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思維導圖的特點,結合小學英語課堂文本教學進行了實踐嘗試,并總結了其在應用時的要點,力求能使小學英語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思維導圖 小學英語 文本教學 實踐
在英語課堂學習中,不少學生因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把握不夠完整系統(tǒng),因而容易混淆和遺忘,嚴重影響了學習的有效性。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2011 版)明確提出:“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思維導圖因其形象、直觀和簡潔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在課堂文本學習中記住要點、把握關鍵,進而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
一、思維導圖及其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特點
思維導圖 (Mind Map )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托尼 ·博贊(Tony Buzan)于 20世紀 60年代提出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是在層級和分類的信息組織基礎上,從中心主題通過特定的關聯(lián)展開分支,由關鍵詞或圖形標識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體的變化將放射狀思維過程和結果變?yōu)榭梢暬墓ぞ摺1] 思維導圖通常由節(jié)點、連線和連接詞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節(jié)點表示相關知識的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而連接詞則表達與節(jié)點相關聯(lián)的文字標注,它們共同構成一幅具有相對完整意義的知識圖景。以思維導圖表達知識是一種演繹性的激發(fā)大腦潛能的教學方法,它運用了左腦的詞語、邏輯、數字等,同時也使用右腦的色彩、圖像、符號、空間意識等,最終以不同的圖解為知識結構提供了不同視覺表征。[2]從而有助于激活大腦思維能力,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同時能夠啟發(fā)聯(lián)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非常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階段,有助于小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身心發(fā)展。
第一,圖形和顏色線條的采用有助于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其認知能力和水平還是具有一定局限的,傳統(tǒng)單調的白色粉筆板書往往難以使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后半程,這種情況愈發(fā)明顯。而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板書,圖文并茂的表達方式往往能夠改變這種局面,增加其對學習的興趣。
第二,思維導圖的合理使用能夠使英語知識學習化難為易。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語言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對語言的感知、識別、存儲、加工和提取的過程,是人的大腦對已有語言知識和新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因而這樣的學習需要具備一定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技巧。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及心理成熟度的限制,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與成人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學習技巧的使用上,尚不具備足夠的經驗。思維導圖通過有效的概念意義的組織和知識結構框架的構建,從而使得本來較為復雜的文本語義內涵和結構關系顯得通俗易懂,能夠有效降低大腦處理信息的內在負荷,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第三,思維導圖的使用有助于知識的鞏固。眾所周知,知識的掌握過程通常表現為“記憶—遺忘—復習(學習)—再記憶”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了其對知識是學得快,但忘得也快,因此如何鞏固所學的知識對于教學效果而言就是一個關鍵。思維導圖的形象性、情境性、關聯(lián)性和整體性等特點則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學生往往通過思維導圖的形象直觀圖形的記憶和聯(lián)想,就易使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得到“再現”。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文本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基于思維導圖的特點和功能,筆者在小學英語課堂文本教學中進行了應用實踐嘗試。如在學習《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時(蘇教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5),面對故事中復雜的人物及活動,筆者就借助了思維導圖進行了教學,形成的板書設計見圖1:
1.運用思維導圖的關聯(lián)性,促進學生對新單詞的學習和舊單詞的鞏固
作為一種學習策略,思維導圖的使用能使學習者看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有利新知識的學習。在本課中出現的新單詞:sweep、sleep、clean、dishes、 wash等,原則上都可以采取以舊引新的單詞遷移學習策略進行學習。即通過已學單詞sweet來學習新單詞sweep,進而學習sleep;通過fish來學習dish,然后引導他們回想名詞復數變化規(guī)則,進而再到fishes;通過watch和she兩個單詞來學習新單詞wash等等。這種學習策略不僅簡易化了單詞的拼讀,更能有效幫助學生復習舊單詞、記憶新單詞,一舉兩得,可以有效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實現新知識的內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2.運用思維導圖的情境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情感投入度
客觀而言,文中麥克一家人的相互關系及其活動情況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略顯復雜的。如何形象客觀地準確展現和表達,不僅關系到知識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涉及到學生身心成長與發(fā)展。如圖所示,麥克(Mike)一家人周末上午及下午的活動通過思維導圖板書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先從三個孩子入手,繼而延展到父母:Mike下午幫媽媽擦了桌子(clean the table)。那么他上午干了什么呢?按圖索驥,噢,原來是幫助爸爸洗車子(clean the car)。海倫(Helen)上午幫忙打掃客廳(sweep the floor),下午幫忙洗碗(wash the? dishes)。為什么呢?因為媽媽很忙,busy。那媽媽在做什么?自然引出媽媽上午在做早飯,下午在做晚飯。 Tim在做什么?可以看到他上午在睡覺,下午在看電視,吃水果。Does he helpful? No. 為什么他會這樣呢?因為他太小了。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得原本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活動情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知識內容的學習掌握,而且能夠進一步拓展到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和社會認知發(fā)展的教育目標——父母很忙,在閑暇時應主動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的一體化。
3.運用思維導圖的形象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學習《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時,筆者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象特征,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仿真情境中學會了現在進行時態(tài)(表達正在做的事情)的使用。首先教師通過問答教學方法,運用思維導圖提供師生對話或生生對話的支架,讓學生通過同桌小組合作,相互啟發(fā),協(xié)作交流,鞏固學習內容。然后再通過act、ask and answer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實踐操練,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使學生不僅有話可說,而且知道從何說起。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步驟讓他們達到了知識掌握的目標,也達到了學習技能和方法的目標。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文本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1.圖形表達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曾提出過“i+1”的二語習得理論,[3]指出學生只有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才能有效習得語言。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是太過簡單的i+0或太難的i+2及以上的內容時,就達不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這個理論啟示我們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時,輸入的信息要讓學生可理解,內容一定要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力求簡明扼要,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擊中要害”。
筆者曾聽過所在區(qū)屬一所學校的應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文本教學的一堂英語課,內容是新譯林五年級上冊Unit6 My e-friend 的故事部分。在構建思維導圖之前,執(zhí)教老師先讓學生就e-friend自主提問一些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特別用心,能讓學生深度理解故事,學生們也都非常積極,提出了8個問題,老師把這八個問題全部寫在了黑板上,然后就著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找出答案,繼而形成了故事文本的思維導圖,如圖2a。
盡管執(zhí)教教師本課運用了思維導圖來進行課堂教學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筆者覺得在圖形表達上尚有改進空間。比如在上述導圖中,除了呈現了文本中的重點詞匯,如e-friend、study等,還出現了一些非重點詞匯,有的甚至是生詞,如Nationality、Name、Activities等,這樣不僅使圖形顯得復雜,而且影響重點的突出,完全可以將其從思維導圖中去除,從而使表達更加簡潔清楚,有利于學生對重點詞匯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在導圖繪制時可以添加一些色彩和圖案,改進后的思維導圖見圖2b。
2.使用方式要注重學生參與,實現共用
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文本教學時,要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其中,達到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效果。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強調在做上學習,在做上求發(fā)展,強調動手、動腦和動口相結合。“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其實就是“行動—思想—新價值產生”的過程。[4] 為了達到師生共用的目的,教師在黑板上生成思維導圖后,可以在拓展部分給出一段類似的小短文,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相互合作構建生成新的思維導圖;或者教師出示一個有空缺的思維導圖,插入一段聽力文本,讓學生進行聽力練習,在聽的過程中篩選和速記關鍵詞,填寫并完成思維導圖。這樣既能達到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也能讓學生嘗到深度參與其中的學習樂趣,邊學邊做,進而習得科學的學習方法。
3.內容選擇要聯(lián)系實際,便于掌握
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說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的。[5]小學階段的孩子受到年齡和心理成熟度的限制,學習能力有限,學習經驗也很有限,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文本教學時,學生往往能夠比較容易理解與現實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關鍵節(jié)點,進而使得不同知識點和重點之間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記憶鏈條。比如講到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and swimming(他喜歡踢足球和游泳)時,可以自然地把swim和當時的天氣(雨雪天)聯(lián)系在一起,Its raining and snowing now. Its very cold. Maybe he cant swim today.(現在外面正在下雨夾雪,非常冷。也許他今天不能去游泳了)。這樣生成和利用思維導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讓他們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提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把思維導圖運用在小學英語課堂文本教學中,能有效地理清文本結構和脈絡,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將言語信息圖像化,有助于將大量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記憶的“組塊”,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有條理地思考學習材料并以圖形的方式“記錄”下其思維過程,從而既達到了記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愧是一種有效的英語學習的輔助工具。
參考文獻
[1] 歐陽蘋果,陳清. 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8(9)。
[2]陳敏.思維導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電化教學,2005(2)。
[3] 什么是i+1 theory?
[EB/O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472184.html. 2016-08-04。
[4]李玉勝.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對現代教育的意義[J].理論界,2010(7)。
[5]杜威關于教育的三個思想
[EB/O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358590.html. 2016-06-14。
作者簡介
朱敏會(1983—),女,碩士,一級教師。近年來有十余篇論文在省市區(qū)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其中在省級期刊公開發(fā)表5篇,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育和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