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湘軍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外語系,廣東東莞523960)
?
英語口語練習的設計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樊湘軍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外語系,廣東東莞523960)
摘要:通過對采用率較高的英語教材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練習形式多為機械性練習與虛擬交際性練習,真實性交際練習與創(chuàng)造性練習嚴重不足。將練習形式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對應分析,發(fā)現(xiàn)練習形式與目前的教學方法均顯傳統(tǒng)與滯后,影響了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為此,通過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問卷調(diào)查與訪談以及教學實踐,闡述了交際性與創(chuàng)新性練習的重要性,并就如何進行有效的練習設計,從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給出了一些建議,并提出將語用測試納入教學大綱的意義。
關鍵詞:練習;設計;語用能力;培養(yǎng)
口語練習是英語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不僅用來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是用來幫助學生進行拓展訓練、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所以,口語練習設計如何也是教材選擇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以下5種采用院校較高的英語教材進行分析,對其中主要的聽說練習形式作出概括,如表1。
表1英語教材中的主要口語練習形式
對表1中的練習形式根據(jù)機械詞句訓練、虛擬交際訓練、真實交際訓練進行大致分類,分別以P1、P2、P3進行標示??梢钥闯?,教材中的聽說練習主要是虛擬交際訓練,專門的詞句機械練習與真實交際性練習很少。這一方面說明教材的編寫已經(jīng)脫離語法翻譯法的局限,關注語言的交際訓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諸多教材中練習的編寫主要處于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階段,主要進行虛擬交際訓練,真實交際性語言練習非常缺乏。
情景法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的教學方法,之前主要是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Direct Method)等。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均停留在句本位教學階段,而情景法則強調(diào)語言的情景,強調(diào)對話教學。很明顯,情景法突破句本位的原則已經(jīng)上升到了語言學習的交際階
面對如此多的教學方法,教師究竟該何去何從、如何選擇?本文認為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它們在教學中的各個方面都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或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但是不管選擇何種教學方法或方法組合,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而且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都會在練習設計中得到體現(xiàn)。那么哪類口語練習形式學生樂于接受,比較能夠促進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呢?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主要研究人們?nèi)绾握莆辗悄刚Z語言的過程與規(guī)律。自20世紀60年代起,SLA的理論研究異彩紛呈,觀點與模式眾多,它們從各種角度與側(cè)面對SLA做出了剖析。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觀點與模式難以形成SLA完全統(tǒng)一的解釋,不同的觀點也存在相互質(zhì)疑的情況(韋曉保,2012)[3],但是通過了解各種SLA理論以及觀點,是能夠找出某些共同的東西或SLA的關鍵要素的。
(一)交際性
要使學生獲得較多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就要盡量設計較多的交際活動,具有交際性的練習形式也是交際訓練的重要一環(huán)。正如Elllis R.所說,如果教學活動不能給學習者提供自然的交際機會,學習者將失去學習語言材料的主要來源,阻礙持續(xù)性習得(徐春英,2002)[4]。因此,交際性的練習(虛擬或真實)是SLA的關鍵要素之一。
(二)創(chuàng)造性
SLA會受到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如可理解輸入、監(jiān)控、自然順序、情感過濾、中介語、語言情境等。本文認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從這個角度上說,交際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SLA最為突出的兩個要素,這在進行口語練習形式設計的時候要著重考慮。
(一)交際性練習的設計
1.練習內(nèi)容本身具有交際性。這類練習有對話、訪談、相互問與答等。以對話為例,它是典型的交際活動,是教學中普遍采用的內(nèi)容。要使對話教學具有交際性,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關于背誦。最好不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對話,因為背了也容易忘記,更難以運用。雖然背誦有助于記住詞句的基本意思,對培養(yǎng)語感有一定幫助,但是背誦的交際意愿極低,全無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促學效果不會太好,教學中應慎用。
第二,關于虛擬交際。讓學生熟悉對話的內(nèi)容之后進行角色扮演,這就具有了一定的情景性與交際性。但是課本上的對話是固定的,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往往較難融入情景,背誦的痕跡比較明顯,這就是虛擬情景交際的局限性,學生學了卻很難靈活地用于現(xiàn)實的交流之中。虛擬對話練習的一個改良辦法是:將對話中重要語句摘選出來,給出對話的邏輯模板或?qū)W生自己設計對話邏輯,要求學生運用這些重要語句用自己的語言編寫情境對話,再進行角色扮演。該練習形式具有可操作性。情境中的邏輯模板能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對話,促進學生運用并掌握重要語句,其促學效果比較明顯。
第三,關于真實交際。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英語進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流,那么真實交際性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課本上的對話一般是在虛擬情景中進行交際對話,如果說課本上的對話促進了學習語言,那么真實情景交際的目的在于運用所學,習得語言。
2.練習形式具有交際性。練習形式的交際性是本文重點強調(diào)的,一方面不能將本身就具有交際性的教學內(nèi)容(如對話)教得沒有交際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將本身沒有交際性的內(nèi)容通過交際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句子教學為例:在句子翻譯環(huán)節(jié),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一句多譯訓練。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是具有交際性的,句子本身是孤立的,需要依靠語境才能存活,那么隨便拿出一個句子就可以要求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前續(xù)寫或后續(xù)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凌亂的對話語句進行排序,連句成篇,再進行角色扮演等等。
(二)創(chuàng)造性練習的設計
H.G.Widdowson認為語言的運用需要一套技巧或創(chuàng)造程序,以便學習者根據(jù)個人知識、語言情境、語用規(guī)則來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價值[5]。雖然語言學得的作用不容排斥,但是語言的學得,對語言形式的有意了解,是語言習得的基礎,它不等于語言能力。創(chuàng)新性的口語練習就是要幫助學生將學得進行靈活運用,培養(yǎng)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英語的情景運用、用英語表達觀點與解決問題等方面。創(chuàng)造是教學的最高層次的目標。要使練習具有創(chuàng)造性,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練習具有拓展性。練習不能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反復操練上,應將知識融入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交際性、實踐性等練習之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第二,練習具有層次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布魯姆認為,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六個層次: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這六個層次是層遞性發(fā)展的。因此,一方面,練習的設計應有梯度,促進學生由識記層面走向創(chuàng)造層面;另一方面,練習本身應具有層次性,能夠滿足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需求。例如學生在闡述的時候往往喜歡進行概括式闡述(如:Tom is a good student.),這是闡述的第一層次;闡述的第二層次是進行描述式闡述(如:He is ready to help others.),這是對概括性闡述的描述與拓展;闡述的第三層次是進行例證式闡述(如:For example,…),這是在描述式闡述的基礎上,對概括式闡述的進一步證明。三個層次的闡述使語言表達清晰飽滿、令人信服。該口語練習的設計不僅滿足了不同基礎學生的需求,而且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改變學生心中無物、表達空泛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拓展。
第三,練習形式具有創(chuàng)新性。重復性口語練習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降低學習熱情。多樣性的練習有利于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可以將自主性練習、實踐性練習、合作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進行交替使用,以豐富課堂活動,促進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課本常見的句子翻譯題不能總是設計為自主型練習形式,可以將練習形式更新為:個人一句多譯→小組討論并形成共識→老師抽查任一組員,組員代表小組進行句子口譯→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老師評價。該練習形式體現(xiàn)自主性與合作性的結(jié)合,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改變了機械學習的無趣,學生在個人思考與小組交流中習得了比較豐富的語言,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用英語進行靈活表達的能力。
(三)減少語用失誤
交際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口語練習有助于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然而這還不夠。何自然指出英語語用能力不會隨著學生英語能力(造詞造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6]。因此,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除進行英語語言能力的訓練以外,還要兼顧語用知識的教學,要通過融入語用知識的語言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中外語用專家和測試專家對語用能力有共同的見解,即語用能力可分為語言語用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會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指的是表達與交際所需要的語言,后者指的是參與交際、進行語言選擇的社會規(guī)則,那么學生的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也常體現(xiàn)在語言語用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會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兩個方面。
總之,通過調(diào)查與分析,交際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口語練習更受學生歡迎,更能促進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設計交際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至關重要。另外,在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借助語境加強語言功能與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以盡量減少語言語用失誤與社會語用失誤。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運用能力,得體的交際不僅取決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取決于其語用能力。然而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nèi),英語口語教學過度強調(diào)學生的語法能力,教學方法相對傳統(tǒng),對學生的語用能力重視不夠,練習的設計偏重語言知識而不是語言技能,交際性顯得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本文以口語練習設計為依托,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因為練習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練習的質(zhì)量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本文重點闡述了交際性與創(chuàng)造性口語練習的重要性,并對如何減少語用失誤提出了一點建議。值得強調(diào)的是,老師應該注重口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設計較高質(zhì)量的口語練習,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目的;教學中要加強文化因素的導入,將語言、文化、運用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并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納入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之中;英語測試應該更加關注語用語言能力與社會語用能力的測試,即語用測試(pragmatic test),以促進測試對教學反撥作用??傊?,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語用測試將成為英語測試的發(fā)展方向,期待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早日取得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6):58-61.
[2]王禧婷.超越方法的英語教學:英語教學“后方法時代”的意蘊與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15(9):17-20.
[3]韋曉保.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的新視角:D-C-C模式[J].外語界,2012(6):18.
[4]徐春英.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外語教學[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100-102.
[5]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陳麗娟)
中圖分類號:H319.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3-0104-04
收稿日期:2016-01-26
基金項目:2014年廣東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大學英語聽說為主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4GDG40)的成果。
作者簡介:樊湘軍(1977-),男,湖南永州人,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段,但是交際往往是虛擬的。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xiàn)的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在重視語言形式與話語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意義學習和交際的真實性。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更強調(diào)真實任務并以任務鏈為核心組織教學,重視學生的參與、評價、合作等多重角色等。由教學法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諸多英語聽說教材的口語練習設計的方法還停留在情景法與交際法的交匯處。鑒于客觀條件,教材往往滯后教學理論的發(fā)展,諸多英語教材還未來得及改編便迎來了教學的“后方法(Post-method)”時代?!昂蠓椒ā币越處煹淖灾餍詾楹诵模瑥娬{(diào)教師面對特殊教學環(huán)境、特殊教學對象和教學內(nèi)容不斷發(fā)展適應特定環(huán)境的反思與行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陶健敏,2007)[1]?!昂蠓椒ā笔且粋€相當寬泛的教學指引,它強調(diào)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diào)合適的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不拘泥于某一個教學方法(王禧婷,2015)[2]。21世紀初又出現(xiàn)了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法(The Flipped Classroom),它重視自主學習與多維互動,重視課堂對問題的討論與研究等。
Oral English Exercise Designing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Cultivating
FAN Xiangju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Innovative Technical College,Dongguan 523960,China)
Abstract:Studying the oral English exercise forms of the sample English books finds that there are mainly mechanic forms and simulated communication forms,while there are so few real communication ones or creative ones.Furthermore,through researching the exercise forms and th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it proves that both the exercise form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rather traditional and fell behind,which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ragmatic competence.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and teaching experie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and creative exercise forms in SLA,and put forward to some suggestions of how to design effective forms of oral Englsih exercises,and emphasizes that pragmatic tes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syllabus.
Key words:oral Englsih exercise;designing;pragmatic competence;cultiv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