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娟,張笑儀
(1.湖南城市學院 黨政辦公室,湖南 益陽 413049;2.南華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衡陽 421001)
隨著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中為數(shù)不少的重要群體。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1],而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困難會通過樂觀這一心理因素影響心理健康[2]。樂觀不僅僅是一種人格特質,更體現(xiàn)為一種能力,這種樂觀能力被稱為樂商(Optimistic Intelligence Quotient,OQ),主要包括快樂的閾限水平即個人的快樂感受力、個體促使他人變積極的能力即快樂感染力、最大化體會積極事件愉悅體驗的品味能力、從負性事件中挖掘積極力量的樂觀理解力[3-4]。樂商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相關,樂商水平高的個體往往擁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5-6],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應較高。本文通過比較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差異,旨在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現(xiàn)狀,探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提升策略。
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某綜合性大學781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取有效問卷7352份,有效率為94.08%。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2519人(男969人,女1550人;大一708人,大二620人,大三648人,大四543人),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4833人(男2352人,女2481人;大一1810人,大二1224人,大三1010人,大四789人)。
成人快樂能力問卷包括快樂感受力、快樂感染力、樂觀理解力、品味能力四個維度,共20個項目,采用五級計分,1 代表完全不符合,5 代表完全符合。由于該問卷的信效度暫未公開報告,本研究對7352份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2519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和4833名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MO 檢驗結果為 0.962,Bartlett 球形檢驗 p值為0.000,表明該數(shù)據(jù)適宜做探索性因素分析;4 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62.062%。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標(GFI=0.934,NFI=0.940,CFI=0.942,IFI=0.942,RMSEA=0.062,SRMR=0.037)達到了推薦標準,根據(jù)以上檢驗結果,說明成人快樂能力問卷具有較可靠的結構效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 0.933,分半信度為0.896,快樂感受力、快樂感染力、樂觀理解力、品味能力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分別為 0.833,0.897,0.857和0.779,分半信度分別為 0.812,0.895,0.857和0.786;這表明此問卷信度良好。
本研究采用SPSS19.0和SPSSAU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使用t檢驗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樂商及其各維度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顯著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t=-2.961,p=0.003),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快樂感受力和快樂感染力顯著低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t=-2.828,p=0.005;t=-4.241,p=0.000)(見表1)。
表1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及各維度差異分析統(tǒng)計表
年級×性別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快樂感受力、快樂感染力和品味能力維度存在性別主效應,在樂商及其樂觀理解力上不存在性別的主效應。在樂商及其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維度上存在年級主效應;在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維度不存在年級主效應。年級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快樂感受力、快樂感染力和品味能力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F=7.543,p=0.006;F=4.812,p=0.028;F=8.512,p=0.004),在快樂感受力維度上,女生>男生,在快樂感染力維度上,男生>女生;在品味能力維度上,女生>男生。同樣,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及其快樂感染力、樂觀理解力維度在年級上也存在顯著差異(F=489.288,p=3.360;F=3.508,p=0.015;F=3.537,p=0.014),經事后比較發(fā)現(xiàn),在樂商上,大四>大一、大二(p=0.004,p=0.022);在快樂感染維度上,大二、大三、大四>大一(p=0.025,p=0.034,p=0.005);在樂觀理解力維度上,大四>大一、大二(p=0.018,p=0.026),大三>大一(p=0.046)。如表2所示。
表2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水平的性別和年級描述統(tǒng)計表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顯著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主要體現(xiàn)在快樂感受力和快樂感染力兩個維度,其原因與心理缺失感和低自尊有關。
1.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缺失感導致快樂感受力降低
任俊等人提出快樂感受力是人先天的快樂閾限水平,屬于先天的個體差異性[4],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快樂感受力上存在差異,而兩者主要的差異在于家庭經濟困難,因此我們認為快樂感受力既會受到先天個體差異的影響,也會受到后天的經歷的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快樂感受力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或可歸因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物質需求無法按其主觀意愿得到滿足,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缺失感[7-8]。這一心理缺失感可能使其快樂感受閾限提升,快樂感受力降低。
2.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低自尊通過幽默風格影響快樂感染力
樂商中的快樂感染力是個體將自己的快樂傳遞給他人的能力,主要包含對其幽默感的主觀及客觀性評價,因此快樂感染力與幽默感及幽默策略息息相關[4],體現(xiàn)了樂商在人際交往中重要作用。對人際交往起積極促進作用的親和型幽默、自強型幽默風格[9]與自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10]。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顯著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11],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低自尊可能通過影響幽默風格影響其快樂感染力。另外,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缺乏自信,傾向于減少或回避與他人的交往[12],在人際交往中一般較為被動,那么對他人產生影響的機會更少,影響力也必然更小,因此也就不易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他人,達到用自己的快樂感染他人的效果。
1.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存在一定的年級提升趨勢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具有一定的年級提升趨勢,主要表現(xiàn)在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維度。隨著年級的升高,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促使他人變積極的快樂感染力和從負性事件中挖掘積極力量的樂觀理解力逐漸提升,這說明大學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另外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均涉及策略,教育和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說明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現(xiàn)行教育措施能有效提升其樂商;而在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方面,各年級差異不顯著,這說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在大學階段已趨于穩(wěn)定。
2.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在性別上發(fā)展不平衡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在性別方面存在不平衡,表現(xiàn)為女生的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比男生強。潛在的原因可能是,女生通常具有更敏銳的感受力,在快樂的感受力方面也不例外。另外女性可能在面臨喜悅性事件時,更愿意與他人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可能會延長和增強積極事件所帶來的積極體驗。在快樂感染力方面,男生比女生強,這可能是由于快樂感染力主要包含對其幽默感的主觀及客觀性評價,男性通常在這一方面比較具有優(yōu)勢。而任俊和彭年強對普通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樂商四個維度上均表現(xiàn)出顯著性別差異,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4],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差異可能源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某些獨特心理特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水平普遍偏低,不僅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因此,有必要探索實施科學有效的策略來切實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水平。結合本次研究結果,我們提出如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提升策略。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差異在于家庭經濟情況。由于強調物質擁有、社會聲望重要性的物質主義價值觀與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高物質主義者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更低[13-14]。如果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持物質主義價值觀,將物質擁有和社會聲望重要性視為快樂的源泉,那么家庭經濟困難極易導致其產生不快樂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在生活中,弱化物質追求,重視精神追求,學會從精神追求中獲得快樂感,有助于降低因物質匱乏而導致的心理缺失感,增強對自我快樂感的掌控力,使自我變快樂的樂觀能力即樂商得以提升。因此,輔導員要通過談心談話、專題講座、言傳身教等方式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致力于精神追求,明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加大對道德模范、先進典型的事跡宣傳力度,選樹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勵志成才的優(yōu)秀榜樣,生動傳播優(yōu)秀典型在積極的精神追求方面如高尚道德情操、堅強意志品質等的感人故事,大力營造艱苦奮斗、自立自強、愛國奉獻的文化氛圍,引導和激勵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覺向榜樣學習,奮發(fā)向上、健康成長。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樂商顯著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主要體現(xiàn)在快樂感受力和快樂感染力,可見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快樂感受力和快樂感染力是縮小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差異的有效途徑。高校要注重培養(yǎng)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與他人建立積極關系的能力,通過加強情緒情感教育,引導其學會在人際交往中根據(jù)情境和他人的反應,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維系好人際關系情感紐帶,實現(xiàn)與他人的良性人際互動,在其中更敏銳地感受快樂,并在向他人回饋和主動傳遞快樂的過程中提升樂商。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經濟困難的男生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顯著低于女生,而其快樂感染力則顯著高于女生;低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顯著低于高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因此,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樂商培養(yǎng)應按照性別、年級分類施策,各有側重,對男生注重提升快樂感受力和品味能力,對女生則重點提升快樂感染力;對低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樂商培養(yǎng)的重心則在于快樂感染力和樂觀理解力的培養(yǎng)。針對不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分層分類地開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樂商提升團體心理輔導、舉辦積極心理主題講座和活動,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整體樂商提升至關重要。
積極自我呈現(xiàn)即按照理想自我進行展示,選擇性地表現(xiàn)自身的積極面,強調自身優(yōu)點[15],有助于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認知圖式,并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包括增強自尊、維持自信和樂觀、提高快樂和滿足的能力[16],且積極自我呈現(xiàn)對樂商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17]。高校要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拓展優(yōu)勢自我視角,從自我優(yōu)勢出發(fā)重新定義自我,發(fā)掘積極自我資源,并在日常生活中和網(wǎng)絡社交平臺以適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積極自我,如通過努力獲得的學習或工作成果、助人行為、積極的價值觀等,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從積極自我呈現(xiàn)中發(fā)掘并逐漸增強自我價值感,獲得自我快樂感,從而促進其樂商提升。
樂商指的是人的樂觀能力,所包括的四個維度的能力涉及不同的心理層面,可以通過開展針對性專項心理訓練來進行提升,如長期的感官體驗練習能讓個體集中注意力感受,促進感知敏銳化,可用于提高各種感官能力,對快樂感受力的提升有一定助益;“記憶快門”訓練即學習留下當下片刻的心理快照,放慢時間感知,用心品味生活中的幸福[18],有助于培養(yǎng)個體全身心投入的品質,專注感受當下的幸福,從而提升品味能力;樂觀理解力和快樂感染力均涉及心理策略,如可通過歸因訓練促進個體積極歸因以提升樂觀理解力,即將積極事件歸因于永久性、普遍性和內在化的因素,將消極事件歸因為暫時性、特殊性的和外化的的因素[19];通過幽默欣賞、幽默表達、幽默創(chuàng)造訓練等幽默策略訓練提升快樂感染力。高??梢酝ㄟ^舉辦訓練營、工作坊等形式,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開展以上專項心理訓練,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各維度樂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