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萍,嚴曉光,卓文賢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新生兒科,福建福州 350000
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是指因產前、 產時以及產后等相關因素影響導致新生兒在出生后未能建立規(guī)律呼吸以及自主呼吸的疾病[1]。誘發(fā)因素主要包含子宮破裂、胎盤早剝、產時創(chuàng)傷、先天畸形以及胎糞誤吸,導致患兒出現(xiàn)高碳酸血癥、酸中毒以及低氧血癥等病理改變[2]。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可能會造成神經發(fā)育障礙、死亡,是目前造成新生兒死亡以及傷殘的重要原因[3]。如果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受損, 患兒可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除了給予患兒有效的臨床治療措施以外, 科學以及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于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而言可以改善預后效果和生活質量[4]。 目前在臨床上所應用的護理措施較多,采取有效以及符合現(xiàn)代護理理念的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循證護理模式作為以科學為基礎,依照患兒病情實際情況,查閱相關文獻以及病歷資料后, 結合自身臨床護理經驗所制訂的最佳護理方案,在臨床上具有確切效果[5]。 該研究隨機選擇 2020 年 1 月—2021 年 6 月收治的 84 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為研究對象, 探究循證護理模式應用于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期間所取得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84 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表法為分組方式,將所選患兒劃分為兩組,將其分別納入于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匯總患兒基線資料。 對照組男31 例,女11 例,胎齡 37~42 周,平均(39.52±1.04)周;出生體質量 2.19~4.96 kg,平均(3.58±0.64)kg。 觀察組男 30例,女 12 例;胎齡 37~41 周,平均(39.11±1.08)周;出生體質量 2.24~4.91 kg,平均(3.54±0.61)kg。 對比評估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基線資料等相關數(shù)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 所選患兒臨床體征與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 《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診斷標準》[6]相符合;入院后結合病史、顱腦CT、體征以及MRI 檢查結果確診;所選患兒胎齡均大于或者小于37 周;臨床資料齊全;患兒家屬均已知曉研究內容,自愿簽署了知情文件。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遺傳疾病、先天性心臟疾??;存在智力障礙以及聽力障礙者;存在肝腎功能以及腦部組織嚴重病變者;存在顱內出血以及因其他分娩造成損傷者; 因宮內感染所引起的腦損傷;臨床資料不完整;研究中途退出。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落實鎮(zhèn)靜、吸氧、糾正低血糖、降壓以及糾正酸堿平衡等治療措施,同時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采取抗驚厥、營養(yǎng)神經以及促腦細胞代謝等對癥支持治療措施。 在患兒接受治療期間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以及精神狀態(tài), 給予患兒保暖措施,加強家長健康教育指導,確保呼吸道處于暢通狀態(tài),采取合理的喂養(yǎng)措施。
觀察組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應用循證護理干預:(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選擇科室護士長為小組組長,全面負責整個護理工作,由??谱o理人員為副組長,對于護理工作展開全面管理以及指導, 小組成員均為優(yōu)秀的護理人員,完成各項護理工作。 (2)提出問題制訂護理方案: 在確定患兒病情以后分析于護理期間存在的基礎問題, 和患兒家屬積極、 主動的交流,收集患兒家屬的相關信息,針對患兒存在的不同問題制訂具體循證護理方案。 (3)循證支持:測定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的行為以及神經狀態(tài), 判斷患兒病情,結合新生兒的特征以及護理需求,采取多種方式查閱文獻以及醫(yī)學典籍, 為患兒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保證護理方案的專業(yè)性以及科學性。 (4)循證護理方案執(zhí)行:①病情觀察。于患兒整體治療期間由護理人員認真觀察體征變化情況, 如果存在體征異常情況向主治醫(yī)生及時反饋。②體位護理。為患兒舒適休息,幫助其調整體位,對于表現(xiàn)為顱內壓升高的患兒可以將床頭適度抬高15°, 避免患兒頭部隨意擺動,避免對頸動脈產生壓迫作用,預防因嘔吐引起誤吸性肺炎。③家屬健康教育。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具體治療情況以及康復狀況, 告知家屬于治療期間可能存在的相關不良反應, 促使患兒家屬對于疾病具有一定了解, 進而提高家屬以及醫(yī)生配合的積極性。④感官刺激。引導患兒家屬于護理期間積極參與,結合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實際情況,刺激患兒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為患兒提供玩具,培養(yǎng)患兒注意力, 在特定時間內為患兒播放柔和音樂進行感官刺激。 ⑤撫觸護理。 護理人員雙手涂抹潤膚液以后,依照頭部-胸腹-上肢-下肢以及后背-臀的順序進行患兒周身皮膚組織的按摩以及撫摸, 將按摩時間控制于15 min/次。 在患兒中午以及晚間進食后30 min 撫觸1 次, 以免患兒受到疲勞以及過飽等相關因素的影響。⑥活動訓練。由護理人員充分掌握力度,輕輕握住新生兒肢體,展開反復性的伸肢、屈肢等活動訓練,2 次/d,將按摩時間控制于5 min。 此外按摩患兒皮膚組織,幫助患兒采取仰臥體位姿勢,將室內溫度控制以后遵循由上至下的順序對身體皮膚輕柔按摩,將具體按摩手法教會患兒家屬,2 次/d,10 min/次。 ⑦家庭護理。 對新生兒家屬安慰以及指導,叮囑家屬遵照醫(yī)囑執(zhí)行相關護理操作,耐心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在患兒出院以后落實電話隨訪,結合患兒實際情況制定和提供有效的護理計劃。 ⑧營養(yǎng)支持。 在患兒喂養(yǎng)護理期間堅持母乳喂養(yǎng)以及少量多餐的飲食原則, 對于病情輕微的患兒給予其早期哺乳,病情嚴重時則可以延遲開奶,糾正缺氧狀態(tài)以后開始喂養(yǎng), 喂奶量以患兒不出現(xiàn)胃潴留和嘔吐為準, 在喂奶結束以后調整為右側體位, 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出現(xiàn)誤吸、窒息等不良現(xiàn)象。⑨康復護理。在患兒病情穩(wěn)定以后盡早落實康復護理, 給予患兒聽覺刺激、視覺刺激以及觸覺刺激,使用顏色更為鮮艷的玩具吸引患兒目光, 緩慢移動玩具進行患兒視覺的刺激, 播放舒緩音樂, 將康復護理頻率設定為15~20 min/次,3~4 次/d。 由護理人員將患兒雙腳握住,展開屈曲以及上舉運動,將雙手握住以后展開交叉、上臂屈曲、擴胸運動,每個動作重復 3~5 次,2 次/d。 在護理操作期間注意把控幅度,逐步增加運動頻率以及運動量[7]。 ⑩出院后康復訓練。 在患兒出院以后給家長發(fā)放健康手冊, 或者通過遠程授課等方式向患兒家長詳細講解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相關知識,明確告知患兒家屬早期康復護理對于運動以及智力的促進作用。 叮囑家屬帶領患兒定期至康復中心展開康復鍛煉, 依照患兒發(fā)育時間段對患兒大動作以及精細動作的干預,其中大動作訓練內容包含翻身、坐立、爬行、行走等,精細運動訓練則包含手指運動和抓握玩具,叮囑家屬定期復診,由護理人員指導操作,叮囑患兒于家中自行訓練,在護理期間如果存在任何問題由護理人員給予指導[8]。
①護理服務質量: 應用科室自擬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服務質量綜合評估, 評估內容則包含護理服務態(tài)度、實際操作技能、護理規(guī)范性、家屬護理滿意度,單項評分范圍于0~10 分,所得分值越高則表示為護理服務質量越高。
②臨床治療指標:統(tǒng)計兩組腦水腫消失時間、意識狀態(tài)恢復時間、肌張力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
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分析腦癱、共濟失調、智力障礙、癲癇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④發(fā)育情況: 發(fā)育情況包含智能發(fā)育指數(shù)(MDI)、運動發(fā)育指數(shù)(PDI),所得分值越高則表示為患兒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越好。單項評分均為100 分,發(fā)育正常所得分值于85 分以上、輕度發(fā)育不良評分范圍于70~85 分、重度發(fā)育不良所得分值于 70 分以下[9]。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護理服務質量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points]
表1 兩組護理服務質量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points]
組別 護理服務態(tài)度實際操作技能 護理規(guī)范性 家屬護理滿意度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89.72±3.92 85.93±4.77 3.978<0.001 88.92±3.94 85.89±4.26 3.384 0.001 88.77±4.52 84.83±4.69 3.920<0.001 92.61±3.95 86.93±4.76 5.951<0.001
觀察組腦水腫消失時間、意識狀態(tài)恢復時間、肌張力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等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指標對比[(),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指標對比[(),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d]
組別 腦水腫消失時間意識狀態(tài)恢復時間肌張力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4.08±1.05 6.46±1.23 9.537<0.001 5.49±0.94 7.72±1.16 9.679<0.001 4.66±1.64 6.87±2.27 5.114<0.001 14.67±2.24 18.89±3.37 6.759<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為7.14%低于對照組的26.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對比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護理前,對照組、觀察組MDI、PDI 評分所得數(shù)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MDI、PD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發(fā)育情況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points]
表4 兩組患兒發(fā)育情況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points]
組別MDI護理前 護理后PDI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62.39±6.71 62.44±6.74 0.034 0.973 91.94±5.05 84.66±5.16 6.535<0.001 68.73±7.03 68.69±7.23 0.026 0.979 93.64±6.05 78.76±7.29 10.179<0.001
缺氧缺血性腦病屬于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此類疾病發(fā)生以后會造成運動、智力發(fā)育障礙, 在病情發(fā)展至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xiàn)死亡[10]。 據(jù)有關調查研究資料證實,嬰幼兒于2 歲以前屬于中樞神經發(fā)育快速的階段, 具有較高的可塑性以及代償能力,在此階段內展開治療措施、康復鍛煉或者護理干預改善其機體狀態(tài), 有利于促進神經纖維代償性生長以及腦細胞自我修復, 可以有效糾正部分神經元, 可以促進患兒腦部結構以及功能的發(fā)育[11-12]?,F(xiàn)階段針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所采取的治療措施均為對癥支持治療,并無特效治療措施,在堅持對癥治療的同時還需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而促進患兒生理狀態(tài)以及機體功能盡早恢復,改善患兒預后情況[13]。
該次研究結果可見,參照對照組評估結果,觀察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較高,腦水腫消失時間、意識狀態(tài)恢復時間、肌張力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較短,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較低(P<0.05),護理后,觀察組MDI(91.94±5.05)分、PDI(93.64±6.05)分均高于對照組[(84.66±5.16)分、(78.76±7.29)分](P<0.05),所得研究結果和王俊娟等[13]的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在其研究過程中,護理前,觀察組MDI[(71.9±9.4) 分、(72.3±9.6) 分]、PDI 評分 [(65.2±8.3) 分、(65.5±8.1) 分]對比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護理后 1 年,觀察組 MDI、PDI 評分[(103.2±9.6)分、(92.9±9.3)分]高于對照組[(84.7±10.2)分、(77.3±8.9)分](P<0.05),分析原因如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的病情進展速度比較快, 取得的預后不夠理想,對于護理措施的要求比較高[14]。 在臨床上所應用的傳統(tǒng)護理措施重點內容主要在于患兒病情觀察,按照醫(yī)囑采取相關治療方案,忽視了對于患兒智力以及行為的護理干預[15-16]。循證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是指以科學求證為基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患兒實際情況以及臨床經驗所采取的最佳護理措施,可以保證護理服務質量, 對于減少不良反應以及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積極意義[17]。 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于護理人員所提出的要求比較高, 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學習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了解最新疾病治療、護理進展,學習新型的護理服務技術,強化護理服務意識,提升了整體護理服務質量[18]。 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從病情監(jiān)測、母乳喂養(yǎng)、康復護理、合理用藥等方面入手,采取多樣化護理干預措施,對于促進病情好轉以及加速患兒康復速度具有積極意義, 有利于改善患兒預后[19]。
綜上所述, 于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期間應用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加快患兒康復速度,有利于改善智能以及運動發(fā)育情況,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風險性,可以改善近遠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