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燚枝
[摘 ?要:我國老年大學的舞蹈教育在短短幾十年內興起并迅速發(fā)展,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如缺乏針對性的訓練教材、穩(wěn)定的師資力量、系統性的培養(yǎng)模式、規(guī)范化的課程管理等,需要在實踐探索及理論研究中提高和完善。這既是老年大學舞蹈教育事業(yè)建設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對舞蹈人提出的社會責任,提升老年大學舞蹈課程建設的品質和影響力,是當代中國舞蹈在發(fā)展建設中服務于社會民生、貢獻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老年大學;舞蹈;建設;課程]
隨著老齡化這一社會現象一起涌入中國熱點問題研究領域的,還有老年大學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舞蹈,作為現階段我國老年大學藝術類教育中的熱門課程,不僅對老人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獨特意義。筆者基于實踐經歷,對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建設與定位有著如下思考:
一、“老齡化”的時代產物和社會趨勢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我國社會逐漸出現了老年大學教育,并在沿海及發(fā)達城市發(fā)展迅速。每至開學季常因“報名場面火爆”“入學名額難求”等詞頻一度登上熱搜,被媒體爭相報道,成為街頭巷議的社會熱點之一。何以如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老年大學教育,是我國社會現階段養(yǎng)老現實壓力下的時代產物。從個人層面,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處;從社會層面,有利于維護家庭穩(wěn)定、社會和諧;同時亦有助于提高全民藝術素養(yǎng),推廣和普及大眾文化藝術。其二,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歷來推崇“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精神,當下興起的老年大學教育可視作傳統文化思想的當代延伸,更是當代老年人響應“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探索和實踐。其三,從終身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要求人們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鼓勵和支持老年大學教育,是時代對構建學習型社會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舞蹈教材的設計與開發(fā)是前提條件
針對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建設,筆者認為需要從課程教材、課程體系、師資保障等幾個方面逐步提高與改善。
從課程教材而言,筆者結合前期田野調查及自身實踐經歷,認為亟待解決的是舞蹈教材的建設和選用問題。目前老年大學的舞蹈課程缺乏針對性教材,大部分課程內容由授課教師自主選擇,選擇的依據或為學員偏好所向、或因教師擅長領域、抑或時下流行等因素,教材選擇和使用的主觀性較強,并未形成標準化的選擇依據。老年舞蹈教材的設計與開發(fā)應,要重點關注質與量兩個維度。在量的層面,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十分需要針對性較強的老年大學舞蹈教材。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已經在市面上相繼出版,雖為數不多,卻有一定的開拓意義。從初具規(guī)模的老年大學市場需求量來看,已有成果遠遠不能滿足整體需求。在這一時代機遇面前,應號召、鼓勵和支持專業(yè)舞蹈編導和教師對老年大學舞蹈教材的設計與開發(fā)。在質的層面,筆者認為老年大學舞蹈教材的設計應當重點關注地域文化風格和年齡兩個維度。首先,在地域文化風格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地域舞蹈文化對老年學員舞蹈學習的影響較大,構成其學習舞蹈的重要心理基礎。同樣是學習民族民間舞蹈,東北地區(qū)的老年學員明顯更傾向于東北秧歌和朝鮮族舞蹈這類地域舞種,表現出較強的學習興趣。在川渝地區(qū),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向當地老年學員推廣漢族秧歌時,明顯感受到老年學員潛意識中對非本土舞蹈學習時的一種抗拒情緒,身體語言不自覺地表達出對“異文化”的排他性,相反,在學習像藏族舞蹈這類本土民間舞蹈時,身體語言的協調性、節(jié)奏感等都普遍呈現出較好的狀態(tài)。其次,從年齡維度來看,其一,教材的設計應關注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動作設計應符合老年人的身體條件,以安全和健康為首要原則,動作編排的難度不宜大也不可過于復雜。適當的身體肌肉素質訓練是必要的,但需要設計好這部分內容的比重。其二,音樂的選擇、舞蹈動作的設計上可以考慮從時代經典中入手取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中往往對時代記憶中的經典藝術中形象倍感親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以時代經典《萬泉河水清又清》為素材,為老年學員編創(chuàng)過一個課堂舞蹈教學組合,從課后反饋和深入訪談中,老年學員表達了對學習時代經典歌舞作品的強烈愿望。老年學員在學習時代經典舞蹈作品的投入狀態(tài)中,能喚起往昔美好回憶,獲得更高一級的審美體驗和感受。這一課堂實驗打開了筆者的思路,意識到應重視老年學員舞蹈課堂的審美體驗和內在需求,教材的選擇、課堂內容的設計等應更貼合老年學員內心需求的維度。
質與量應作為老年大學舞蹈教材建設中的兩個關鍵突破口,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們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既要重視從已有經驗中總結提升,也要嘗試開放新視角,創(chuàng)作出符合老年大學舞蹈課程要求、滿足老年舞蹈愛好者學習需求、實用性兼具審美性并存的老年大學系列舞蹈教材。如何建設出具有典范意義的老年大學系列舞蹈教材,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們深扎一線,從舞蹈教學的實踐出發(fā),重視創(chuàng)新,積極學習和借鑒優(yōu)秀的舞蹈教材成果。同時,也可合理借鑒社會藝術水平舞蹈考級產業(yè)鏈的示范效應,其圍繞少兒舞蹈考級教材的推廣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學體系,教材的發(fā)行和推廣、師資的注冊與培訓等已極具規(guī)模化、組織化,社會效益顯著,成為社會舞蹈教育的中堅力量。
三、舞蹈師資的加強和建設為必要保證
提升老年大學舞蹈教育,師資建設是其必要保證。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師資建設近年來呈現兩個趨勢:其一,大部分老年大學在辦學的啟始階段,由于師資匱乏,不具備引進專業(yè)舞蹈人才的實際條件,因此多采用一種綜合策略:選拔一些具有舞蹈基礎的文藝愛好者擔任隊長或者團長,同時擔任舞蹈課程的教師,偶爾參加演出活動時還要適當充當舞蹈編導的角色。在這種缺乏專業(yè)性師資的運行條件下,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性質以自娛性為主,課堂組織較為零散自由。這種由舞蹈愛好者組成的業(yè)余性師資力量,雖然在了解老年舞蹈學員學習心理、學習困難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但從訓練的科學性、課程的正規(guī)化、運行的長久性來看并不能適應和滿足老年大學發(fā)展的速度和需求。隨著老年大學藝術類課程的整體發(fā)展,學員藝術審美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以自娛為主要目的舞蹈課程早已不能滿足于老年學員們的審美需求。部分老年大學開始嘗試引進專業(yè)性舞蹈人才,為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規(guī)范性、系統性、豐富性等方面帶來了質的提升,每逢節(jié)日慶典等文藝活動,為學員們編排各種演出節(jié)目,在演出交流提升老年學員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深受老年學員們的喜歡和認可。
其二,當師資水平由業(yè)余走向專業(yè)化時,專職舞蹈師資的引入成為課程建設中新的問題。從師資現狀來看,老年大學舞蹈課程授課教師大部分為兼職性質,教師群體主要來自社會舞蹈培訓機構,少數為高?;蛑行W的舞蹈教師兼任。這種以兼職為主的師資結構常常影響舞蹈師資的穩(wěn)定性,時常會出現授課教師不固定、流動性大的情況。當師資力量不能穩(wěn)定保障時,必然會打亂舞蹈課程的正常運行,學員的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的挫傷,一些老年大學的舞蹈課堂出現了高參與、低堅持的共性問題,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穩(wěn)定運行。近年來,一些城市的老年大學逐漸出現了少數專職的舞蹈教師,這種層次的老年大學辦學經驗比較成熟、生源穩(wěn)定、場地設施齊全、開設課程種類豐富,甚至部分學校還會有相對穩(wěn)定的財政補貼。這為一些處于轉型和發(fā)展期的老年大學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辦學經驗,引入專職舞蹈教師,可為老年大學舞蹈課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時也可解決部分高校舞蹈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
加強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建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辦學經驗的學習與共享方面,大部分新建老年大學常以辦學經驗成熟的學校為學習樣本,在現實辦學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應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本土化轉換。如不考慮實際情況直接拿來生搬硬套,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負面效應。第二,可適當提高老年大學舞蹈教師的從業(yè)門檻,加入定量的崗前培訓內容?;诶夏耆颂厥獾纳砗托睦硖卣?,舞蹈教師應有相應的入門與考核標準,應在崗前有較為系統的培訓與考核,如老年心理學、解剖學等相關課程,對提升老年大學舞蹈課程的質量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四、結論
我國的老年大學舞蹈教育,在短短幾十年內興起并迅速發(fā)展,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如缺乏針對性的訓練教材、穩(wěn)定的師資力量、系統性的培養(yǎng)模式、規(guī)范化的課程管理等需要在實踐探索及理論研究中不斷改善。這既是老年大學舞蹈教育事業(yè)建設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對舞蹈人提出的社會責任,需要舞蹈教育從業(yè)者們不斷思索探求其中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以應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和需求。老年大學的舞蹈教育是新時代中國舞蹈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老年大學舞蹈課程建設的品質和影響力,是振興當代中國舞蹈教育事業(yè)的必經之路和必要選擇,也是當代中國舞蹈在發(fā)展建設中服務于社會民生、貢獻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于惠. 城市中老年人舞蹈教育狀況調查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
[2]孟凡翠.“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群眾舞蹈文化的特征及發(fā)展趨勢——以安徽省泗縣泗城鎮(zhèn)老年大學舞蹈隊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01):128-130.
[3]楊祎程.從老年大學舞蹈教學過程中幾項觀察的啟示[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28(04):51-53.
[4]徐晨鈺.老年大學舞蹈形體課程教學之我見——以常州老年大學為例[J].藝術科技,2015,28(09):247-248.
[5]朱建春.新時代我國老年大學的職能探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20,40(0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