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梅+賈玉琴+包道日娜+李恒斌+潘競+韋思宇+王曉雪
[摘要] 目的 比較基礎胰島素與預混胰島素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方法 選取116例該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依圍手術期所使用降糖方案不同分為預混組和基礎組,預混組使用預混胰島素,基礎組使用基礎胰島素,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用藥安全性。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均明顯下降,基礎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及預混組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礎組胰島素的總用量明顯低于預混組[(15.56±3.17)U vs(24.16±5.33)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礎組低血糖發(fā)生率為1.72%,明顯低于預混組的1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基礎胰島素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的療效及安全性較預混胰島素更高,值得在臨床當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基礎胰島素;預混胰島素;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a)-0091-02
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飲食卻越來越不規(guī)律,致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多,嚴重影響國民體質?,F(xiàn)臨床尚未有能徹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多有取藥物治療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同時部分患者還會接受各種大小手術[1]。不管是哪種治療方式,對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都需用到胰島素。為此,胰島素類型的選擇至關重要。為探討基礎胰島素與預混胰島素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的療效及安全性,該文選取了116例患者為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并分別利用基礎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行血糖控制,觀察并比較了兩組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16例該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與WHO制定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相符,知曉該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酮癥酸中毒及感染等患者。依圍手術期所使用降糖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預混組和基礎組,每組58例。預混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38~72歲,平均(57.2±10.3)歲?;A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39~75歲,平均(56.9±1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依病情給予有效治療,囑患者低鹽、低糖飲食。在此基礎上予以預混組患者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國藥準字:S20133006),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予,2次/d,0.2 U/(kg·d);給予基礎組患者甘精胰島素(國藥準字:J20120021),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予,2次/d,0.2 U/(kg·d)。每日測量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并依測量結果每15天調整1次胰島素用量,以將患者血糖控制于范圍內。
1.3 觀察指標
治療4個月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情況(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胰島素的總用量及低血糖發(fā)生情況。其中血糖控制標準依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圍手術期血糖控制標準,空腹血糖需控制于6.1 mmol/L以內,餐后2 h血糖需控制于7.8 mmol/L以內。血糖低于3.9 mmol/L則記為低血糖事件。
1.4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并利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有所下降,基礎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及預混組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胰島素的總用量及低血糖發(fā)生情況
基礎組胰島素的總用量為(15.56±3.17)U,預混組胰島素的總用量為(24.16±5.33)U,基礎組明顯低于預混組,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于治療期間有1例發(fā)生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1.72%;預混組于治療期間有7例發(fā)生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12.07%,基礎組明顯低于預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主因人體胰島細胞受損致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而引起[2]。據(jù)相關資料研究表明,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真正原因是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而非胰島素分泌下降[3]。隨病程延長,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變化也愈加明顯[4],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將可能損害機體各重要器官。當代臨床當中并未有徹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臨床治療糖尿病主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包括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方式[5]。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6],約有40%~50%的糖尿病患者在患者期間需行大小手術,但因患者情緒不穩(wěn)、手術麻醉及創(chuàng)傷等應激因素影響,致患者產生胰島素對抗激素,患者于圍手術期極易出現(xiàn)應激性高血糖狀態(tài)[7]。為此,于圍手術期給予患者降糖干預具非常重要的意義[8]。
當前臨床主要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予患者胰島素,常用的胰島素主要有基礎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9]。其中預混胰島素的作用時間較短,且因預混胰島素注射吸收后血藥濃度存在峰值,其極易發(fā)生低血糖事件,再者患者個體間的差異,其作用效果存在明顯波段性[10]。據(jù)相關報道,這種波段性可達20%~50%,使得患者血糖水平的波動也較大,影響手術療效及患者預后[11]。基礎胰島素主為甘精胰島素,其屬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其作用時間較長,且無血藥濃度峰值,作用效果穩(wěn)定,可平衡降低患者血糖[12]。另,基礎胰島素的作用與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周期特征相符,不易發(fā)生低血糖,有可自由選擇注射時間,易被患者接受,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長效胰島素的諸多不足之處。endprint
該案將116例患者分為兩組,于圍手術期分別利用基礎胰島素和預混胰島素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基礎組其治療后血糖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及預混組治療后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提示,基礎胰島素的血糖控制效果明顯要優(yōu)于預混胰島素。基礎組胰島素總用量明顯少于預混組[(15.56±3.17)U vs 24.16±5.33)U],且低血糖的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預混組(1.72% vs 1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胰島素用量較少及低血糖更少發(fā)生有利降低手術風險,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相比于預混胰島素,基礎胰島素在圍手術期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優(yōu),且其安全性較高,可作為糖尿病圍手術期首選降糖方案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潔,黃春,黃志杰,等.基礎胰島素與預混胰島素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的療效與安全性臨床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 12(1):3-5.
[2] 劉海英,王海濤,繆國東,等.2型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控制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3上旬版):17-18.
[3] 紀立農,陸菊明,朱大龍,等.成人2型糖尿病基礎胰島素臨床應用中國專家指導建議[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1):2-9.
[4] 朱帆,傅榮,王清,等. 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基礎胰島素的體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7,32(3):15-17,36.
[5] 馬燕君.提高2型糖尿病基礎胰島素治療效果體會[J].包頭醫(yī)學,2015,39(4):200-201.
[6] 李延兵. 規(guī)范基礎胰島素治療,安全有效控糖[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6):572-575.
[7] 于艷梅,高志輝,周彬.觀察牡丹江地區(qū)口服藥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基礎胰島素的療效和安全性[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18):2688-2690.
[8] 楊滿玲.早期合理應用基礎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7):69-70.
[9] 張先祥,陽皓,羅涌.基礎胰島素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隨機臨床試驗[J]. 四川醫(yī)學,2013,34(7):1043-1044.
[10] 寧光.從各國糖尿病指南看基礎胰島素的地位[J].藥品評價,2012,9(22):6-7,10.
[11] 李春霖.從指南到臨床實踐均推薦及時啟動基礎胰島素治療[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27(33):15.
[12] 時立新.基礎胰島素在臨床應用中的改進空間[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10):796-798.
(收稿日期:2017-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