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加,許多人追逐時尚、追求時髦,時尚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樂趣乃至精神寄托。時尚文化所帶來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影響深遠,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今社會的重要文化之一。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fā)布現(xiàn)如今具有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在發(fā)布時裝信息的同時,同樣給觀看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多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北京時裝周;時尚文化;時尚;傳播
引言
中國國際時裝周于1997年創(chuàng)辦,每年3月和10月分春夏、秋冬兩季在北京舉辦。時裝周現(xiàn)已成為國內(nèi)頂級的時裝、成衣、飾品、箱包、化妝造型等新產(chǎn)品、新設計、新技術的專業(yè)發(fā)布平臺,成為中外知名品牌和設計師推廣形象、展示創(chuàng)意、傳播流行的國際化服務平臺。
1、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fā)展歷程
時裝周是服裝設計師展示其品牌最新產(chǎn)品的動態(tài)展示活動。早前的中國國際時裝周類似于訂貨會,只有設計師和受邀的明星、媒體、買手才能參加,看起來更像一場屬于設計師自己的狂歡,展示形式也很單一,僅僅是通過走秀展示品牌最新款的服裝。
然而,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時裝秀似乎高不可攀。為了打破時裝周高門檻,時裝秀傳播發(fā)展受局限的狀況。中國的時裝周也開始借用社交軟件和直播軟件打破這一局面。 LABELHOOD就曾在2017秋冬上海時裝周中集結18位社交媒體Cool -kieds的直播天團,轉播17場Presentation和3場Live Cencert。
2、中國國際時裝周推動時尚文化興盛的因素
Gilles Lipovetsky在《時尚社會的藝術與美學》中曾說到“我們生活的年代,處處都留下著“時尚邏輯”大幅擴張的痕跡,與此同時我們也見證著日常生活的全面美學化?!睍r裝周本來就是作為服裝展示、時尚傳播的平臺而存在,對于無法近距離接觸的普通群眾而言,它最為重要的價值在于對時尚文化的傳播。中國的時裝周雖然歷程較短,可我們并不能否認它們對于大眾審美文化的影響力。
2.1 潮流服飾
時裝秀是舞臺表演的藝術,也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形式。時裝秀中發(fā)布的服裝引導著潮流,并對人們生活中的著裝起著指導作用。若沒有這些時裝秀,人們便無法知曉該怎樣穿戴才能符合潮流趨勢。穿衣打扮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時裝周上種類繁多的服裝,既能讓你化身個性的時髦人士,又能讓你躋身大眾潮流獲得化身為團體一份子的訣竅。
2.2 身體美學
天橋上的模特除了展示服裝,還向大眾傳遞著關于身體的美學。如何減肥似乎是當下社會中女性日常生活的主題之一。這與主流時裝周平臺上身材瘦削的模特不無關系。削瘦并不是時裝周品牌挑選模特不變的標準。某些品牌也會在時裝周上會雇傭身體有缺陷的模特、大碼模特,以此鼓勵身材并不完美的愛美女性。 而Victoria's Serect在挑選模特時,則是要求模特擁有健美的身材。若是身體沒有一定的力量,便無法背著這些沉重的翅膀走秀。T臺上的美越來越多元化,模特標準的每一次更新都影響著大眾對身體美的理解。
2.3 氛圍營造
一場時裝秀不僅有講究線條與色彩搭配的服裝,同時也是一場視覺藝術。對于品牌服裝是優(yōu)雅還是酷炫,承載著時裝秀場地的秀場都能通過那些微妙的氛圍傳遞給你。與服裝風格相匹配的場景布置,同樣也是傳遞當季服裝流行元素的場所。通過這些精心準備的場景,很自然的塑造出一場時裝秀應有的時尚光環(huán)。更為確切的說,很多情況下只需要通過秀場的布置,你便能快速的判斷出這場即將上演的時裝秀上的服裝風格。
2.4 美妝造型
流行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服裝上,美妝造型領域同樣也是時尚的展示臺。這些看似夸張,與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的發(fā)型與妝容,其實也在為我們的日常美妝造型提供著靈感。 正如我們在進行服飾搭配的時候通常都會思考上衣是否與褲子、鞋履相配一樣。一場時裝秀的妝容同樣在詮釋著與之對應的理念,這些美妝造型能提高模特的整體氣質,并為該場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5 街頭時尚
街頭是你閱讀潮流文化的最佳場所,因為這些時尚積極份子,總能以他們獨有的方式將當季的潮流文化或輕松隨意或另類獨特的呈現(xiàn)在他們的著裝上。如今時裝周的場外也充斥著和場內(nèi)一樣的鏡頭。這些鏡頭用以捕捉場外時尚人士的穿搭,而這些穿搭就像是更加平民化的時裝秀發(fā)布,更接近消費者的生活追求。
3、北京時裝周推動時尚文化傳播的意義
3.1 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經(jīng)濟價值
時裝周是一場以時裝為主,以電商平臺、商業(yè)品牌、雜志媒體、社交軟件等各大行業(yè)為輔共同舉行的時尚狂歡盛宴。現(xiàn)如今由于人們的消費模式不斷的轉變升級,網(wǎng)絡購物已經(jīng)轉變成為主導性的消費模式,但各類電商平臺在消費者心中并不能主導消費者的選擇。因為它并不是尖端潮流的引領,而僅僅是作為購買終端而存在。商業(yè)品牌以冠名或者贊助的形式參與到時裝周中,梅賽德斯-奔馳冠名中國國際時裝周,讓它與“時尚”、“設計感”、“奢華”這些關鍵詞更為緊密的融合并扎根于消費者心中。
3.2 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社會價值
雜志媒體正在面臨更新迭代,逐步從“紙媒時代”更迭為“網(wǎng)媒時代”。在國內(nèi)更多的媒體逐漸將重心放在社交媒體上。傳統(tǒng)的時尚雜志正在逐漸喪失話語權,現(xiàn)在的雜志在時裝周期間,會邀請社交媒體上自帶流量的明星同行看秀,對其從機場出發(fā)、看秀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在此基礎上對秀場的服裝理念、舞美、最新潮流趨勢予以解讀。對于時裝品牌而言,社交媒體已成為最重要的推廣陣地。千禧一代對于社交媒體的依賴使得品牌在對外傳播的途徑上也不斷進行調整。時裝品牌轉戰(zhàn)社交軟件進行宣傳,而社交軟件也在不斷升級以支持時裝品牌的傳播,同樣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重大的變革。
總結
總而言之,中國的時裝周正在發(fā)展,中國的“時裝周現(xiàn)象”正在完善,時裝周在中國“涌現(xiàn)式”的形成會集中化與專業(yè)化的刺激中國時尚行業(yè)的發(fā)展,為中國在國際上謀得"時尚話語權” 本文希望能夠對時裝發(fā)布會在時裝發(fā)布會在時尚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以及時尚文化傳播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鑒于本文是以時裝發(fā)布會如何傳播時尚文化為研究點,故此相信這項研究對于正在處于蓬勃發(fā)展階段的國內(nèi)時尚領域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中國國際時裝周.
[2]高杰 時裝發(fā)布會與時尚文化傳播的研究[D] 北京服裝學院,2013.
作者簡介:郝建芬(1993.3——),女,漢族,籍貫:河南焦作人,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6級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形象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