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泳
摘要 本文從當前個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趨勢中最令人關注的問題——儲蓄存款分流現象入手,借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矛盾論的觀點和方法,指出儲蓄存款分流現象已成為當前個人銀行業(yè)務最顯著變化的新趨勢、新特點。進一步分析儲蓄存款分流現象產生的內在動因、內在要求、關鍵因素、直接誘因、外在動因和助推力量,進而得出結論,儲蓄存款分流現象既非客戶單方面主觀決定,也非銀行主觀所能控制,而是有著歷史的、全面的、相互聯系的客觀必然性,是當前個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所必然也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并面對的問題。最后提出,個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出現的新形勢、新特點,對銀行而言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zhàn)。只有提前思考、提前準備、提前計劃,改變銀行的經營策略和重點,順勢而為,才能進一步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關鍵詞 儲蓄分流;金融需求;負利率;賺錢效應;投資行為
當前,個人銀行業(yè)務已成為商業(yè)銀行競爭的焦點,個人銀行業(yè)務也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新趨勢。如何用辯證的方法正確認識、分析這些新特點、新趨勢,把握個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并在工作中因勢利導,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不斷推進個人銀行業(yè)務的發(fā)展,是本文想解決的問題。
一、儲蓄存款分流現象
有錢存銀行,得利息,安安穩(wěn)穩(wěn),積少成多,似乎是中國百姓的固有傳統(tǒng)。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居民收入也持續(xù)增長,金融產品和服務日漸豐富。2005年底開始,股市持續(xù)火爆,儲蓄已不再是中國百姓理財的唯一選擇。儲蓄額減少,基民股民增加,儲蓄存款出現了較大的搬家趨勢。
這種現象在2007年表現得更加明顯,2007年1~10月居民儲蓄僅新增2351億元,遠遠低于2006年新增20536億元的水平,而且月度間波動不斷加大。央行數據顯示,2007年2月,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7萬億元大關,但4月、5月出現縮減現象,2個月內凈減少4458億元。6月數額增長后,7月減少91億元,8月減少418億元,9月減少101億元,10月更是減少了5062元,居民儲蓄存款額加速下滑趨勢。另外,央行10月的貨幣信貸數據顯示,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較上月下降4498億元,同比下降6020億元。這是2002年2月以來,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首次出現下降情況。
而一年多來股市火熱的行情極大提高了居民的投資熱情。2007年第二季度央行對全國城鎮(zhèn)戶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居民家庭主要的金融資產中,儲蓄占比已經從2005年第二季度的68%下降到52%,降幅達16%。與此同時,城鎮(zhèn)居民基金投資情況連續(xù)6個季度刷新歷史紀錄。中登公司第三季度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基金開戶整體呈火爆遞增趨勢。7月每周新增基金開戶數超10萬,而8月每周新增基金開戶數達到49萬,9月更是突飛猛進,當月僅上半月基金新增開戶數就接近200萬。
一時間銀行業(yè)震驚,真正的居民理財時代似乎已經到來,儲蓄存款分流已成為當前個人銀行業(yè)務面臨的最劇烈、最顯著的變化趨勢。
二、儲蓄存款分流現象出現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guī)律支配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發(fā)現那些作為支配規(guī)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起作用的一般運動規(guī)律”。儲蓄存款分流,本身是一種現象,一種狀態(tài),一種進程,我們必須根據它的表象分析背后的原因,把握其發(fā)展的歷史,認識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
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人們的活動又是受他們的思想動機支配的。因此,探究社會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就必須探究隱藏在人們思想動機背后的動因,特別要探索使廣大群眾行動起來的動機背后的動因”。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儲蓄存款分流現象時,必須從隱藏在人們思想動機背后的內、外部原因入手,客觀地、全面地認識和把握該問題的實質。
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客觀地分析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的現象和事實,大致可以發(fā)現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多年來高速增長,居民財富持續(xù)大幅增加,客觀上為高儲蓄額奠定了基礎,成為了儲蓄存款分流的內在動因。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持續(xù)快速增長。到2007年2月,儲蓄存款已突破17萬億元大關。2007年第三季度末,中國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346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321元,實際增長14.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4%。儲蓄存款在多年的積累和較高增長率的推動下,本身就蘊藏著較大的分流動力。
第二,居民投資方式和投資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具備強烈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過去,居民到銀行一般是為了辦理存款、取款業(yè)務,居民存錢,銀行給利息。一方面,是因為過去居民財富的積累尚不足以使其產生理財的意識觀念;另一方面,是由于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偏少,居民可選擇的產品和服務有限。如今,居民去銀行不僅僅只是為了存款、取款,居民的投資方式除了存款外,還有債券、基金、股票等其他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居民投資的渠道除了國有銀行,還有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除了銀行系統(tǒng),甚至還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和投資渠道的多元化直接決定了居民投資行為的多元化,更直接地表現為居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居民對財富保值增值的內在要求已十分強烈。
第三,溫和的通貨膨脹造成的實際負利率的局面,成為引起居民儲蓄存款分流行動的關鍵因素。2007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xù)攀升,由1月的2.2%一路上漲到8月的6.5%。8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國50個大中城市進行的城鎮(zhèn)儲戶問卷調查表明,認為物價將持續(xù)上漲的居民占比達到61.3%。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調查顯示,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9%,再創(chuàng)2007年月度新高,前11個月累計上漲4.6%。
與此相對應的是,由于2006年以前利率持續(xù)降低,2007年居民儲蓄所得利息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已為負利率。隨著物價的持續(xù)上漲,2007年央行已連續(xù)5次提高存款利率,但名義利率的不斷提高并不能隱藏實際利率的持續(xù)下降。一般來說,衡量實際利率要根據以前6個月或12個月的CPI累計均值進行計算。如果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稅后高于CPI均值,則可以認為實際利率為正值,否則為負值。截至2007年9月15日的第5次加息,我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由2.52%提高到3.87%,扣除利息稅后實際為3.68%。以CPI前11個月累計上漲4.6%進行衡量,2007年我國實際利率為負0.92%,即使央行將基準利率再提高50個基點,實際利率依然為負。
實際的高物價與負利率,成為居民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正負數值將決定居民是把資金存入銀行,還是轉而投進股市或房地產市場,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因此,實際負利率的情況導致居民儲蓄從銀行搬家、分流的趨勢仍將繼續(xù)。
第四,股市升溫,基金火爆,賺錢效應喚醒了居民強烈的投資理財意識,突出地成為儲蓄存款分流最直接的誘因。與高物價和負利率作用相對應的是,中國股市升溫,上證指數從2005年底最低時的998點上漲到了2007年10月的最高6100多點,漲幅超過500%?;鹱鳛楣墒猩蠞q最直接的受益者,2006年平均年收益率達125%,2007年前9個月平均收益率達111%。賺錢效應喚醒了居民強烈的投資理財意識,突出地成為儲蓄存款分流最直接的誘因。儲蓄存款活期化,基金化趨勢愈發(fā)明顯,居民儲蓄與證券市場形成較為顯著的“蹺蹺板”狀態(tài)。此外,隨著居民消費的持續(xù)升級,將儲蓄投入房產、汽車等大額消費領域及黃金、珠寶、藝術品、書畫等另類投資品市場的行為也日益增多,這些投資領域成為了儲蓄存款分流現象加劇的輔助力量。
第五,金融市場參與各方競爭日趨激烈,金融市場更加完善,金融宣傳更加普及,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金融服務更加便捷,成為儲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助推力量。
當今的金融市場,不僅表現為中外銀行、大小銀行之間的競爭,也表現為銀行系統(tǒng)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甚至保險公司等市場參與主體之間的競爭。競爭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市場更加完善,金融產品更加豐富,各參與方對金融知識的營銷宣傳更加普及,各類金融服務更加便捷,客觀上來看,這也是儲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助推力量。
第六,政府有意識的調控和引導成為儲蓄存款分流的外在動因。過于龐大的儲蓄市場本身對經濟而言并非好事,過大的間接融資也并不是資源合理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大力發(fā)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政府正有序、有意識地將儲蓄存款資金逐步引導到對經濟發(fā)展更有利的地方,逐步降低或放緩過高的儲蓄存款增長速度。例如,出臺擴大直接融資的政策后,股市2006年下半年65家公司發(fā)行股票,募資1410.6億元;2007年上半年43家公司發(fā)行股票,募資1233億元。2007年下半年以來(截至11月21日),已經有61家公司發(fā)行股票,募資2709億元,步伐明顯加快。這一系列政府出臺的引導政策都成為了儲蓄存款分流現象的外部動因。
三、辯證地看待儲蓄存款分流現象,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
儲蓄存款分流現象的出現既有內部動因,也離不開外在動因的推動。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fā)展,即把事物的發(fā)展看作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以及“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儲蓄存款分流現象,是居民財富得到積累、投資理財意識增強、金融市場發(fā)展、政府政策推動等一系列內、外部因素共同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出現既非客戶單方面主觀決定的,也不是銀行能主觀控制的,而是有著歷史的、全面的、相互聯系的客觀必然性,這是個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發(fā)展新趨勢和新特點表明了當前發(fā)展個人銀行業(yè)務,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zhàn),只有在正確分析的基礎上提前準備、提前計劃,順勢而為,改變銀行的經營策略和重點,才能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既要反對那種對儲蓄存款分流現象不進行研究分析,認為儲蓄存款分流只是短期的臨時現象的簡單認識,也要摒棄那種不知所措、難以適從的悲觀認識。要在冷靜分析、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從容應對,既要看到儲蓄存款分流現象給傳統(tǒng)個人銀行業(yè)務帶來的挑戰(zhàn),更應看到儲蓄存款分流現象給個人銀行業(yè)務帶來的發(fā)展機遇,順勢而為,不斷推進個人銀行業(yè)務的發(fā)展。
(一)提高認識,統(tǒng)一思想,提前準備,應對新的挑戰(zhàn)
銀行應該看到,隨著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和金融創(chuàng)新步伐的不斷加快,必將有更多的儲蓄存款被分流,存款活期化、短期化趨勢將會繼續(xù),給傳統(tǒng)的個人儲蓄業(yè)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應看到,儲蓄存款分流,對銀行發(fā)展新興業(yè)務,尤其是個人中間業(yè)務,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結構而言,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機遇。提高認識,統(tǒng)一思想,認真研究如何順勢而為,尋找應對市場變化的方法,是每一位從事個人銀行業(yè)務的工作者甚至每一位銀行的員工都必須思考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的。
(二)因勢利導,大力發(fā)展個人中間業(yè)務,努力改善盈利模式
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現象表明新興的中間業(yè)務發(fā)展空間巨大。盡管投資股票基金已成為當前居民的首選,但我國個人投資占基金投資總規(guī)模還不到60%,與美國90%的比例相比相差甚遠。截至2007年上半年末,國內基金的總資產管理規(guī)模為1.8萬億元人民幣,而居民人民幣存款余額17.3萬億元?;鹳Y產占居民儲蓄余額的比例僅為10%,與美國家庭基金投資占金融資產的20%仍有一定差距。這就為銀行繼續(xù)大力發(fā)展代理基金業(yè)務、銀證第三方存管業(yè)務以及創(chuàng)新各種理財產品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發(fā)展以證券代理為主的中間業(yè)務,不僅能滿足廣大客戶的金融需要,還可作為服務客戶、為客戶理財的一項重要途徑和手段,同時也能為銀行帶來可觀的中間業(yè)務收入,改善銀行的盈利模式并促進其他業(yè)務的發(fā)展。
(三)積極創(chuàng)新產品,加強宣傳營銷,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居民財富的增加,投資理財意識的提高,客觀上要求銀行必須進一步加大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力度,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加豐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要進一步加大營銷宣傳力度,讓銀行的產品、服務更加深入人心。要深入客戶,不斷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讓個人銀行業(yè)務滿足客戶的保值增值的需要,達到銀行與客戶雙贏的目標。
(四)加快業(yè)務轉型,樹立良好形象,增強銀行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隨著金融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必須加快業(yè)務轉型的步伐,真正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為居民提供更多的業(yè)務、產品和更優(yōu)質的服務,努力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不斷提高自身拓展市場和影響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
(作者單位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行)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人民出版社,1997.
[2] 毛澤東.矛盾論[M].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