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婉娜
摘要:詩歌鑒賞是高考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鑒賞水平差距大,而傳統(tǒng)詩歌鑒賞復習的模式常常機械乏味,收效不大,所以筆者大膽嘗試,將高考詩歌鑒賞復習的重心落在如何教學生讀懂詩歌上。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借助多種渠道搜集材料,小組有機整合,進行多元鑒賞和有效提升,從而順暢的讀懂詩歌繼而順利答題。
關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打破傳統(tǒng);讀懂詩歌;有效嘗試
詩歌鑒賞是高考詩歌復習的重點和難點,且古詩文閱讀是整套語文卷中最容易拉開差距的版塊,而很多學生對高考十一分的古詩鑒賞題卻束手無策。
我們打開目前市場上很多高考復習的書籍,發(fā)現(xiàn)在“古代詩歌鑒賞復習”的章節(jié)中,編寫的順序多是先進行整體閱讀指導,接著是題型梳理以及各種題型解題方法指導,這一部分占比最大,最后是訓練題。老師如果按照這些資料來復習,自然會將大量時間花在詩歌鑒賞的解題指導上。這樣復習或許很有針對性、很集中,但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如果學生讀不懂詩歌,怎么去解題呢?讀不懂,答題的技巧自然用不上,那么再多的解題方法想必收效不大。
此外,根據(jù)一線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練習、五總結”這樣的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每到高考古詩文復習的時候總是很痛苦,復習內容枯燥、難懂,加上乏味的教學過程,一言堂的課堂模式,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無法吸引學生。
以上便是筆者決定打破傳統(tǒng)的的詩歌鑒賞復習模式,作出嘗試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那么要如何改變呢?
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忙碌的高三復習階段,一切改變都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以前老師準備好食物來喂大家,吸收如何全看個人能力,現(xiàn)在食物自己找,自己烹飪,自己消化。這個過程必定比之前辛苦,但是精思才能善變,善變才能善行,改變的結果可能是失敗的,不去做只會停留在原地。我的想法得到了學生的支持,學生只要愿意動起來,那么,讓學生由以前那種相對麻木、相對混沌的狀態(tài)轉入相對積極、相對主動、相對明確的鑒賞古詩文的狀態(tài)就容易多了。
其次,改變教學的思路。第一步便是改變復習的內容,筆者把詩歌復習做成一個系列,按照詩歌內容和題材分成八大類:送別抒懷、邊塞征戰(zhàn)、山水田園、羈旅思鄉(xiāng)、詠史懷古、愛情閨怨、寫景詠物、憂國傷時。這樣分類復習,不按傳統(tǒng)復習材料編寫的順序走,重心不在指導解題技法,而是教授學生如何讀懂詩歌,最后將答題技巧與練習結合起來講解和歸納。第二,轉變課堂角色。教師不是主體,課堂上的主角變成學生,從授課到講評,全部都由學生主要負責,教師充當?shù)慕巧钦n前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負責一類詩歌,教大家如何讀懂這一類詩,讓學生參與到從探討生成、搜集材料、分工合作、制作課件、撰寫發(fā)言稿、上臺講解以及編寫講義的整個過程。
主要采用的學習方式則是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和探究,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進行多元化鑒賞;借助網(wǎng)絡平臺、圖書閱覽,搜集與詩歌內容有關的知識,并能有機整合,暢通自己的表達思路。
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對研修學習的過程進行書面總結,填好“主體系列設計”表,內容包括“專題名稱”“小組成員分工”“教師指導時間”“教師指導內容”“所需課時”“專題概述”“專題學習目標”“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學習活動設計”“教學評價”。學生在總結歸納的同時,加深了印象,得到了提升。而將學生發(fā)言稿歸檔,也方便了日后查閱和提供借鑒。
舉例說明,學習鑒賞“邊塞征戰(zhàn)詩”的時候,老師事先備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接下來召集負責這類詩的學習小組開會,教師從“重溫初中所學邊塞詩”“邊塞詩的標題特點”“邊塞詩的典型意象”“邊塞詩常見的情感類別”“邊塞詩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最后結合邊塞詩的一道練習題歸納一類解題技法,老師主要在這幾方面進行分工和指導,每個小組成員負責一個內容,利用課后時間搜集資料,之后匯總形成課件,然后在上課的時候每個成員都上臺展示自己的研修成果。上完課之后,要求各小組組長搜集小組成員發(fā)言的紙質材料,填好上文所說的相應表格,寫好學習收獲,一并上交存檔。
那么采用這樣的方式去復習高考詩歌鑒賞,有何意義和效果呢?從知識和技能層面,我希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能了解八大類詩歌的基本特點和時代背景;通過深層涵詠,能深入體會詩歌蘊含的復雜的情感,能獨立鑒賞八大類詩詞;通過練習,學會鑒賞八大類詩歌的基本技巧,規(guī)范組織答題語言。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層面,能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提高團隊合作學習的自覺意識;能利用網(wǎng)絡平臺交流對詩歌的感悟的認識,體會古人的創(chuàng)作情懷;能樹立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積累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識,最終實現(xiàn)語文的育人功能。而實踐和考試成績證明,學生的收獲要超出我的預期。
第一,因為參與,學生不像以前那樣被動的接受,然后忙亂的練習,而是在實踐中真正去了解一類詩歌,開啟讀懂詩歌的大門。高考的壓力大,時間緊,有些老師認為這樣上,時間太長,高三耗不起這個時間。那么如果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準備好食物,拿去喂就行,這樣或許是節(jié)約了時間,但效果呢?上了半個月的詩歌,學生拿到一首新的詩,照樣不會解讀。因為他們依然沒有讀懂,那些解題的技巧成了空中樓閣。只有真正讓他們動起來,參與到查閱規(guī)整的過程,他們才會真正的了解每一類詩歌的特點,從而輕而易舉的讀懂詩歌。
第二,因為獲得,學生重視,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從而改變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一位教育家曾說“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火把,用我們的智慧去點燃;而不是把他們看成一個瓶,用我們的知識去澆灌?!睂W生一旦被點燃,就會自覺的投入,一旦得到啟發(fā),哪怕只是一點,也會增加學生很多動力。
第三,最直觀的考試數(shù)據(jù)說明,學生是有所收獲的。復習完詩歌鑒賞,在幾次月考統(tǒng)考中,我教授的兩個班在詩歌鑒賞板塊的得分都占有優(yōu)勢,比同類班這一題的得分要高些。我借此不斷鼓勵學生,自然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世上最難的便是認識你自己。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有用的。高考語文復習,漫長艱辛,唯有在不斷的實踐和摸索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獲,在未來的教學之路,我希望自己獲得更多的有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