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大學的教學理念已由“三中心”論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為手段轉變。為此,新的教學理念在實施時也相應地遵循寬容意識、對話意識和問題意識三大原則。為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教師需提高自身的素質,方能確保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教學理念;寬容意識;對話教學;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0)04-010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4.019
2018年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及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高校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學,教學是大學生存的根源及發(fā)展的根基。盡管大學的職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豐富,經(jīng)歷了由“教學”到“教學與科研”再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過程,但其教學的重要職能從未被動搖過,且一直都是大學的首要職能。同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有效地改革,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有收獲,進而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落到實處,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變革。
一、大學教學理念的轉變
人的行為是受理念支配的,這一判斷來自于“人是理性存在物”這一基本事實。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提起大學教學理念,我們會下意識地想到傳統(tǒng)的“三中心論”,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其典型特征為:教師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用固定的教材面對所有學生,并采用同樣的標準、同樣的節(jié)奏完成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生被假定為以同樣的程度、同樣的速度接受了同樣的教育(知識點)。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極易退化為“填鴨式”教學。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與知識的權威,學生被理解為待填充的知識“容器”,教學的過程就是知識“復制”的過程。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劇院式”的空間排列。固定的桌椅,按照一定距離被整齊地排列著,學生進入課堂,如同進入一個小型的劇場。這種空間形態(tài)分布維護并強化了教師的權威,可使教師有效地控制整個課堂,保證了知識單向傳授的效率,卻弱化了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教師成了劇中的“主角”,有時甚至還兼任了“配角”;二是知識型的教學任務。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以及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記憶、鞏固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最終通過考試衡量學生對上述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種課堂教學忽視了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學生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轉變;三是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知、練習鞏固、布置作業(yè)已成為講授法的“黃金法則”。教師按照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如同流水線年復一年地生產(chǎn)出批量的“模快化”學生。這種程式化的操作視人如物,禁錮了學生的靈魂,阻礙了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鋒。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被學生戲言為:我講,你聽,你忘。它使學生的自主性缺失、創(chuàng)新性缺失、生活的實踐性缺失。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于學生個體的深度思考,通過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而產(chǎn)生能夠影響個人行為的知識。學習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同化知識,以及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習得學習策略和方法,不斷增強其自尊、自信,進而自立的過程。
教學理念要與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相適應,其已由“三中心論”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手段”轉變。師生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到教學相長,還應做到學學相長,即從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生是知識接受者的師生關系向師生都是學習者的“學習共同體”關系轉變。首先,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教學資源的組織者、課堂教學的實施者,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促進者。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過去我們常講,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里有兩個疑問:一是學生要有“一桶水”呢?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這是一個完全可能做到的事情。照此邏輯推理,老師豈不是得擁有“太平洋”的知識儲備,這又是一個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二是面對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這桶水要是過時了呢?傳授的知識不但無用,還貽害無窮。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將“一桶水”替換為“一條小溪”,其特點:一是保持新鮮水源不斷,即對新知識、新技能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和敏感性,使學生能夠隨時看到學科的前沿和發(fā)展前景。二是引導學生順流而下,進入知識的海洋遨游,真正為學生打開一扇知識的“窗口”。這就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提供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者”。其次,以學生為中心。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自主學習、自主選擇、自我完善和自我評價的意識?!耙詫W生為中心”的核心是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生只有參與才會印象深刻,有所感悟,才會積極行動。教學成果也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獲得感與參與感方面。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至關重要?!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衡量這種主導性需要我們考慮學生的參與程度。正如旅行一樣,導游是主導,游客是被服務的“中心”,導游的主要功能是確立景點、規(guī)劃線路、引導參觀、適時指點,而游客在參觀時的獲得感才是衡量旅行是否成功的關鍵?!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由教師全面掌控課堂的局面,學生參與使課堂由“重教”轉變?yōu)椤爸貙W”,由“灌輸”知識轉變?yōu)閷W生自主導向的“求索”。新的教學理念呼喚新的教師角色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而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推動者。掌握新的教學技能是教師需要修煉的基本功。
二、現(xiàn)代教學方法應遵循的原則
教學理念是抽象的概念表述。教學方法是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的具體實現(xiàn),不能落地生根的教學理念會淪落為“口號”。教學方法是實施教學內容的載體,好的方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教師角色定位的變化必然會引發(fā)教師教學方法的變革,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研討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同時,網(wǎng)絡化的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模式也相繼出現(xiàn)。雖然我們不能武斷地提出什么是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最好的教學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教學方法一定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感動學生心靈。而教師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體現(xiàn)出新的教學理念,將新的教學理念深入貫徹下去。作為教師,以下三個原則值得我們思考。
(一)尊重與寬容意識的修煉
通俗地講,寬容意識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與自己想法和行為不一致的學生采取的一種行為上的“審慎選擇”,實際上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他自己認為的、最合理的想法及強加于學生的沖動,轉而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來表達對某一事物的真正想法。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弊鹬貙W生作為一個人的說話權利,是一種對學生尊嚴的尊重。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溫馨從容的教學環(huán)境,讓所有學生敢于直言并尋找到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同時,教師也應對不同的意見持寬容的態(tài)度,要純粹傾聽,不帶嘲諷,接納差異,不作指責,肯定學生獨特的想法,多關注學生好的方面,并以關懷之心告訴學生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果學生沒有不同意見,那么課堂上就沒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了,沒有反思就無所謂真正的思想交流。因此,教師要把不同意見說給學生聽,使學生聽了也想說,在說與說之間形成回流、聽與聽之間形成循環(huán),這就是“課堂對話”。老師和學生不得不把對方所說的話當成思索的對象,同時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jù),最終形成了雙向反思,只有出現(xiàn)意見沖突,思想才能出現(xiàn)。教師一定不要消滅沖突,而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沖突的能力。通常來講,最具活力的教學恰恰充滿了矛盾或沖突。學生尊嚴的建立在于教師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的想法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反之,作為美德的寬容也會變成空話。
(二)積極的課堂對話
美國學者伯布勒斯和布魯斯認為,“對話是一種教學關系,它以參與者持續(xù)的話語投入為特征,由反思和互動的整合所構成”[1]。通過對話,課堂從“一言堂”轉變成“群言堂”,知識在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傳遞、交流。教學由灌輸式的、以陳述為主的“句號”轉變?yōu)榫哂袘岩删竦摹皢柼枴保瑢W生將真正體驗到“把過程放慢,讓思路打開,促觀點碰撞,使學習發(fā)生”的新感覺。通過對話,知識的課堂也將轉化為情感的課堂,學生能真正感受到知識的生命力和知識的美感,也更能感受到老師在對話中所傾注的愛。課堂對話是一種參與性的、開放性的和探究性的教學活動,而非幾個教學要素簡單靜態(tài)地機械連接,它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和靈活多樣的方法取向。通過對話教學,師生互相關愛,互相尊重,在批判中共同成長,這也真正實現(xiàn)了大學“啟蒙”的教育功能,彰顯出大學教育以人為本的精神。
理想的對話教學需要遵循一定的條件,其整個教學過程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設計的。首先,大家都是參與者,而不是以某個特定主體(教師或學生)為中心的;其次,沒有人對知識擁有所謂“正確”的壟斷權,每個個體都將以平等的人格及對話資格來取代他人的灌輸或訓導;再次,在對話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轉換視角,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使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清晰地表達自我,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嘲笑或指責他人;最后,獲得認可的知識應來自于理性的辯論和合乎邏輯的推論。
(三)堅持問題導向的教學
問題意識是大學教學的開端,貫穿于大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學方法始終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問題導向就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要求,以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創(chuàng)造欲。通過問題導向使學生主動思考、拓展思維、重構思想。以往我們衡量教師教學成功的一個標準是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給予圓滿的解答,如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通過教學將持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疑問了,大家“全都懂了”,這節(jié)課就成功了。而新的教學理念是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欲望,恰恰要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和質疑精神,使所有學生“有問”“敢問”“會問”“樂問”。
在現(xiàn)代社會,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愛因斯坦曾言: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靠一個數(shù)學上的嚴格邏輯推演,或通過實驗室的實驗將其驗證,而提出一個問題卻需要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為此,教師更需要鼓勵師生之間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與辯論。有懷疑不等于反對,有反對也不等于敵對,比拒絕“點子”更加恐怖的是沒有“點子”;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大家爭論、批評、捍衛(wèi)、修改意見,最后使意見轉化為知識。然而,大學中如果存在沒有“問題”的教學,那就是大學的悲哀了。具有博士或教授頭銜的教師登上講臺,假如他們噤若寒蟬,變成“錄音機”或“復讀機”,倒不如讓一個“賣燒餅”的師傅來教,學生“得救”的概率或許會大大增加,因為對于“賣燒餅”師傅的話學生敢于存疑,且有批評的勇氣。總之,教室是固定的,教材內容在一定時期內也是相對不變的,但學生的思維卻是靈活的。我們唯有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科學的授課方式為手段,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活力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課不在于講,而在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功夫在詩外,準備比資歷更重要;知識也不在于“傳授”的效率,而在于學生“覺”與“悟”的程度。在教學中,凡是能有效達到課程目標的方法就是最合適的方法。我們不盲目否定傳統(tǒng)的講授法,也不借口“中國國情”否定一切,我們對新方法應持開放態(tài)度。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習者,學會多種教學方法并綜合運用,然后是實踐者,唯有實踐,才能對教學方法感知和體驗。
三、卓越教師教學方法的修煉
教學理念的改變、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對于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教師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適應與應用的過程。但追求卓越的教師一定會主動迎接挑戰(zhàn),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本文對學生眼里的“卓越教師”做以下假設。其一,假設學生都喜歡“有趣”的教師?!坝腥ぁ奔达L趣幽默、印象深刻又能激動人心。有趣是這個世界上的稀缺資源,人的有趣是人性中的最高境界。有趣的老師一定能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有趣性,自己的學生很有趣、自己的工作很有趣,然后通過享受有趣的工作來享受這個世界,享受生命。無趣的教師即使才高八斗,其課堂教學也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學生面對這樣的課堂,其翹課或在課堂上夢周公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個有趣的教師能用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概念編成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故事,再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敘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移情”。所以,真正令人乏味的未必是事實,而是教師的表達方式。有的時候教師說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學生通過有趣的教學“悟”出了什么。其二,假設學生都喜歡“有水平”的教師。“有水平”即教師知識儲備的水平和授課的水平。當前,高校教師多為國內或國外的綜合性大學畢業(yè)生,有較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在科研方面也受到過嚴格而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訓練。然而,學術水平高的博士生不一定是“授課水平”高的教師。有時,過于深奧的理論知識未必適合學生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也并非都是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因此,如何將自己的研究內容合理地轉化為教學內容,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我們將其稱為“教學學術”。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依然存在,“學術GDP”不僅主宰著教師職稱評審,而且左右著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分配。實際上高校重科研并沒有錯,錯的是唯科研是瞻,忽視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如果片面地認為教師只要科研做得好,其教學就一定好,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一些高職稱教師將課教得一塌糊涂的現(xiàn)象。其三,假設所有學生都喜歡“有意義”的教師?!坝幸饬x”即由教師帶來的生活意義和人生意義。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受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書本內容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三觀”的形成與改變。一些教師認為,大學期間學生接受的教育能夠為其未來進入社會作準備,然而卻忽視了大學生活也是每個學生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大學教育可以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從本質上看,教師教學除傳授知識外,還具有一種內在的、本源性的價值性活動,它是學生生活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應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可以推斷出學生對于真正好的教學之感受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獲得的學習效果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真正好的教學可以改變學生的頭腦,這是無價的。對學生來說,內心的變化是真正的變化,內心的強大是真正的強大,內心的成長也是真正的成長。大學教學是一種人為的和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一種具有承載價值的活動,而不是與價值無關的純粹事實。學生在社會中并不一定直接使用學過的知識,甚至有一天還會忘掉學過的知識。根據(jù)心理學的遺忘規(guī)律,人們對于自己所學的知識在20分鐘之后會忘掉40%;1天后會忘掉50—80%;6天后會忘掉77%;1個月后會忘記90%。我們頭腦中的確像是有一塊“橡皮擦”,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學習過的知識會一點點地被擦掉。然而,正是這個“無用”或“忘掉”的過程,塑造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舉止修養(yǎng),也正是這個“無用”或“忘掉”的過程,才體現(xiàn)出一名教師默默無聞地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神圣性”。
參考文獻:
[1]Burbules N C,Bruce B C.Theo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as Dialogue[M].In Richadson,V.Ed,2001.
(責任編輯:付英華)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ethod in University
SHANG Shuil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modern university teaching has changed from “three centers” to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also follow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olerance consciousness, dialogue consciousness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concept; tolerance consciousness; dialogu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收稿日期]2020-03-09
[基金項目]2019年北京高校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現(xiàn)代高等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與教學方法的變革”(項目編號:GJ20190115)。
[作者簡介]尚水利(1967-),男,河南輝縣人,碩士,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學、行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