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婉婧
【內(nèi)容摘要】在學生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可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有裨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學習主動性 培養(yǎng)策略
前言
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興趣不高,通常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太過單一,使課堂教學無法對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教學中結合創(chuàng)新的理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下面我們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習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展開幾點實施策略的簡單探究。
一、了解學生興趣愛好,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
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前,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初中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入手,和學生進行友好平等的溝通,意在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師生關系,讓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尊重和敬佩的感覺,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結合青春期學生心理特點,投學生所好,讓課堂內(nèi)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從而讓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
例如,教師在進行“交友的智慧”一課中“讓友誼之樹長青”的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寫一些友誼寄語的卡片,表達對同窗的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然后讓學生把收到的卡片珍藏起來,告訴他們多年之后當他們再次翻看時,會發(fā)現(xiàn)這將是他們?nèi)松袑氋F的財富。初中生通常思維活躍感情豐富,但表達起來又很害羞、含蓄,教師通過這種寫卡片的教學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讓學生對“友誼”這種感情有了更深入的體驗,學生增強了勇敢表達感情的能力,對提高學習主動性有積極的影響。
二、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
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沒有吸引力,無法對課堂產(chǎn)生積極的興趣。所以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案制定時,應該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氣氛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排演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把和家人相處的細節(jié)在劇中表演出來。學生通過搜集情景劇素材的過程,鍛煉了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點滴之美。通過對生活素材的演繹,深化了學生對教材主題“親情之愛”的理解,讓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變得細膩,對家人的付出心懷感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或者在進行“法不可違”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法治案例的多媒體視頻,充分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課堂情境中,通過對視頻案例聚精會神的觀看,明白“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這種多媒體視頻播放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可以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法治思想教育熏陶,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銘記“法不可違”的人生原則,從而強化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分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人的學習力量是單一的,多人組隊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團隊協(xié)作的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督促,實現(xiàn)教學成效的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可以讓學生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給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和更自由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分組學習的教學方式,可以由教師分配任務,也可以在教師設定任務主題的前提下,由學生自由分工。例如“合理利用網(wǎng)絡”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網(wǎng)絡上搜集一些網(wǎng)絡改變生活的事例資料,可以通過“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分工,然后學生在組間按照每個人擅長的方面,再進行合理分配,教師可以把學生搜集上來的資料進行匯總,再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把實際生活結合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網(wǎng)絡和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種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有份參與,學生分組搜集時,搜集渠道自主、搜集過程自由,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
四、增加社會實踐活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道德與法治源自于生活,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nèi)容最終將運用回生活,兩者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教師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更多課本知識,讓實際生活做學生最好的老師。
例如,在教材“心系公共利益”的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社會公益活動??梢宰寣W生去醫(yī)院幫助年老體弱的病人,陪伴他們掛號檢查、取檢查結果等,讓老人在醫(yī)院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不會茫然失措,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也讓學生在進行公益活動的同時提高了關于盡孝的道德水平,讓學生的思想受到良好教育。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的進行公益行為,讓公益行動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比如看到垃圾就隨手撿起扔進垃圾桶,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公共場合自覺遵守秩序,并在有需要的時候主動維持秩序;外出用餐的時候不浪費糧食,積極實行“光盤行動”,并在看到有人浪費食物的時候進行友善的提醒。學生通過各種公益行動的展開,可以讓學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感、心系社會,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和領悟。
教師通過把課堂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理解更深刻的同時,也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總結
總而言之,學生初中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至關重要,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底線和原則,使學生不會誤入歧途。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自主性,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課堂知識,增強法治意識,提升道德水準,從而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全面進步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向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