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班主任工作的專業(yè)化日益成為職業(yè)發(fā)展的新要求與新抓手,班主任的職業(yè)幸福感也同樣在專業(yè)化的進程中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班主任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感受學生的童年,追尋職業(yè)的幸福。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職業(yè)幸福;專業(yè)化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2-0030-05
【作者簡介】儲志莉,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南京,211500)小學部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優(yōu)秀中隊輔導員。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因為每天可以近距離接觸一群鮮活得像花兒一樣的生命,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感覺自己的生命如夏花般絢爛。在班主任道路上,我一直行走著、摸索著、改變著,終于找尋到一條幸福之路,那就是急家長所急,想學生所想,學自己當學,做自己當做,一直和學生在一起。
一、相互理解: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可見,家長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影響很大。做好班主任工作極為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班主任與家長能相互理解。
2019年,我從偏遠的農(nóng)村小學調(diào)動到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我接手的新班級問題頗多,家長們對我這個從鄉(xiāng)下來的班主任更是充滿了質(zhì)疑,時常刁難我,給我出難題。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學校組織的“元旦嘉年華”活動,活動初期,我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和他們達成共識,確定本班的游戲是打陀螺。接下來需要家長配合工作,在元旦前為孩子準備好陀螺,并陪他們練習。我剛在班級群公布活動方案,家委們就提出了質(zhì)疑,他們認為學校的“元旦嘉年華”活動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實質(zhì)性的幫助,隨便應付一下就可以了,沒必要給孩子配陀螺,建議直接沿用往年的游戲方案。家委們的態(tài)度,是我始料未及的。私下里,還有家長發(fā)信息詳細地告訴我以前的班主任是怎么安排活動的,特別擔心我搞課外活動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其實我懂家長們的心思,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和家委會主任約好時間,讓她來學校交流。見面后,我首先把她帶到學校的文化長廊,和她一起邊看邊聊,主要帶她參觀學生們參加各級各類活動時留下的照片,讓她感受課外活動帶給孩子的力量。接著,我領著她走進我們的教室,讓她看看黑板上的心愿墻,了解孩子的心聲,感受他們對于課外活動的向往。最后,我把學生們的周記本拿出來給她看,讓她從語言文字中體會孩子對課外活動的熱愛。我把手機里保存的活動視頻播放給她看,她看得很認真,不時露出笑容,尤其是看到自己兒子的時候,她激動地說:“在家從來沒發(fā)現(xiàn)他還有當模特的潛質(zhì)呢,真是難以置信,這種活動真是太好了……”漸漸地,她開始接受并且認同我的帶班理念,還主動將我的帶班理念傳播給其他家長。
因為有了這份理解與支持,我做起事來多了一份坦然。通過各種課外活動,我對班級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情況都能夠清楚地掌握。在與家長的對話交流中,我自信了許多,因為我對學生的了解甚至比家長還要全面,我更清楚學生們需要什么。一學年下來,在區(qū)級教學質(zhì)量檢測中,我們班的總均分排年級第二。當家長們發(fā)現(xiàn)各種班級活動的開展并沒有耽誤孩子的學習成績后,他們真正接納了我這個來自鄉(xiāng)村的班主任。
二、相信兒童:讀懂兒童成長的密碼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條。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每天都會面對一群兒童,可是我真的懂兒童嗎?兒童到底需要什么呢?我開始嘗試主動走近兒童、研究兒童。
小余活潑有余,耐心不足,學習上會自我降低要求。有一次,他沒有完成當月的閱讀任務,被小組長記了名字。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身邊,詢問他未完成閱讀任務的原因,他一口咬定自己完成閱讀任務了,每天放學都會讀40分鐘,讀了3次就讀完了整本書??此f得振振有詞,我心中暗想:沒完成閱讀這件事情本身不是什么大問題,抽時間讀完就好,但怎么能說假話欺騙老師呢!正想嚴肅批評的時候,我轉(zhuǎn)念一想,小余脾氣倔強又好面子,跟他硬碰硬肯定不行。我突然想起學生們最近在學習運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于是我平復了自己的情緒,問他愿不愿意和我來次數(shù)學計算大戰(zhàn)。果然,要強的他立馬答應了。
我把當月的閱讀書籍找來,讓他安靜地從頭讀起。20分鐘后,我讓他停止閱讀,問他讀了多少頁,他看了看頁碼說:“讀了20頁?!蔽野褧掀饋矸诺揭贿叄f:“下面語文老師想跟你探討一個數(shù)學難題,你敢不敢挑戰(zhàn)?”“行啊,放馬過來?!彼廊皇悄歉本髲姷哪印N也患辈幻Φ溃骸靶∮嗤瑢W20分鐘閱讀20頁,平均一分鐘讀幾頁?”“1頁,這么簡單還想難倒我?!蔽椅⑿χ渌麛?shù)學學得不錯,借此機會加大了難度:“小余每天回家閱讀40分鐘,3次就讀完了整本書,那么請問小余一共讀了多少頁?”過了一會兒,他算出來一共讀了120頁。我什么也沒說,只是把書翻到了最后一頁。當小余看著書上最后一頁顯示的“201”時,低下了頭,當初的理直氣壯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什么也沒說,只是摸摸他的頭,把書還給了他,他一溜煙跑回了教室,之后的每個課間我都能看到他坐在教室里,認真閱讀……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zhì)。這些素質(zhì)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里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才能都最充分地發(fā)揮出來?!蔽液托∮嘁黄鹧菟愕挠腥み^程就是點燃他心靈的小小火星。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相信學生,還要讓學生相信自己,引導他們自我教育。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我們可以有情緒,但不能用情緒來表達情緒,更不能帶著情緒解決問題。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之時讀懂學生,看破不說破,給學生自我反省的時間,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教師只需靜待花開。
三、自覺學習:獲取自我提升所需的營養(yǎng)補給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尋找營養(yǎng)補給,才能收獲持久的幸福。相反,如果我們只忙著工作,不去學習,總有一天會落后,被這個社會遺棄。最初我從書籍中孤獨地找尋方向,后來我加入了區(qū)“家庭教師公益講師團”,在講師團里定期學習,每一次的講座學習都為自我成長提供了營養(yǎng)補給。
記憶最深的是北京師范大學80多歲的張吉連教授,他滿頭白發(fā)、眼神堅定,他的講稿全是手寫稿,每次講座都會精心制作課件,他對班主任工作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一次講座中,他說道:“哪有那么多的多動癥兒童啊,有些只不過是感覺系統(tǒng)失調(diào),如果后天接受針對性的訓練,是可以得到糾正的。感統(tǒng)失調(diào)本身對兒童沒多大傷害,傷害最大的是我們成年人給兒童扣上了‘多動癥的帽子,讓他錯過了最佳、最有效的訓練期?!边@句話讓我想到了班上的小航。
在接手小航所在的班級后,他們曾經(jīng)的班主任特意交代我,說小航有“多動癥”,家長正帶著孩子接受藥物治療。于是,我立馬向張吉連教授請教,學習一些訓練方法,還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培訓結(jié)束后,我立即聯(lián)系了小航的父親,仔細詢問了小航的情況。我向小航父親詳細傳達了張吉連教授的觀點和訓練方法,建議家長準備一個滑板,引導小航趴在滑板上,手腳并用使滑板滑動起來,熟練以后帶著小航從坡道上保持平衡沖下去。小航父親特別配合,表示愿意嘗試。堅持一學期后,小航的情況真的有了好轉(zhuǎn),下課被同學告狀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甚至能安靜地坐下來聽課了?,F(xiàn)在,他的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再是令老師和同學頭疼不已的孩子了。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父母的建議》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醫(yī)生總是首先為病人仔細檢查身體,努力尋找病因,然后才著手治療,一個真正的班主任,也應該像醫(yī)生那樣,首先仔細、深入、耐心地研究學生,研究他們在智慧、情感、道德方面的發(fā)展。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即使是一個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讓他不感到自己的殘缺,也要讓他享受到智慧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弊鳛榘嘀魅?,我們要不斷學習,自覺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想方設法幫助這樣一個個幼小的生命,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四、幸福傳遞:培養(yǎng)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教育的幸福需要傳遞,班主任僅僅自己感覺到幸福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班級生活中,我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去欣賞大自然之美,去感悟合作之情,去體會被他人需要的幸?!?/p>
在教學《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們把自己的理想寫在風箏上,一起去操場放飛屬于他們的理想風箏,當風箏飛上藍天時,學生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下雪天,我會帶著學生去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班級生活是幸福的,教師和同學也是溫暖的,漸漸地,他們就擁有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魏書生曾經(jīng)說過,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兒童天生好動、好表現(xiàn),如若在班級生活中“無事可做”,那必定會“惹是生非”。參照魏老師的做法,我在班級管理中也引導學生自己“謀求”崗位,剛開始一些主動的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崗位,并且能夠堅持下去,效果非常好。一段時間后,幾個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仍然找不到合適的崗位,漸漸地脫離了大部隊。思前想后,我決定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崗位。我想到任課教師批改作業(yè)的桌椅無人看管、每天無人開窗通風、班級消毒壺無人看管等問題,于是在班會課上把這幾個無人認領的“崗位”拿出來,讓那幾個內(nèi)向的學生認領。班級管理中,我總是喜歡這樣說:“這件事情交給你了,你能做好嗎?”而我總能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老師,交給我,你放心吧?!睂W生們總是能在完成一件件小事后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現(xiàn)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從而感受到班級生活帶來的幸福,尋找到自己作為班級主人翁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其實,學生就是在完成一次次任務中獲得成長的,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片希望的原野,給學生不斷探索和發(fā)展的機會,陪伴他們迎接屬于他們的幸福。彼時,班主任也將收獲到幸福,收獲著屬于班主任獨有的成就感。
附:“小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一、教育背景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遭遇了巨大的災難。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鐘南山、李蘭娟,還是醫(yī)務工作者、警察、社區(qū)工作人員、志愿者、普通民眾等,大家都盡職盡責,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由于認知發(fā)展所限,小學生對于“責任”這一概念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所以我設計了此次主題班會。
二、教育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責任的內(nèi)涵和意義,認識到責任意識在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情感目標: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立志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shù)娜恕?/p>
行為目標:遇到事情不推諉,勇于承擔責任。
三、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疫情防控期間的相關視頻;提前邀請相關學生家長。
學生準備:熟悉情境表演文本內(nèi)容。
四、實施過程
(一)拋出問題,理解責任的含義
1.你認為什么是責任?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有責任心的人?
2.學生思考,自由表達。
3.教師簡要歸納責任的內(nèi)涵:做好應當做的事。
【設計意圖】實際生活中,一些家長只關注學生的學習,很少把“責任心”一詞和孩子聯(lián)系起來。然而責任意識應當從小培養(yǎng),所以此環(huán)節(jié)從提問入手,帶領學生理解“責任”的含義,從而引出班會主題。
(二)視頻分享,感悟大國責任與擔當
1.播放三個視頻。
(1)中國已向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捐助新冠肺炎疫苗,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一千萬劑的疫苗,為世界各國捐助的醫(yī)療物資、防護物資更是不計其數(shù)。
(2)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國內(nèi)抗擊疫情工作做出重要決策,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3)2020年1月23日10時,離漢通道關閉,武漢實施封城。
2.看完視頻,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什么是大國責任?
3.組織學生對“武漢封城你有什么想說的”這一話題進行課堂討論。
【設計意圖】分工不同,責任自然也不盡相同,國家有國家的責任,社會有社會的責任,個人也應當有個人應盡的責任。本環(huán)節(jié)三段視頻從不同角度展示出中國在抗“疫”期間所展現(xiàn)出來的大國風范與國際責任,引發(fā)學生思考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應盡的責任,感受國家的力量,感悟什么是大國責任與擔當。
(三)故事講述,感受“最美逆行者”的力量
1.兩位家長分別上臺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疫情中的白衣天使》《疫情中的快遞小哥》。
2.組織學生面對面采訪這兩位“最美逆行者”。
3.班主任總結(jié):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逆行者”們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那一份社會責任,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才是“社會責任”,這樣真實的故事令人動容,值得我們敬佩。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由家長講述真實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就有這樣一群有責任感有擔當?shù)氖迨灏⒁虃?,而面對面采訪為學生們提供了提問和思考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對“最美逆行者”們產(chǎn)生敬佩之情,為后續(xù)活動開展奠定情感基礎。
(四)情境表演,再現(xiàn)疫情防控期間的家庭生活
1.學生上臺表演疫情防控期間在家上網(wǎng)課的生活狀態(tài)。
2.表演完畢,學生自由交流,分組討論。
(1)疫情防控期間不能到校,你在家學習時遇到過哪些困難?你是怎么克服的?
(2)作為學生,我們有哪些應當做的事?完成如下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表演,引導學生回顧疫情防控期間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明白大人有大人要做的工作和應盡的社會責任,學生也有學生應做的事情,從而對個人責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五)活動延伸
1.一個月后,再次組織主題班會,圍繞“小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開展進一步主題討論。
2.圍繞“在家”“在學?!薄霸谏鐣睉斪龅氖虑椋龑W生開展打卡比賽,期末開展評比活動。
【設計意圖】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點點滴滴都滲透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通過系列主題班會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在生活中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