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摘要本研究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問題為導向,開展“課程思政+黨建”“課程思政+理念詮釋”“課程思政+課程教學”“課程思政+綜合實踐”“課程思政+教研科研”“課程思政+評價”等的路徑探索,創(chuàng)立課程思政的“6+”創(chuàng)新模式,從而建立融合“理念解讀-實踐應用-宣傳推廣-效果評價”為一體的、富有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關鍵詞 高校 課程思政 模式 創(chuàng)新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14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6+" Mod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reform practice of a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WANG Chunxia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This study is oriented by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thepathexplorationof"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party""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conceptinterpretation""Curriculum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politics+scientificresearch""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evaluation"andsoon,buildthe"6+"innovativemodelofcurriculum thinking,soastoestablish"conceptinterpretation -practice-promotion-effectevaluation" as awhole,thecharacteristics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 innovation; practice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到,要做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加強思政理論課的建設,也要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1]加強思想價值引領,也就是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地方本科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高校課程思政推進方法、模式和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困境
1.1課程思政工作推進的完善機制普遍缺乏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大張旗鼓地開展調(diào)研,開動員會,但是,前期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的課程思政只停留于校級層面的宣傳和推廣,對于課程思政的全面鋪開沒有整體的設計,各二級學院和部門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對于課程思政如何與教學、實踐、教研科研等融合都缺乏具體的行動舉措,缺乏完善的保障體系,無法將課程思政落實落地。因此,需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做好課程思政的機制建設,建立相對完備的課程思政推進工作體系。
1.2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認識不深
剛開始啟動課程思政工作時,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工作的實施普遍存在認知不清、思想不明的情況。部分教師以為課程思政是一門具體的課程,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任務,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課的內(nèi)容生搬硬套到專業(yè)課等其他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甚至“過分挖掘”專業(yè)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導致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2]實際而言,課程思政并不是某一門具體的科目或課程,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是所有課程有機融入德育教育、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
1.3專業(yè)課等其他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存在困難
部分教師認為專業(yè)課程等其他課程教學中沒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而且認為其他課程與課程思政進行融合存在較大困難。部分專業(yè)課教師只熟悉自己專業(yè)和所教授的課程,對當前形勢政策學習不夠,對于當前時事政治、社會發(fā)展等熱點問題了解不足,從而導致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學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割裂化,很難在所教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從而出現(xiàn)“兩張皮”,因此,很難保證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舉措
2.1以“課程思政+黨建”為引領,堅持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領導
第一,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教務處牽頭,相關部門聯(lián)動,經(jīng)反復研討和征求意見,學校制定出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對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原則、主要內(nèi)容、工作舉措、保障條件等方面予以全面部署和規(guī)劃,為全面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做好了頂層設計。第二,建立了學校黨委書記、二級學院黨委書記和系黨支部書記親自抓課程思政工作的三級聯(lián)動機制,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明確所有課程和所有教師都應該在課堂上開展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落實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第一學院”的思政教育骨干分片指導和聯(lián)系制度,安排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育骨干教師分片與相關二級學院結對,指導各二級學院的課程思政改革工作。
2.2以“課程思政+理念詮釋”為基礎,全面解讀課程思政的深刻內(nèi)涵
第一,結合國家和省發(fā)布的關于課程思政的相關文件精神,參考前人研究,首先組織相關人員對于課程思政的理念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挖掘,針對在高校推行課程思政與中小學推行課程思政的不同點,針對思政課程中涵蓋的課程思政理念和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涵蓋的課程思政理念,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課程思政理念內(nèi)涵,我們對高校的課程思政理念的定義予以了界定。高校的課程思政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從教育整體性和全局觀出發(fā),遵循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把立德樹人內(nèi)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挖掘所有課程的德育元素,融合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按笏颊苯逃窬?。第二,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幾個關鍵問題,研究課程思政所涵蓋的主要元素,大致概括為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社會道義和責任擔當、民主法治和倫理道德、生態(tài)文明和環(huán)境保護、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思維幾大方面。第三,通過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宣講、線上線下培訓學習、專題講座研討等多種形式的課程思政系列學習,教務處和各二級學院分別組織課程思政的相關宣講和培訓,深化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切實提高教師的育德能力和育人水平,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德育水準。
2.3以“課程思政+課程教學”為主導,推進各類課程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合融通
2.3.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第一,嚴格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3]等文件要求,為本科生開設開足原有的“4+1”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學分,各門課程有序銜接。第二,根據(jù)新形勢需求,新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與青年學生使命擔當”作為限選課程,進一步提升當代青年學生的責任擔當精神。根據(jù)《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要點(2020年上輯)〉的通知》要求,完善“形勢與政策”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做好育人工作。第三,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三進”工作,新增相應的通識選修課,培育思政理論課的品牌項目和創(chuàng)新課例,組織學生“同上一堂黨史課”和“四史”知識競賽,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
2.3.2加強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通識課程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合
根據(jù)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按照相關文件要求,讓全校教師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念,全面梳理各類課程等所蘊含的思政元素,[4]特別是在在線開放課程、創(chuàng)新短課等建設中,突出課程思政,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優(yōu)化教學設計、課件等資料,并鼓勵教師利用新型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采用當下廣泛使用的一些手機學習APP,促進學科知識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2.4以“課程思政+綜合實踐”為動力,加強課程思政的實踐育人平臺建設
規(guī)劃第二課堂素質(zhì)教育內(nèi)容體系,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第二課堂成績單實行學分制和累計計分制,對應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通識課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學分,學生通過參與各類校內(nèi)校外的實踐活動,落實實踐育人,既提升個人思想道德水準和服務社會的能力,也獲得相應的學分。立足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出臺大學生多維素質(zhì)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以音、體、美、文、史、藝、外等為主要內(nèi)容,輻射帶動更多專業(yè),通過發(fā)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優(yōu)化課程建設,構建綜合實踐體驗平臺,打造精品活動項目,促進各專業(yè)學生主動參與音、體、美、文、史、藝、外等專業(yè)的學習與實踐,號召全校師生不定期開展華南教育歷史研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2.5以“課程思政+教研科研”為契機,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戰(zhàn)能力
在全校范圍內(nèi)通過項目立項建設的方式,鼓勵老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校級教改項目申報中專門設置課程思政教改專項,開展省級和校級的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范項目遴選和推薦,在校級的黨建課題和思想政治研究課題中,對課程思政項目予以重點支持立項建設。同時,各二級學院也組織教師積極舉辦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推進會、研討會、交流會以及課程思政教育沙龍、示范課程分享會等,不斷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2.6以“課程思政+評價”為激勵,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
第一,修訂學校教學評價指標內(nèi)涵及評價要求,在課程建設、課程質(zhì)量評價體系中將課程思政作為首要因素和重要監(jiān)測指標,要求廣大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師德修養(yǎng),促進專業(yè)教師在課程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課程實踐等方面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第二,在一流課程、公開示范課、精品課程、優(yōu)秀課程的遴選、評比和驗收中設置課程思政重要指標。第三,在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評價標準中設置課程思政育人觀測點。第四,全面推進“四個一”建設,開展課程思政示范學院、示范專業(yè)、示范課程、示范課堂評選,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的先進典型,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
3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經(jīng)驗啟示
組織領導有謀劃,建立起課程思政持續(xù)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了學校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教學工作副校長任組長,教務處、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與評估中心和各二級學院黨委書記為小組成員。各方明確職責,加強工作聯(lián)動,協(xié)同合作,確保課程思政工作提質(zhì)增效。同時,制定出臺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課堂教學指引、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工作實施方案、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內(nèi)涵及評價要求等配套文件,建立確保課程思政持續(xù)建設的長效機制。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程思政理念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各方面。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形勢和需求對課程思政理念予以定義,詮釋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刻內(nèi)涵,研究課程思政所涵蓋的主要元素,特別是將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社會道義和責任擔當、民主法治和倫理道德、生態(tài)文明和環(huán)境保護、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思維等元素與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密切融合,號召各二級學院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關于課程思政的黨建、團建、教研和學生實踐活動,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工作,傳承烽火歲月時代教育救國報國情懷,做到“三全育人”,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
工作體系有創(chuàng)新,建立“理念詮釋-實踐應用-宣傳推廣-效果評價”為一體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通過教學管理部門對課程思政理念予以解讀和宣講,協(xié)同相關部門和二級學院,積極發(fā)揮全校師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教師挖掘各學科各專業(yè)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將課程思政理念運用到學校的教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等的各環(huán)節(jié),形成一系列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逐步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學院、示范專業(yè)、示范課程和示范課堂,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yōu)秀教師,在校內(nèi)外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最后對整個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予以效果評價和總結反思,真正建立起一套富有地方高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4結語
高校作為一個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單位,德育為先仍然是人才培養(yǎng)當中永恒的主題,加強高校課程思政推進模式、方法和體系的研究既契合時代需求,也是實現(xiàn)高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選擇。但是,如何讓課程思政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如何引導教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學科、專業(yè)、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如何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如何構建全面科學的課程思政體系,如何彰顯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中人才培養(yǎng)的亮點和特色,我們?nèi)匀蝗沃氐肋h。
基金項目:2020年度韶關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課題“‘課程思政’推進的方式、方法與體系研究”(SZ2020DJ01),韶關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專業(yè)課教學的路徑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孝如,馬幸榮.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探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5.
[2]王藝潔.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研究[J].科教文匯, 2020(35): 50-51.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12].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4]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