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干英
內容摘要:我們要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他們各自的潛能、重視他們的思維能力,給學生們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氛圍。本文從認知參與、思維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四個方面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高校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 大學生 課堂參與
當質量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題,升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時,我國迫切需要反思現(xiàn)代高等教育質量觀,堅持“提高內容和質量”。學生是大學課堂的重要參與者,有效參與是指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課程內容、課堂活動。目前我國高校學生被動參與、或不參與課堂活動的現(xiàn)象很普遍,這嚴重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1]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課堂參與所存在的問題,探討學生課堂參與的模式,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
一.相關理論概念
(一)大學生參與
一般來說,課堂上的有效參與意味著學生自身能夠形成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大學生參與這一概念進行了歸納總結。學生課堂有效參與是積極的認知參與、思維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的有機結合。
1.認知參與。認知參與是一項積極的課堂戰(zhàn)略。對大學生而言,主要包括思維過程,綜合分析、應用、評價等,評估主要涉及問題和思考。對這項研究的積極參與表現(xiàn)在以下領域:學生在課堂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能夠理解且可以重新組合以前的知識;了解知識,打破傳統(tǒng)、質疑知識;學習結束后還可以分析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2.思維參與。思維參與意味著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學習,積累知識。在教師的領導下發(fā)展思維能力建設。對學生來說,主要包括理解、自我思考、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學生主要掌握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維觀點。
3.行為參與。是指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的行為,是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行為。[2]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能夠及時記錄學習所遇到的困難,課后再尋求老師的幫助;花時間和精力消化學習內容,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課后通過一些課題練習加以鞏固,積極解決課堂上所遺留的問題;參與預習,重視下一堂課并打下學習基礎。
4.情感參與。情感參與是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或愉快的體驗,學生能夠對學習的產生興趣,能夠對新知識的產生熱情,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完全奉獻自己不受到外界干擾。情感是人腦的一種機能,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其相應的情感反應。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大學生課堂有效參與的特征
1.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有效參與不僅需要有效的參與策略,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進行持續(xù)的管理。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給學生適當?shù)墓膭?。當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形成主動學習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2.持續(xù)性。如果關鍵內容節(jié)點沒有持續(xù)參與,可能會出現(xiàn)知識空白、知識脈動無法理解,在某些學科中,甚至可能出現(xiàn)思維問題,這些問題必然會影響到以后的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整個班級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健全的知識體系,最大限度地為下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二.大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有利于知識的發(fā)展。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而復雜的認知過程,學生必須學習的不僅只有書本的知識,還有更加間接、系統(tǒng)、抽象和難以掌握的新知識。[3]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有助于對課堂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有利于課堂的學習氛圍,和對知識的深化。
2.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反饋。只有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學習,教師才能了解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水平,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得到有效的反饋。所以,為了獲得完整、可靠地有效信息,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學生取得最佳的成績。
3.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參與課堂不僅能發(fā)展智力,還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參與學習是與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過程,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使學生了解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互愛的心理素質。在交流中,每個學生都在展示自己的發(fā)展?jié)摿?,提升其自身學習信心。另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獲得的信息加以解說,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其的認識和理解,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總之,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參與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4]
三.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意識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高校層面。由于高校的建設環(huán)境資源有限,學校相應的教學設施也不夠齊全。高校對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導致一些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出較為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缺乏挑戰(zhàn)的意識和勇氣。
2.教師層面。教師作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在討論課程的主動性和共識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5]如果教師對整個課程的討論過程和結果沒有計劃,這將直接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價值,以及是否有興趣參與后續(xù)活動。此外,學生在課堂上不主動提問或主觀上不想與老師交談,這通常是因為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不夠近,或是教師對其本職所掌握的教學技能不多。所以,高校教師應該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
3.學生層面。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上。首先在思維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還不夠。與其他人相比,更多的學生更傾向于對老師的看法,這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其次,需要發(fā)展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谡Z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匱乏導致大部分學生不善于或是不愿意參與課堂,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有些學生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認識,對個人素質的客觀評價也沒有明確,這寫都可能給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帶來新的問題和障礙。[6]
四.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1.因材施教,重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成績的差異來提出復雜程度不同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降低預期成績、選擇問題和目標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學校還可以建立學生支持系統(tǒng),“助學制度”是學校或教師為調動學生的共同動機而采取的制度,其目的是從學生中選拔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去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一方面,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的動機。另一方面,它可以改進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水平。
2.激發(fā)潛力,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是影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采取以下措施:讓學生通過參加圖書交流會來補充知識,通過各種網絡課程來提高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個性的心理特點給學生提出靈活開放的問題,鼓勵學生們發(fā)表觀點,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在形成不同觀點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批判性地對待其他人的觀點,然后迅速地調動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具體案例出發(fā)來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設計教學方案時還要考慮到不同知識結構的其他課程,讓學生將本學科的知識與跨學科課程相結合,也可以將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到具體的教學大綱中,確保教學大綱的正確性。
3.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會影響學生的參與意識。課堂氣氛積極輕松,學生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參與熱情,同時還能激發(fā)教師的積極性,達到課堂優(yōu)化工作的目的。雙方的教與學還將消除課堂上的尷尬氣氛、緩解緊張情緒。另外,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學習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師生之間要多接觸、多交流,才能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反之,如果師生之間的接觸不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過程也會比較被動,這勢必會影響到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堂中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讓學生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利于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發(fā)展。
4.找準定位,增強自主參與意識。根據雙因素理論,要解決內因外因。雖然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問題是需要教師、學校和高校管理者來解決,但是其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學生自身,外因只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知識結構來確定自己的角色。為了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課堂參與意識,需要學生做到兩個方面:(1)找準自己的定位。角色的正確定位無疑會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有助于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2)增強課堂參與意識。學生必須改變學習態(tài)度,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教育適應世界變化的必然選擇。積極與師生溝通,課后主動解決學習問題。在課程設置和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獨立思考,不斷發(fā)展新的知識體系,形成個人觀點。同時,提高參與意識會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水平,技能和能力會有很大的飛躍,也會增加參與學習的機會。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而實現(xiàn)這個過程的地方就是課堂。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學習效率。其實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也渴望表達自己,也希望在參與中獲得成功,獲得滿足,獲得快樂。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莊玉昆,褚遠輝.高校課堂教學問題及改革之道[J].中國高等教育,2013(07):39-41.
[2]曹梅青,張芬.討論式教學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材料科學基礎》為例[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59):54-55.
[3]史艷紅.學生參與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4.
[4]張娟娟.大學生課堂有效參與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
[5]張素芳.高職學生德育課堂參與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6.
[6]黨建寧.基于移動社交網絡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