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摘要:校本課程是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補充性課程,尤其在寄宿制學校開設,既可以緩解學校管理方面的壓力,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的興趣的提升和個性化發(fā)展起到長足的影響。
關鍵詞:開設;校本課程;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9-0012-01
筆者認為校本課程是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補充性課程,并且要從本學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考慮,以教師為主體開發(fā)的多樣性的、多學科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1.學校特色是校本課程建設的生命力
開設校本課程的目的要明確。首先,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寧夏的一所寄宿制扶貧學校,學校的學生95%以上來自于寧南山區(qū),學校離家遠,學生基本一個學期只能回一次家,因此給學校的安全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其次,學生來自于山區(qū),從小對于新知識的了解和新技術的運用知之甚少,并且學生長期處于封閉式管理,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少了很多,信息來源緊靠每天半小時的新聞聯(lián)播還是欠缺的,尤其筆者所帶的學科是技術學科,要求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前沿科技的認知都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緊靠課堂40分鐘,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的,因此就需要教師能夠開發(fā)且開設生動、有特色的校本課程來解決上述的問題。
2.校本課程是學科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踐間的橋梁
校本課程開設的目標要明確。首先,校本課程針對的學生群體是學有余力,對此課程有興趣、并且充滿好奇心,并且能長期堅持的學生。其次,要以“樂在其中、學在身邊”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教學資源要趣味性強、源于學生生活,并且學生容易接受。
3.校本課程開設的基本策略
3.1?挖掘生活中的熟悉、前沿元素。
教師建設校本課程可以以學生的生活背景為依托,這樣使學生有親近感,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山區(qū)的大部分家庭的家長喜歡刺繡,這一特征,可以在學校開設適合女生的《創(chuàng)意生活秀》;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編程、創(chuàng)意制作很感興趣,筆者嘗試開設了《Arduino創(chuàng)意制作》校本課程。
3.2?整合生活中的實踐元素,開拓學生的發(fā)展空間。
《創(chuàng)意生活秀》校本課程招的學生大部分是女生,首先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從制作簡單的生活用品出發(fā),例如制作鑰匙扣、卡包、集線器、鑰匙套、紙巾包、水杯套等,這些小物件,學生都很喜歡,開始可以給學生圖樣,學生可以根據(jù)圖樣,進行裁剪、縫制;在縫制環(huán)節(jié),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幾種常見的針法,學生在縫制的過程要因地制宜的去選擇能夠體現(xiàn)此作品美感的針法,這一部分就是一個分享的過程,可以談自己的心得體會,針法運用的多了,就能很快的判斷出什么時候運用什么針法。在學生熟悉了簡單作品的制作后,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學科當中運用PS軟件進行圖樣設計的方法介紹給學生,學生以后就可以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了,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想象的物件,先可以用PS設計出圖樣,再運用上述裁剪、縫制的技巧,做出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意作品。一周一節(jié)課,一個學生下來,學生無論是從美感、動手能力,還是創(chuàng)意設計方面都會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3.3?凸顯生活中的科技元素,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Arduino創(chuàng)意制作》校本課程更多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這門課會設計多學科的知識,尤其會涉及到物理、通用技術、信息技術、化學等學科的知識,既需要會編程、又需要了解電子元器件等硬件的連接,這就需要教師設置任務,任務的設置,需要教師能夠洞察源于學生生活的、實用的、與時俱進的科技物件,讓學生帶著任務探究實踐,例如讓學生實現(xiàn)流水燈、避障小車、電子眼停車場、導盲拐杖等,這些作品的實現(xiàn),首先要實現(xiàn)功能,學生就要通過網(wǎng)絡平臺、Arduino學法指導等書籍進行研究,不斷的進行試驗,功能實現(xiàn)后,就是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主體的搭建,搭建好后如何整合主體和功能元件也是學生需要不斷探索的環(huán)節(jié),一個作品完成后,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校本課程的開設的方式
筆者的校本課程開設方式采用STEAM教育理念,學生不在于多,在于精、興趣濃厚,更多的體現(xiàn)團隊合作的意識,在最初筆者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時會剖析每個學生的特點,有的學生擅長動手搭建、有的擅長程序、有點擅長電路連接、有的擅長美工,每個組都是由不同特長的成員組成,在一個任務拋出后,小組成員就會按照自己的特長點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協(xié)調(diào)整合;其次,平時一周一次的活動,課程的主體都是學生,教師只是從中引導,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很多的問題都需要學生共同自學完成,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都會得到長足發(fā)展。
在校本課上,不一定都是文化課學習好的學生,在這里給那些積極主動、充滿熱情的、動手能力強的特長生提供了大放異彩的平臺,同時對教師的專業(yè)和科研研究能力也有了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方躍飛.校本高中《數(shù)學·文化》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2]秦曉華.走進生命 走向生活——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校本課程建設[J].江蘇教育,2017(10).
[3]馮慶. 高中校本課程“3D造型與表達”的實踐與反思[J]. 課程教育研究,2016(28).
[4]廖丹萍.開設校本課程的思考[J].廣西教育,2009(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