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孤單是黑夜里,一個人靜靜站在院落里,看著天上的星星想爸爸媽媽;孤單是無數(shù)次在夢里夢到爸爸媽媽,卻又一次次哭醒……他們是父母無法陪在身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而我們想做的,是把愛種在他們心里,讓他們知道,其實他們也有人陪、有人愛。
“種愛計劃”是由婚姻與家庭雜志社與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共同發(fā)起的關(guān)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通過與留守兒童進(jìn)行書信往來,提供精神陪伴,以及孩子們所需要的關(guān)于家庭教育、兒童心理及生活指導(dǎo)等方面的課程及幫助。
甄莉明是一位“80后”北京姑娘,7歲男寶的媽媽,因為關(guān)注兒童教育,報名學(xué)習(xí)了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xué);因為關(guān)注留守兒童,加入“種愛計劃”。
即使寒冬,有爸爸媽媽在身邊孩子心里也是暖的
孩子們要的不是大房子,不是大汽車,不是漂亮的衣服,而是媽媽在身邊……
甄莉明對于留守兒童的關(guān)注并不是“由來已久”,用她的話說“自己沒孩子之前,關(guān)注得并不多”。后來有了兒子塵塵,塵塵稍大一點兒開始出門跑的時候,甄莉明有了更多跟左鄰右舍接觸的機(jī)會,她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家附近就有好幾戶留守兒童家庭。
離甄莉明家不遠(yuǎn)的地方,住著一戶人家,男主人靠修理自行車維持生計。
大兒子上初中之后,每年暑假都會過來住一段時間?!昂⒆犹貏e懂事,經(jīng)常給爸爸搭手幫忙,又特別會照顧弟弟?!碧碌暮⒆佑袝r候也會讓人心疼,“一看就知道是‘早當(dāng)家、獨立慣了,又缺少寵愛的孩子?!?/p>
離修車鋪不遠(yuǎn)的地方,有一個雜貨店,開店的女孩兒和甄莉明是前后腳當(dāng)?shù)膵寢?。甄莉明印象很深的是,孩子八九個月大的時候,女孩兒就給孩子斷了奶,讓婆婆把孩子抱回了老家。這對于當(dāng)時還天天把兒子摟在懷里的甄莉明來說“太不可思議了”,她根本沒辦法想象,這事要放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樣兒。那個媽媽跟甄莉明說,她也想孩子,“可沒辦法啊”。她和老公既要看店,又要進(jìn)貨,租的房子小,婆婆和他們一起住久了也不方便,最后只能讓婆婆把孩子帶走了。
就這樣過了半年,快到春節(jié)的時候,女孩兒和老公把店面轉(zhuǎn)讓了。因為想孩子想得不行,夫妻倆一商量,決定還是回老家,留在孩子身邊。
還有一對開照相館的年輕夫婦,平時家里只有夫妻倆,甄莉明一直以為兩個人結(jié)婚沒要孩子。結(jié)果那年暑假,兩個人身邊多了個小女孩,原來是他們在老家的孩子,妻子周雪說:“生完女兒就放在老家了,一直讓爺爺奶奶照看著。”女孩兒特別黏媽媽,很懂事,很少哭鬧。后來,夫婦倆又生了個兒子,也送回了老家。
不久前,周雪跟甄莉明聊天的時候,提到正處在青春期的女兒,“特別叛逆,誰的話都不聽?!卑职忠豢催@勢頭,坐不住了,趁著疫情期間生意少,決定回家“管管”大女兒,順便也想對剛上一年級的小兒子“多上點心”??苫氐郊也虐l(fā)現(xiàn),女兒沒他想象的那么好“管”。
如今,夫妻倆暫時兩地分居,妻子在北京打理照相館,老公則在老家忙著“親子育兒”,彌補(bǔ)錯過了的親情。
周雪有時候也會跟甄莉明感慨,自己和老公對兩個孩子也不差,“啥好就給孩子買啥”,可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聽話,自己的女兒卻這么難管,還跟夫妻倆那么疏遠(yuǎn)?
“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物質(zhì),而是爸爸媽媽的陪伴?。 ?/p>
甄莉明想起她參與“種愛計劃”活動時收到的第一封信,孩子在信里,給媽媽寫下這樣的話:“我不需要大房子,不需要大汽車,不需要漂亮的衣服,只希望你能在我身邊,媽媽……”甄莉明看著看著,眼淚差點兒掉下來。
很多時候,孩子們其實沒有那么多物質(zhì)要求,只是希望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哪怕條件艱苦。甄莉明家附近有很多外地人,有的是做小生意,有的是租戶,這其中有些家庭沒有把孩子留在老家,而是帶在自己身邊。
冬天的時候,出租屋里異常陰冷,有些家庭只靠著一個小電暖器取暖,雖然條件艱苦,可甄莉明始終相信,那些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心里是暖的,也是幸福的。
留守,是一件對父母和孩子都有傷害的事
留守,傷害的不只是孩子,對父母也有傷害。
甄莉明還提到一個發(fā)生在北京的“留守”故事。
媽媽叫金鐸,是一個特別能掙錢的女人,早些年為了掙錢,她把女兒放在郊區(qū)的爺爺奶奶家。平時母女倆很少見面,偶爾見一面,金鐸給女兒帶些吃的穿的,看一眼就走了。這些年,她倒是沒少給女兒花錢,20多年前,女兒身上穿的都是阿迪、耐克??膳畠焊稽c兒都不親,只跟奶奶親,跟姑姑親。
女兒上初一的時候,有一次母女倆為了學(xué)習(xí)的事嚷嚷起來,女兒說,金鐸就沒管過她,憑什么現(xiàn)在要管她學(xué)習(xí)的事。金鐸心里委屈,她指著女兒身上的衣服說:“你看啊,你從頭到腳穿的,不都是我掙錢給你買的?就是因為掙了那么多錢,才能給你穿成這樣?!迸畠翰⒉活I(lǐng)情:“我不需要穿成這樣,我要的是媽,不是錢!”金鐸聽完,像被人狠狠敲了后腦勺幾錘子。許多年之后,她跟甄莉明說起這事的時候,還是控制不住掉眼淚,甄莉明也在一旁哭。
女兒上初三的那年,已經(jīng)有了好幾處住宅的金鐸,又買了一套面積稍大一點兒的房子。裝修房子的時候,她特意給女兒布置了一間漂亮的公主房,希望女兒能過來住。那么多年,女兒都住在爺爺奶奶家,從來沒有跟金鐸住過一天。那天,她高高興興把女兒接到新房里,以為女兒也會很高興,誰知道,女兒匆匆在新房里走了一圈之后,只說了一句話:“你們家裝得真好看。”
“那你今天晚上住這兒吧?!苯痂I熱情邀請女兒??膳畠簠s一臉冷漠地回了一句:“我不住,我得回我家?!迸畠赫f的“我家”,就是奶奶家。金鐸沒辦法形容自己當(dāng)時的那種心情,熱乎乎的心還沒顧上往外掏,就凍結(jié)了。
金鐸42歲那年,又生了個孩子,她渴望母子親情,想體驗一下真正當(dāng)媽媽的感覺。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養(yǎng)孩子也是這樣。金鐸感受到了全身心投入養(yǎng)育孩子的不易,同時也收獲了兒子對自己的愛。
金鐸生兒子的時候,落下了腰疼的毛病。有一次,她腰疼犯了,躺在臥室休息,聽到上幼兒園的兒子跟爸爸說:“小聲點兒啊,媽媽在那屋躺著休息呢,你跟我在外面玩吧。”金鐸聽著,覺得特別感動。
現(xiàn)如今,金鐸的女兒已經(jīng)是大姑娘了,無論是上大學(xué),還是談婚論嫁,女兒都會先跟姑姑商量,姑姑再轉(zhuǎn)達(dá)給金鐸,金鐸能做的就是給女兒拿學(xué)費(fèi),或者是有一天給女兒準(zhǔn)備嫁妝。金鐸知道,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永遠(yuǎn)無法彌補(bǔ),就像她和女兒的關(guān)系。
聽到見到的一個個故事,讓甄莉明越來越多地關(guān)注起留守兒童和留守家庭,并因此成了“種愛計劃”的志愿者。
甄莉明說,能跟孩子們進(jìn)行書信交流,其實是一種幸運(yùn),也是對自己的回饋。“給那些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寫信,我也會寫自己的青春故事,其實是一件挺美好的事。”
說到留守兒童,甄莉明特別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能夠意識到,“留守”其實是一件會讓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傷害的事情。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陪伴與關(guān)愛,也需要在父母的引導(dǎo)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甄莉明說,她想起李玫瑾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孩子的觀念從哪來?就是從父母的叨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