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喬
摘 ? ?要: 近年來高校學術失信事件頻發(fā)使高校意識到加強學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德育人文關懷理念與學術道德教育的屬性及主要內容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依托德育人文關懷進行高校學術道德教育是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高校教育 ? ?學術道德教育 ? ?德育人文關懷
一、引言
近年來高校學生學術失信事件頻發(fā)使其學術道德受到質疑。造成學術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錯誤價值觀的影響、考評機制過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質的原因應歸結為高校學生學術道德水平較低,因此高校針對學生加強學術道德教育應是解決學術失信問題的重要手段。
學術道德包括誠信、責任等方面,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責任是搞好學術研究的保障。學術道德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即高校采用多種教育方式使學生認知學術道德理念并將其轉化為自身信念指導實踐的活動過程。學術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內容離不開人文關懷理念。德育人文關懷強調尊重關心人的精神需要、培養(yǎng)人的倫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對高校學術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德育人文關懷與高校學術道德教育的聯系
德育人文關懷理念與高校學術道德教育在屬性及主要內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學術道德教育與在德育人文關懷理念屬性上具有密切聯系。學術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屬于德育的范疇。而德育人文關懷則是一種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對于強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從本質上說兩者是內容與手段的關系,恰當的手段有利于內容的實現。
其次,德育人文關懷內涵與學術道德教育主要內容向契合。學術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誠信教育、責任教育及法律法規(guī)教育。誠信教育主要是指學生在科研全過程中自覺秉承誠實守信的原則,嚴謹求實地獲得學術成果。誠信教育是對學生的精神品位、心靈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關懷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豐富人的心靈世界為價值取向,以陶冶人的倫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為主要內容與學術道德教育中的誠信教育內涵相契合。責任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作為學術成果的享受者必須且有能力對自己的學術成果負責。責任意識是對學生學術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德育人文關懷以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和塑造獨立人格為本質特征與學術道德教育的責任教育內涵相契合。法律法規(guī)教育的目的并不僅是促使學生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術價值觀,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國家科研事業(yè)的進步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這與德育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關懷進行高校學術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關注學生迫切需求,協助學生提高學術水平。
專業(yè)學術水平有限,達不到學校要求是部分學生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處理好這一問題,積極采用多種方法協助學生提高專業(yè)學術水平,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學術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據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可以結成以導師為中心、高年級幫助低年級、優(yōu)秀生帶動普通生的學術引領小組提高學生的學術平均水平。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擅長的理論知識對其學術研究的方向或主題給予因人而異的指導,盡可能提供有利資源,助其進步。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結對、優(yōu)秀學生與普通學生結對,通過開座談會、私下交流等形式將自身經驗、感受傳達給需要幫助的對象,這樣既能關注導師所關注不到的問題,又能幫助學生通過較為輕松的交朋友的方式盡快掌握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術水平。
(二)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強化學生在學術中的主體意識。
德育人文關懷的目標理念是主體建構,即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術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樣示范方式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在學術中主體地位的作用。榜樣包括三個層面:名人偉人、導師及優(yōu)秀同輩人。注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敬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通過觀看電影、閱讀傳記、召開讀書分享會、茶話會等多種形式了解錢學森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歷程,感受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讓學生意識到遵守學術道德不僅是對自己的學術成果負責,更是對祖國的發(fā)展負責,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導師是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導師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只有導師以身作則為學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學術道德的必要性,導師的個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學術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輩人之間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溝通,因此,充分發(fā)揮同輩人群體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作用,使學生主動掌握學術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實地落實學術道德教育。
(三)以高獎勵與重懲罰相結合的規(guī)定為契機促進學生學術德育內化。
學校對于學生真正的學術成果應當給予較高的物質及精神獎勵,同時也要對學術失信行為進行極為嚴厲的懲罰。高獎勵與重懲罰相結合的學術規(guī)定可以較有效地激勵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產生、遏制學術失信的現象,但根據德育人文關懷回歸生活的實踐理念,規(guī)范學生行為并不是學術規(guī)定的最終目的,其終極目標是將學術道德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價值選擇,即在沒有規(guī)定的強制要求下,學生也能主動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誠信負責地開展學術活動,將學術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盡管這將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但只要堅守規(guī)則,最終可以實現學術道德的內化。
高校學生學術道德水平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有賴于高校學術道德教育的日益發(fā)展。根據德育人文關懷與學術道德教育的內在聯系,將德育人文關懷切實融入高校學術道德教育中是強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陳艷.關于研究生學術失信治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2):88-91.
[2]王學風.論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J].德育,2008(1):45-48.
[3]趙琴琴.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芻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3):199-202.
[4]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張海蓮.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