研究中可得出以下四個主要結論。首先,匿名同儕反饋產(chǎn)生的負面反饋顯著要多。其次,匿名同儕反饋時,受試在內(nèi)容方面提供的反饋以及意義批改顯著更多。再次,大多數(shù)受試(80.4%)稱他們在進行實名和匿名同儕反饋時表現(xiàn)有所不同,更多的受試(65.2%)更喜歡匿名同儕反饋。受試在進行實名同儕反饋時,他們會更負責任,但是也會更保守,更專注于表層批改,更好地理解同伴的作文,此外,實名同儕反饋使得同儕反饋后的討論成為可能。相比之下,在進行匿名同儕反饋時,受試的身份是保密的,因此他們感覺更自由,更客觀,他們的反饋也更尖銳,并且集中于意義批改。另一方面,匿名可能導致不負責任。
本研究對中國英語課堂中同儕反饋的應用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首先,盡管匿名同儕反饋看似比實名同儕反饋更具優(yōu)勢,但是因為實名同儕反饋有其自身不可比擬的長處,建議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具體需要采用實名或匿名同儕反饋。其次,匿名同儕反饋可能會導致學生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因此,在組織匿名同儕反饋時,教師需要采取措施確保學生認真地進行反饋。最后,在進行同儕反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適當?shù)囊龑Ш团嘤杹韼椭鷮W生提供均衡的反饋,使學生的反饋意見在內(nèi)容、組織、語法、詞匯和技術性細節(jié)方面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
參考文獻:
[1]Carson, J. & Nelson, G. 1996. Chinese students'perceptions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5(1): 1-19.
[2]Faigley,L.&Witte,S.1981.Analyzing revision[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32:400-415.
[3]Hyland, F. & Hyland, K. 2001. Sugaring the pill: praise and criticism in written feedback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ten 10: 185-212.
[4]Jessup, L. M., Connolly, T. & Tansik, D. A. 1990. Toward a theory of automated group work: the deindividuating effects of anonymity. Small Group Research 3: 333-348.
[5]周雪.過程寫作過程中的同伴評價[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