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賢貞
【摘要】在整個小學教育階段中,語文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語文這門學科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大大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通過分析當下的教學大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教授學生知識,而是要著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自主閱讀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閱讀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95-01
閱讀是小學語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盡管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也會讓學生閱讀,但是并沒有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閱讀最終流于形式。當前,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以學生為本,增強學生閱讀興趣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關鍵。倘若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那么閱讀效果就會非常差。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掌握每位學生的基礎,并為每位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合適、有趣的閱讀方法能激發(fā)起每位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不再覺得閱讀較為枯燥無味。同時,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思考主人公為什么這樣說,思考每一個段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等。通過思考,學生不再是毫無目標地閱讀,他們能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以《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為例子,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幅秋景圖。然后提問:圖上有些什么呢?你們可以按照從上到下或者從下到上的順序說一說,又可以按照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的順序說一說。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弄懂圖意,教給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并主動思考這是一幅什么季節(jié)的圖畫?你怎么知道的?文章中第2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呢?這些句子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對閱讀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迫切想要從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創(chuàng)新閱讀理念,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隨著學生的閱讀興趣日益增強,教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為什么這樣做呢?究其原因在于只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他們才會去自主閱讀。本文從以下幾點著手,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目的。
首先,閱讀之前,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科學的閱讀目標。在科學閱讀目標的指導下,學生不再是漫無目的地閱讀,而是有重點、有方向的閱讀。
其次,閱讀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閱讀筆記既讓學生將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還便于學生更好的思考。
最后,閱讀完成后,重視閱讀評價。小學生剛開始接觸閱讀,他們會覺得閱讀較為枯燥無味,為此,他們無法投入到閱讀中。甚至有的學生閱讀完都不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閱讀后的檢查就變得尤為重要。通過閱讀檢查,教師能掌握每位學生的閱讀情況。針對自主閱讀做得非常好的學生,教師要表揚他們,并讓其他學生向這部分學生學習。針對自主閱讀做得較差的學生,詢問他們在自主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改變他們對閱讀的看法,慢慢喜歡上閱讀。
三、重視語文閱讀,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要想提高閱讀效率,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篇文本的形式、體裁各不相同,為此,教師應教授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本文著重介紹了以下三種閱讀方法。
第一,精讀法。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低,他們準確、科學地為自己選擇合適的文本。此時,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作用,結合每位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其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通常情況下,精讀法適用于文本的篇幅較短,但是語言精煉優(yōu)美,值得學生去推敲。同時,精讀法便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荷葉圓圓》這篇課文為例子,這是一首散文詩,詩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既描寫了圓圓的荷葉,又描寫了綠綠的荷葉。閱讀這首散文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精讀法,揣摩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對荷葉的喜愛,還要讓學生想象它們分別在荷葉上的情景。
第二,速讀法。這一閱讀法對學生的注意力要求較高,如果學生的注意力較為渙散,那么根本無法完成閱讀。因此,速讀法比較適合于高年級的學生。速讀法的運用,既能節(jié)省下時間,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短時記憶能力。
第三,思維導圖法。所謂思維導圖法是通過某一種邏輯將各種點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形成脈絡,從而實現(xiàn)從點到面的格局。思維導圖法的運用,使得學生更加直觀的掌握整篇文章的脈絡,也能理清文章中人物關系以及事件間的因果關系。
四、豐富閱讀內容,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過分重視學生的成績。為此,平時的閱讀中,教師通常讓學生看一些與考試相關的書籍,因此,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他們不愿意閱讀這些書籍。鑒于此,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趣的課外書籍,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主閱讀欲望。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相結合,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他們學習到書本之外的知識,并積累下優(yōu)美的句子,這為他們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以《風箏》這篇課文為例子,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魯迅運用討論法與點撥法刻畫了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魯迅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野草》散文詩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都廣為流傳。當老師講解完《風箏》這篇課文之后,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影的告別》、《死火》這兩篇文章。通過閱讀這兩篇文章,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本上,并且通過閱讀魯迅的作品,能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
五、總結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學生自身具備了較高的閱讀能力之后,他們能學習好其他學科,這也為他們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應改變教學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閱讀中,自主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志軍.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提高自學能力[J].才智.2017(07).
[2]張敏琴.關于提高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