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解平面幾何問題是高考的熱點,其中需要設(shè)未知量的題目是一個難點.本文中巧借初中學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先定性分析已知條件需要補充哪些條件可以唯一確定三角形,再妙設(shè)需要補充的邊或角為未知量,最后根據(j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進行定量計算,從而為學生尋找到解平面幾何復雜問題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解三角形是高考中的熱點,一般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合理使用,都比較簡單.新高考對學生利用正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的簡稱)解平面幾何圖形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學生在解答平面幾何圖形問題時,最怕一類題:題目只給出部分邊和角,以及幾何圖形,但是邊角條件不足以直接求解圖形.此類題題干看似簡單,但條件分散到各個三角形中,學生容易被迷惑,是用正弦定理還是用余弦定理?是設(shè)邊還是設(shè)角?究竟選擇哪條邊或者哪個角設(shè)為未知量,有很多不確定性,使得很多中等生在此類解答題中丟分太多.為此,我們想尋求一些方法為解決此類題目提供思路.
1 知識溯源
蘇教版(2019)新教材,必修第二冊第11章第一節(jié)“余弦定理”的例1:
根據(jù)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已知b=3,c=1,A=60°,求a;
(2)已知a=4,b=5,c=6,求A.
我們可以看出,第(1)題已知兩條邊和兩邊的夾角,求解三角形,正好符合初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邊角邊(SAS);第(2)題已知三條邊,求解三角形,正好符合初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邊邊邊(SSS).教材中在例題旁邊提出探究問題“用余弦定理來解三角形,其結(jié)果是唯一確定的嗎?為什么?”根據(jù)初中平面幾何知識,可以知道這兩種情況對應的所有三角形都是全等的,因此是唯一確定的.而利用高中的余弦定理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其余的邊和角也是唯一的.初中全等三角形從定性的角度,滿足一些條件的三角形是唯一的,高中余弦定理從定量的角度計算得出三角形也是唯一的.雖然二者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三角形,但二者可以互相補充,定量驗證定性,定性反過來也可能為定量提供思路[1].
再看同一章的第二節(jié)“正弦定理”的例1:在三角形ABC中,A=30°,C=100°,a=10,求b,c.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可以看出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角角邊(AAS).課后練習的第2題的第(1)問:已知A=75°,B=45°,c=32,求a,b.已知兩角及其夾邊,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角邊角(ASA).正弦定理量化了全等三角形AAS和ASA的唯一確定性,從定性到定量,初中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得到了升華,高中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找到了源頭.
既然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是過去已有知識的量化,那意味著能用兩個定理解決的平面幾何問題,是否可以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計算呢?當遇到?jīng)]有思路的解三角形問題時,可以先借用定性分析,確定滿足全等三角形所缺少的條件,設(shè)缺少的條件為未知量,唯一確定三角形,從而進行定量計算.已有知識為新知識服務(wù),新知識從已有知識得到啟發(fā),全等三角形知識給與思考方向,正余弦定理實際去解決問題,為我們解決復雜平面幾何問題提供了思路.
初中平面幾何中利用舉反例的方法說明SSA不能唯一確定三角形,只能進行定性分析,但是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三角形,不過可能涉及兩組解、一組解或者無解的情況.邊角關(guān)系、全等判斷和對應的正余弦定理關(guān)系,如表1[2]所示:
2 試題剖析
下面以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數(shù)學試題第18題第(2)問為例,分析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定性分析思考方向,從而解決未知量的選擇問題.
例1在△ABC中,AC=2,∠BAC=π3,P為△ABC內(nèi)的一點,滿足AP⊥CP,∠APB=2π3.若BC=7,求AP.
思路1:作出圖形,如圖1.
在△ABC中,已知AC=2,BC=7,∠BAC=π3,利用SSA思考可知,可以試著求解三角形,得出AB=3.本題是求AP的長,因此很多學生直接設(shè)AP=x,想去表示其余的量.若要求出x,則需要建立等式關(guān)系.在△ABP中,AB2=AP2+BP2-2AP·BP·cos2π3,可以用x表示出BP的長.在Rt△ACP中,CP2=AC2-AP2=4-x2.在△BPC中,
BC2=BP2+CP2-2BP·CP·cos5π6,①
此式中每個量都可以用x表示,理論上可解,但實際上BP的長度不方便表示,導致①也不方便求解.
評析:思路1,在△ABP中,設(shè)AP=x,相當于已知AB,AP和∠APB,滿足SSA條件,去求BP的長.再去建立①式方程.很明顯,由SSA不一定唯一確定三角形,從而BP長不一定有解,導致求解難以進行下去.因此,我們思考能不能利用其他全等的條件來設(shè)未知量.如在△ABP中,已知一邊AB和對角∠APB,可以再加一角,即可構(gòu)造AAS,唯一確定三角形.于是得到如下思路2.
思路2:同思路1求出AB=3.在△ABP中,構(gòu)造“AAS”,可設(shè)∠ABP=α,則∠BAP=π3-α,再由∠BAC=π3,得∠CAP=α,在△ACP中,AP=2cos α.
在△ABP中,ABsin∠APB=APsin∠ABP,即3sin2π3=2cos αsin α,得tan α=33.因為α∈0,π3,所以α=π6,從而AP=2×32=3.
反思:對于思路2,也可設(shè)∠BAP=α或∠CAP=α來表示其余的角,再求解.不管設(shè)哪個角,同樣都是定性構(gòu)造了AAS,再利用正弦定理定量求解三角形.因此,我們想到是否可以推廣為借用初中平面幾何全等的幾種判定條件,設(shè)未知邊或者未知角補齊判定條件,從而妙解三角形.
3 深入探究
3.1 一邊一對角,AAS引導,增加一角
若三角形中已知一邊和一對角,由三角形全等判定條件AAS知要唯一確定三角形,則可設(shè)另一角,構(gòu)造AAS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滿足2a=b+2ccos B.
(1)求角C的大小;
(2)若c=23,∠ABC與∠BAC的平分線交于點I,求△ABI周長的最大值.
思路:(1)易得C=π3.
(2)由(1)知∠ABC+∠BAC=2π3,而∠BAC與∠ABC的平分線交于點I,則∠ABI+∠BAI=π3,于是∠AIB=2π3.如圖2,在△ABI中,已知一邊和一對角,即AB=23,∠AIB=2π3,補充一個角設(shè)∠ABI=θ,則∠BAI=π3-θ,且0lt;θlt;π3.
在△ABI中,由正弦定理得BIsinπ3-θ=AIsin θ=ABsin∠AIB=23sin2π3=4,所以BI=4sinπ3-θ,AI=4sin θ,從而△ABI的周長為23+4sinπ3-θ+4sin θ=23+4sinθ+π3.由0lt;θlt;π3,得π3lt;θ+π3lt;2π3,則當θ+π3=π2,即θ=π6時,△ABI的周長取得最大值4+23,所以△ABI周長的最大值為4+23.
評析:本思路也可設(shè)∠BAI=θ,同樣構(gòu)造AAS唯一確定三角形,其余各元素均可用θ的三角函數(shù)表示出來,方便周長最值的計算.若不設(shè)角,選擇設(shè)邊的話,構(gòu)造的是SSA,不一定能唯一確定三角形,其余元素也不能完全確定,可能會導致解三角形失敗.
3.2 一邊一鄰角,ASA/SAS引導,增加角或邊,設(shè)角優(yōu)先若三角形中已知一邊和一鄰角,由三角形全等判定條件ASA知要唯一確定三角形,則可設(shè)另一角,構(gòu)造ASA解三角形.也可由三角形全等條件SAS唯一確定三角形,設(shè)角的另一邊,構(gòu)造SAS解三角形.
例3如圖3,在平面四邊形ABCD中,DC=2AD=42,∠BAD=π2,∠BDC=π6.若∠C=∠ADC,求BC.
思路1:在Rt△ABD中,已知AD=22,∠A=90°,根據(jù)SAS唯一確定三角形,補充一邊設(shè)AB=x,其余的量都用x表示,并根據(jù)∠C=∠ADC建立等式關(guān)系,從而解出x,再表示BC的長.
嘗試如下:設(shè)AB=x,則BD=x2+8,由余弦定理,可得BC=CD2+BD2-2CD·BD·cosπ6=32+x2+8-46(x2+8),則cos C=cos∠ADC=cos∠ADB+π6=32cos∠ADB-12sin∠ADB,可知上述等式中的量可用x表示,只需解方程即可得出x,從而可以得出BC的值.但是實際做題時,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得出答案.換個角度,已知一邊和一鄰角,還可以構(gòu)造ASA解三角形.
思路2:在Rt△ABD中,已知AD=22,∠A=π2,由ASA唯一確定三角形,補充一角設(shè)∠ADB=θ,則cos θ=22BD,∠C=θ+π6.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以得到BDsin C=DCsin∠DBC,即22cos θsinθ+π6=42sin2π3-θ,整理得2sin2θ+π3-sinθ+π3-12=0,又sinθ+π3gt;0,解得sinθ+π3=1+54,又由正弦定理可得42sin2π3-θ=BCsinπ6,所以BC=210-22.
評析:已知一邊一鄰角,通過設(shè)邊,第三邊比較容易表示,但另外兩角較難表示,導致題目中角的相等條件很難轉(zhuǎn)換.設(shè)角解題,第三個角比較容易表示,再用正弦定理,另外兩邊也較容易表示,并且題目中角的相等條件也很方便轉(zhuǎn)換.因此在題目中給出一邊和一鄰角,并且伴有其他角的條件時,根據(jù)AAS,優(yōu)先選擇設(shè)角解題.
3.3 兩邊已知,SSS/SAS引導,邊角均可
若三角形已知兩條邊,由三角形全等判定條件,SSS和SAS均可以唯一確定三角形,因此可以考慮補充第三條邊,或者兩邊的夾角,唯一確定三角形,再根據(jù)正余弦定理表示其余的邊角,求解三角形.
例4如圖4,在△ABC中,D為AC的中點,且BD=12BC,若AC=3AB=6,求sin∠ABD.
思路1:在△ABD中,已知兩邊AD=3,AB=2,補充一角設(shè)∠A=θ,構(gòu)造“SAS”解三角形.由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cos θ=13-12cos θ,BC2=AB2+AC2-2AB·AC·cos θ=40-24cos θ,再由已知BD=12BC,聯(lián)立三式,可得cos θ=12,則BD2=7,即BD=7.又由正弦定理,得BDsin θ=ADsin∠ABD,可得sin∠ABD=32114.
思路2:在△ABD中,已知兩邊AD=3,AB=2,補充第三邊設(shè)BD=x,構(gòu)造“SSS”解三角形.由BD=12BC,得BC=2x,結(jié)合AC=3AB=6,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4x2=32+x2-6xcos∠BDC,在△ABD中,根據(jù)余弦定理可得22=32+x2-6xcos∠BDA,兩式相加得x=7.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32=22+72-2×27cos∠ABD,解得cos∠ABD=714.
又∠ABD∈(0,π),所以sin∠ABD=32114.
評析:思路1選擇補充角,思路2選擇補充邊,均是根據(jù)全等的判定條件,唯一確定三角形,再根據(jù)余弦定理算兩次的思想,解出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兩個思路的由來都可以歸結(jié)到全等的條件,因此可以看出,在選擇設(shè)邊或者設(shè)角時,以補充全等判定條件為原則,求解三角形較為方便.再如例5的第(2)問:
例5如圖5,在平面四邊形ABCD中,AD=BD,∠ADB=90°,CD=22,BC=2.
(1)若∠BDC=45°,求線段AC的長;
(2)求線段AC長的最大值.
思路:第(1)問略.對于第(2)問,由(1)學生易想到設(shè)∠BDC=θ,求解AC.但是在△BCD中,已知CD=22,BC=2,這樣的話構(gòu)造的就是SSA了.求解時,發(fā)現(xiàn)會比較困難.而如果設(shè)∠BCD=θ,構(gòu)造SAS,唯一確定三角形,求解則較為方便.先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BD=22+(22)2-2×2×22cos θ=12-82cos θ,進而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DC=BCsin θBD=2sin θBD.又AD=BD=12-82cos θ,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得AC2=AD2+CD2-2AD·CD·cosπ2+∠BDC=20+16sinθ-π4≤36,當且僅當θ-π4=π2,即θ=3π4時取“=”,此時AC=6.所以當θ=3π4時,線段AC的長取最大值6.
評析:很多學生在解第(2)問時,容易受到第(1)問的影響,直接設(shè)∠BDC=θ.而根據(jù)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已知兩邊,應該從SAS入手,直接設(shè)兩邊的夾角,能夠唯一確定三角形,從而使得邊角的表示都是唯一的,找到AC的函數(shù)表達式求出最值.
3.4 兩角已知,AAS/ASA引導,增加一邊
若三角形已知兩角,由AAS和ASA要唯一確定三角形,則只需設(shè)邊,即可唯一表示其余的邊角,從而求解三角形相關(guān)問題.
例6如圖6,在△ABC中,∠A=90°,點D在BC邊上,在平面ABC內(nèi),過點D作DF⊥BC且DF=AC.若∠ABC=30°,且CD=3BD,求tan∠CFB.
思路1:題中已知∠A=90°,∠ABC=30°,補一夾邊,可構(gòu)造ASA,因此設(shè)AB=m,可得AC=33m,BC=233m,又DF=AC,CD=3BD,所以DF=33m,BD=36m,CD=32m.
又因為DF⊥BC,所以tan∠CFD=32m33m=32,tan∠BFD=36m33m=12.
所以tan∠CFB=tan (∠CFD+∠BFD)=8.
思路2:同樣已知兩角∠A=90°,∠ABC=30°,可以補一鄰邊,構(gòu)造AAS,可設(shè)AC=k,易得DF=k,BD=12k,CD=32k,從而也可以得到tan∠CFB=tan (∠CFD+∠BFD)=8.
評析:兩個思路,同樣是需要補充一邊,思路2構(gòu)造AAS也可以設(shè)另一鄰邊BC.可以看出,兩角確定時,只需要設(shè)三角形的其中一邊,即可表示其余的邊,從而求解三角形的各種問題.
4 教學思考
從上述探究中可以深刻體會到,初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性說明了已知兩角一邊或者兩角時,可以利用AAS或ASA來唯一確定三角形,再利用高中的正弦定理可以定量計算其余邊和角.同樣已知兩邊,可以利用SAS和SSS來唯一確定三角形,再利用高中的余弦定理也可以定量計算其余邊和角.
高中正余弦定理使得初中三角形全等判定得到了量化解釋,從定性到定量,二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印證,融為一體.在正余弦定理的學習過程中,應提醒學生多從已學三角形全等的角度思考,注意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借助已有知識促進新知識的理解.根據(jù)題目所得的條件,巧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提供思路,妙設(shè)合適的邊或角為未知量,提高解題效率.
參考文獻:
[1]郎麗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教學反思[J].新課程學習(下),2012(6):116117.
[2]袁學東.解三角形的一種教學方式的探討[J].中學生數(shù)理化(教與學),202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