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引入中國已有百年之久,其間經歷了數次跌宕起伏。從科學社會學的視角研究社會工作的百年變遷,可以把制度、行動者、社會需要視為三種影響因素,建構出一個“需要—結構”的社會工作發(fā)展分析框架,亦即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影響機制。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受到結構性(制度和行動者)因素的直接影響,而社會需要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內在動因。社會工作的百年發(fā)展歷程正是在“需要與結構”的張力下得以展開。當社會需要和社會結構相吻合時,社會工作會得到快速、持續(xù)的發(fā)展;當二者相互抵觸時,社會工作則處于茫然與消退的狀態(tài)。
關鍵詞:社會工作;科學社會學;需要—結構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80-06
時至今日,社會工作已在我國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長河。這期間社會工作為民國時期的社會建設和抗戰(zhàn)救援提供了支持,遭遇了1952年學科調整后36年的“斷裂”,經歷了1987年“馬甸會議”后的復興與重建,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后迎來了全面快速發(fā)展的“春天”。①如今社會工作已經成為推進我國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促進共享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梢哉f,中國社會工作經歷了百年的跌宕起伏,其成敗興衰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是什么影響著社會工作的百年變遷,使其幾經沉浮的同時又獲得了今日的發(fā)展?本文將社會工作視為一門科學,嘗試基于科學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探究其百年變遷背后的影響機制,以期對當下的社會工作發(fā)展有所啟示。
一、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一個科學社會學的爭議
當代科學社會學起始于一種與“科學—社會”相關聯(lián)的認識論前提,即任何一門科學都沉浸于“社會”的海洋之中,其生產、發(fā)展乃至衰亡都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在科學社會學不同的流派看來,社會性因素對于科學的影響方式有所不同。質言之,科學與社會的“關聯(lián)紐帶”各有差異。
1.默頓學派: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科學
1938年,默頓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出版標志著科學社會學的誕生。在這本書中,默頓關注現(xiàn)代科學在英國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試圖把科學視為一種與文化、經濟和軍事等同的社會體制②。在默頓看來,英國科學的迅速崛起與它成長的特定文化背景——清教主義(新教倫理)有著某種因果關系③:以禁欲和理性為基礎的清教主義促成了現(xiàn)代科學在英國的產生;經濟、軍事和技術上的需要促進了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此即著名的“默頓命題”。這項關于17世紀英格蘭科學和其他社會制度相互依存關系的經驗研究明確指出,科學活動交替變化的性質和程度因不同社會而有所不同,取決于該社會的科學狀況以及該社會的經濟、政治、宗教、軍事一類的體制制度狀況。④沿此思路,科學社會學逐漸形成了一種將科學視為靜態(tài)制度結構、研究科學與周圍社會結構之間互動關系的“默頓學派”。
2.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知識行動者建構的科學
20世紀70年代,科學社會學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研究領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大批社會學家轉為關注科學的知識內容,科學知識社會學得以產生。最初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學者主要是來自英國愛丁堡學派和一些受歐洲大陸研究傳統(tǒng)影響的學者,如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卡林諾爾-塞蒂娜(Karin. Knorr-Cetina)等。在他們看來,默頓學派忽略了科學知識本身,錯過了很多重要且有趣的內容,因而只是一種“屬于科學家的社會學”,抑或是一種“為科學家服務的社會學”,英國學者惠特利(Richard Whitley)將其稱為“黑箱理論”⑤??茖W知識社會學要做的努力就是把科學的知識內容合法地納入社會學的研究范疇,分析科學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為科學知識的主導性因素是人類力量而非自然力量,在其視域下,一切科學知識都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或者至少具有社會建構性特征。這樣,知識就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成為相關社會群體互動、協(xié)商的結果,作為知識行動者的科學家要做的不是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而是制造科學知識。
3.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社會需要推動下的科學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的需要是科學發(fā)展最根本的動力。“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后,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發(fā)展起來,那么,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于生產?!雹奁鸪?,科學的產生與發(fā)展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科學要適應生產的需要,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從而為其服務。對此,恩格斯曾在《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中有過精辟的論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狀況,那么科學卻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雹卟浑y看出,在近代社會中,科學得以產生并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科學家探尋自然奧秘、追求科學真理的主觀動機,也不僅是自然科學自身的內在因素,而是基于生產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對科學不斷提出的新需要。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排除主體因素對科學活動的推動、社會制度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各種科學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是科學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動力。
由上觀之,關于科學發(fā)展的動因,科學社會學主要有三種主流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將科學視為一種社會制度,認為科學受到社會中其他相關制度的影響(默頓學派);第二種觀點是將科學視為一種社會建構,認為科學是行動者建構的產物(科學知識社會學);第三種觀點認為科學的產生與發(fā)展和“社會需要”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筆者認為,科學自誕生起就具有社會性根源,遵循著一種“社會”邏輯,制度、行動者和需要等社會性因素均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科學的發(fā)展,而上述三種因素正是本文分析社會工作發(fā)展的三個重要維度。
二、制度、行動者與需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三重影響
任何一門科學的產生、發(fā)展、變遷都不是歷史的偶然,勢必受到社會性因素的影響?!翱茖W性”是社會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成為科學也是社會工作自誕生起就存在的訴求,因而運用科學社會學對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工作進行分析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本文嘗試整合科學社會學的三種觀點,把制度、行動者和社會需要都視為科學發(fā)展的社會性影響因素,在厘清三者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中國社會工作的百年沉浮,探尋其中的影響機制。
1.制度影響: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政策推動
社會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亦是一種靜態(tài)的制度結構,故而其引入、取消、恢復、發(fā)展均與周圍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中國社會工作的百年發(fā)展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國家的頂層設計既決定著社會工作發(fā)展的規(guī)模與速度,也決定著社會工作的具體形態(tài)。因此,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fā)展被學界稱為“強制性制度變遷”⑧。
民國早期,社會工作已由傳教士引入中國。1912年,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干事步濟時創(chuàng)辦了北京社會實進會,社會工作實務在中國起步。1917年,滬江大學社會學系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滬東公社”,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在中國發(fā)端。1925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更名為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增設社會服務短修科,社會工作在中國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yè)。但當時的社會工作主要由教會大學組織開展,影響力有限,很難全面推廣,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國家政策的支持。民國政府社會部成立后,這種狀況很快得到改變。《社會服務實施綱要》《社會工作人員訓練辦法》《社會工作人員訓練綱要》《特種考試社會工作人員考試規(guī)則》等一系列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社會工作合法性地位,社會工作逐漸被納入國家治理框架。⑨短短幾年之中,學術期刊、行業(yè)協(xié)會、職業(yè)規(guī)則、實務機構等一個專業(yè)所必備的要素一應俱全,社會工作進入一個快速的發(fā)展期。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與社會“同構一體”的單位制消解了社會工作生存和發(fā)展的政策土壤,使社會工作沒有了施展的空間。⑩
改革開放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同樣基于行政化的政策推動。由于制度結構的改變,社會工作教育在1987年著名的“馬甸會議”召開后得以恢復。最初僅是有限的幾所高校開展了社會工作教育,且當時的社會工作教育是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緊緊圍繞著民政工作展開的。對此,有學者指出,社會工作恢復的初衷只是作為一種“培訓制度”服務于民政工作的。B11雖然1999年高校擴招后社會工作教育規(guī)模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整體而言,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依然是緩步慢行,實踐領域仍屬空白,被稱為社會工作教育的“單兵突進”B12。直至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后,其發(fā)展狀態(tài)才得以改變。此后,隨著中央頂層設計、各部委協(xié)同配合政策以及地方實施性政策的密集出臺,社會工作在教育、研究、實務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和快速發(fā)展。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社會工作更是大有改觀,在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背景下專業(yè)社會工作逐漸發(fā)展,實踐屬性和社會轉向愈益明顯。加之“政府購買服務”公共財政機制的確立,更多社會主體承擔起公共服務的責任,這從政策和環(huán)境上為社會工作發(fā)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梢?,制度的改變讓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得到恢復,國家支持性政策的出臺使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迎來了一個真正的“春天”。
2.行動者的建構: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多元形塑
作為一門科學,我國社會工作在民國時期和當代經歷了兩次“西學東漸”的歷程,走過了兩次“教育先行”之路。這期間社會工作從內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無疑與一代代社會工作學者的努力密不可分。作為具體的行動者,社會工作學者自身的身份、經歷、立場等都影響著他們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從而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發(fā)展,此即社會工作的“建構邏輯”。
民國時期,社會工作的主導力量更換了三個群體,從傳教士到留學生,再到政府官員。民國早期社會工作引入的主力是西方傳教士。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了教會大學,并以社會工作為手段在中國傳教,這對社會工作思想、理念及方法的傳播與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13“回收教育權運動”后,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成為社會工作的中堅力量,他們憑借專業(yè)的社會工作理論、特有的文化底蘊以及寬闊的國際視野逐漸取代了傳教士,開啟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B14社會部設立后,民國政府官員開始介入社會工作發(fā)展,社會工作“行政化”色彩逐漸呈現(xiàn),當時已有學者發(fā)文批評民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認為“團體(社會工作協(xié)會)雖成立未久,卻因襲了中國整個官僚政治的衣缽,重蹈其他團體覆轍”B15??梢?,由于行動者身份、經歷以及立場的不同,他們對社會工作的理解不同,發(fā)展社會工作的動機不同,開展社會工作的方法亦不同。如此一來,民國時期三個歷史階段中社會工作分別呈現(xiàn)“西方化”“本土化”“行政化”等三副不同的面孔。
改革開放后,社會工作逐漸恢復,行動者的身份、經歷以及立場同樣影響著他們對社會工作的理解,也影響著社會工作的建構。社會工作恢復之初,在教育先行的發(fā)展模式下,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主要由中國本土學者、香港學者以及民政部的“學者型官員”這三種群體共同推動。因身份、經歷及立場的不同,他們對社會工作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譬如,盧謀華教授堅持“民政工作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的觀點,明確指出“民政工作是應用社會學中社會工作的主要部分,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學的主要實踐基礎”B16,進而提出自覺將社會工作理論運用到民政領域的論斷。當時香港學者的觀點則與此不同,他們認為應該注重社會工作的實踐性,運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中國的問題。B17當時的中國本土學者則強調:“在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國際通則面前,應基于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與時代背景,做出自己的選擇?!盉18由此可見,這三種觀點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正是在如此張力之下,我國社會工作走過了3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形成了中國社會工作的當代樣態(tài),后續(xù)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行政化、西方化等多種問題均可溯源于此。
3.需要動因: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問題倒逼”
一門科學只有與社會的需要相吻合才能被社會接受,才能得到人民大眾以及黨和政府的認可。作為一門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性社會科學,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邏輯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對社會問題的回應??梢哉f,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質言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正是基于一種“問題倒逼”。
社會工作是現(xiàn)代化的必然產物。西方社會早期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救助趨于專業(yè)化提升,因而社會工作得以產生。在民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的引入既是工業(yè)化、城市化所致,也與列強“堅船利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密不可分。當時,戰(zhàn)爭、災荒以及大量貧窮人口的存在導致社會風險增加、社會震蕩出現(xiàn)以及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滋生蔓延。對此,我國傳統(tǒng)的助人方式已經無力回應,國家與社會迫切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正是這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推動著社會工作的產生與發(fā)展,民國時期社會工作的引入以及后續(xù)一系列支持性社會政策的出臺皆源于此。
同樣,社會工作的恢復亦與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問題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社會問題日益增多,給社會工作的恢復重建創(chuàng)造了需要的動因和必要的歷史條件。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迅速增強,但長久以來積累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也日益顯現(xiàn),如此情勢最終引起社會層面的改革,使國家更加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基于此,社會工作逐漸走向實務領域,開始社會性轉向。當時,社會工作既是現(xiàn)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B19,也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B20,可以有效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后,社會工作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
總之,我國社會工作的引入、恢復及發(fā)展與國家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密切相關,也是政府官員、學者、社會精英等實踐主體長期磨合、不懈努力的產物,其背后的社會需要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需要引導著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與改變。
三、科學的“社會”邏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影響機制
科學具有多重品格,是一種具有特殊規(guī)范體系的社會制度,是一種關于客觀世界真理的知識體系,又是一種人類探求世界客觀規(guī)律的社會性認識活動。作為一種應用性社會科學,社會工作亦同時具有制度、專業(yè)和實踐三個層次的意義。B21首先,社會工作是一種制度設置,屬于一種社會福利的發(fā)送體系,其發(fā)展受到國家制度安排的影響。其次,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yè),具有一套科學的知識體系,其發(fā)展受到研究者與教育者的形塑。最后,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實踐,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需要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重要推力。概言之,制度、行動者和社會需要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三種影響因素。那么,三者之間是何關系?如何共同作用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本文基于制度、行動者和社會需要三種影響因素,建構出了一個“需要—結構”的社會工作發(fā)展分析框架,亦即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影響機制。
1.結構二重性:社會工作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在“需要—結構”框架中,所謂的“結構”即不斷地卷入到社會系統(tǒng)再生產過程中的規(guī)則和資源。B22結構具有二重性,制度與行動者是結構中的兩個關鍵性變量,影響著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決定著社會工作的現(xiàn)實形態(tài)。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系統(tǒng),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需要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正式制度抑或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尤其是當社會工作還沒有躍升到社會價值體系之中,還沒有獲得一個受人尊敬的專業(yè)地位之時,更是如此。因為那時社會工作中的許多重要選題不是來自自身的邏輯需要,更多的是依靠社會的安排。此外,任何一門科學的產生與發(fā)展都需要行動者的建構??茖W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生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創(chuàng)造科學、推動科學發(fā)展的行動者是社會中的個體,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會受到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左右,從而使他們無法超越其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情境。因此,社會工作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亦受到行動者的形塑,行動者總是同其所處的社會體系相互作用,使自身的社會屬性轉譯到社會工作發(fā)展之中,從而導致社會工作呈現(xiàn)出不同的外在形態(tài),形成不同的發(fā)展模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行動者與制度安排也交織在一起,二者相互影響,共同影響著科學的發(fā)展形態(tài)。實際上,社會工作正是在不斷回應變動著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一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制度結構和行動者雖然會影響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但這二者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社會工作的現(xiàn)實樣態(tài)和發(fā)展速度產生直接影響。故而,筆者稱之為社會工作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2.社會需要: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內在動因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B23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學的經典命題。其中,所謂的“需要”主要是指生產的需要和經濟的需要,所謂的“科學”主要是指自然科學。同樣,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產生、發(fā)展乃至消亡也與“需要”息息相關,只是這里所謂的“需要”另有所指,各有不同。
社會工作是一門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性社會科學,主要是“社會性”地提供專業(yè)服務,幫助個體、群體解決困擾,回應社會問題與社會需要。B24因此,推動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內在動因主要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需要”。社會服務領域個體需要的不斷提升為社會工作專業(yè)化提供了動力源泉,而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需要成為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合法性基礎。當下,我國社會發(fā)展中對專業(yè)化、個性化社會服務的需求量仍然較少,對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要求尚存不足。B25故而,我國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內在動因尚有欠缺。
總體而言,社會工作發(fā)展中的制度安排、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及行為者的建構等只是在表面上改變社會工作的具體形態(tài)并影響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速度,而決定社會工作發(fā)展方向及規(guī)定著社會工作發(fā)展方式的內在動因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需要。
3.需要—結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影響機制
如上文所述,“結構”邏輯是奠定科學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對加快科學的發(fā)展步伐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而“需要”邏輯是科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因,不斷為科學發(fā)展注入合法性動力,引導著科學不斷前行。作為一門科學,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受到結構性(制度和行動者)因素的直接影響,而社會需要則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內在動因。社會需要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也不可能決定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具體策略,但社會需要可以通過結構(制度和行動者)這一中介變量對社會工作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具體而言,社會工作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種“社會需要—制度和行動者—科學(社會工作)”的影響機制(見圖1)。
由圖1可見,社會發(fā)展中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需要給予了社會工作生成和發(fā)展的現(xiàn)實空間,這是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此外,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勢必受到結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社會工作的百年發(fā)展歷程正是在“需要與結構”的張力下得以展開,也正是二者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社會工作的諸多形態(tài),二者合力推動了社會工作的百年發(fā)展。當社會需要和社會結構相吻合時,社會工作會得到快速、持續(xù)的發(fā)展;當二者相互抵觸時,社會工作則處于茫然與消退的狀態(tài)。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問題、不同的社會矛盾、不同的社會福利要求?;蜓灾?,每一種“結構”下對社會工作的“需要”有所不同。因此,社會工作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其亦面臨著一個“處境化”的問題B26,即每一個城市中的社會工作概念,每一個領域中的社會工作概念以及城鄉(xiāng)之間的社會工作概念都有所差異。我們應跳出“專業(yè)社工是最有資格從事社會服務”的迷思,秉持開放包容的“大社工”理念B27,形成一種與社會需要相對應的社會工作結構,建立不同的社會工作制度,由不同的社會主體來承擔不同的社會工作服務。
四、結語
在需要與結構的張力之下,社會工作已在我國走過了百余年的歷程??v觀百年歷程,中國社會工作經歷了數次跌宕起伏,走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橫覽全國各地,中國社會工作形成了多種發(fā)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理想類型。這可歸結為制度、行動者、社會需要等社會性因素之間的互動,也即是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受到“需要—結構”的影響,遵循著一種“社會”邏輯。
誠然,科學的發(fā)展勢必受到社會性因素的影響,但科學自身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tǒng),它具有一種以普遍主義為核心的社會規(guī)范、一種以“同行承認”為實質的獎勵制度、一種以“精英統(tǒng)治”為特點的社會分層、一種以“無形學院”為中心的學術交流方式、一種以研究成果質量為基礎的科學評價系統(tǒng),等等。B28所有這些構成了科學這樣一個自我支配、彼此獨立、不受外部理論控制的完善系統(tǒng)。因此,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獨立的規(guī)范結構和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科學的自主性??茖W的自主性是科學在適度依賴社會和接受社會控制條件下所應享受的自由,決定著科學的生存抑或毀滅。B29當下,我國社會工作處于一種依附式發(fā)展狀態(tài),其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筆者認為,作為一門應用性社會科學的社會工作遵循著一種“社會”邏輯,同時也絕不能忽略其“自主性”的存在,應做到一種“社會”邏輯中的“自主”。關于社會工作的“社會”邏輯,本文已經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社會工作如何實現(xiàn)科學的“自主”亦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議題,限于篇幅,筆者將另文詳述。
注釋
①劉振、徐永祥:《歷史分期與理想類型:中國社會工作百年興衰的歷史考察》,《學術界》2019年第5期。
②[美]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顧昕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年,中文版序言第3頁。
③[美]羅比特·K.默頓:《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范岱年、吳忠、蔣效東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頁。
④[美]羅比特·K.默頓:《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上冊),魯旭東、林聚任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4頁。
⑤Richard Whitley. Black-box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Sociological Review, 1972, Vol.18, No.2, pp.61-92.
⑥[德]弗里德里?!ゑT·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于光遠譯,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3頁。
⑦B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8頁。
⑧葛道順:《我國社會工作制度:變遷中的建構》,《東岳論從》2012年第10期。
⑨張嶺泉:《“國家—社會”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史》,《社會工作》2012年第10期。
⑩田毅鵬:《轉型期中國社會原子化動向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挑戰(zhàn)》,《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劉振、徐永祥:《歷史分期與理想類型:中國社會工作百年興衰的歷史考察》,《學術界》2019年第5期。
B11劉振、徐永祥:《中國社會工作的生成路徑與發(fā)展困境——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天府新論》2017年第5期;劉振、徐選國:《從專業(yè)性、社會性邁向學科自主性——新時代我國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內在邏輯與發(fā)展轉向》,《學習與實踐》2020年第1期。
B12侯利文:《教育先行抑或實踐引領:再思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社會工作與管理》2020年第1期。
B13孫志麗、張昱:《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端》,《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B14劉振:《試論留學生對民國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的貢獻》,《社會工作》2013年第4期。
B15呂珩:《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社會導報》1948年第20期。
B16盧謀華:《民政工作專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34頁。
B17宋陳寶蓮、阮曾媛琪:《“社會工作實踐中心”對社工教育學院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發(fā)展社會工作服務之經驗反省》,《中國婦女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B18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17頁。
B19徐永祥:《社會工作是現(xiàn)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河北學刊》2007年第3期。
B20張昱:《社會工作:由個體自身和諧通向社會和諧的橋梁》,《河北學刊》2007年第3期。
B21夏學鑾:《社會工作的三維性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B22[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38頁。
B24徐選國:《從社會學的想象力到社會工作的想象力——社會工作學的邏輯起點初探》,《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B25童敏:《十字路口的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困境與本土道路》,《社會科學輯刊》2019年第6期。
B26何國良、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香港),2000年,第114—137頁。
B27趙環(huán):《社會工作的實踐迷思及其范式轉型》,《學?!?016年第5期。
B28馬來平:《科學的社會性、自主性及二者的契合》,《哲學分析》2011年第6期。
B29馬來平:《科學自主性與科學素質傳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責任編輯:海 玉
The Social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Liu? Zhen
Abstract:It has been a hundred years since social work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which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ups and d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scienc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social work in the past century, the system, actors, and social needs can be regarded as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 "need-structur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can be constructed, that i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structural factors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and social needs ar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t is under the tension of "need and structure" that social work develops in the past century. When the social needs and social structure are consistent, social work will get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en the two contradict each other, social work will be in a state of confusion and decline.
Key words:social work; scientific sociology; need-structure
收稿日期:2020-06-3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史研究”(20YJC84002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城市社區(qū)社會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及整合行動體系構建研究”(17CSH051)。
作者簡介:劉振,男,天津理工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社會工作學博士(天津 30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