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摘要:高等教育質量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所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繼而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學生學習成果是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核心內容,高等教育質量也始終是衡量學生學習的最終落腳點。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政府、社會、家長和學生各方日益重視對高校辦學質量的問責。在這種問責背景下,高校不得不通過教育質量評估的方式向政府及社會大眾提交答復。學生學習成果是高等教育質量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學校應對外界問責的重要依據(jù)。
關鍵詞:學生學習成果評估;高等教育;質量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305-02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質量的保障均被各國置于教育改革的首要地位。因此,為謀求高等教育質量的新發(fā)展,不同國家、地區(qū)及相關機構開展著各式各樣的評估活動來監(jiān)控和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在評估演進的歷程中,“學生學習成果評估”因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增值評價、強調教育成效證據(jù)收集、聚焦教育產(chǎn)出等優(yōu)點而被各國所青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探尋學科發(fā)展的新思路,高等院校已經(jīng)打破規(guī)模與數(shù)量擴張的舊有發(fā)展理念,進而轉向探索教育“質量保障”新路徑。
一、學生學習成果的概述
“學習成果”是指以成果為中心來識別、說明和評估學生學習,這一概念最初來源于“成果基礎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和“基于成果的模式”(outcomes-based approaches)概念。全國高等教育合作聯(lián)盟認為學生學習成果是指通過高等教育或者別的一些依靠高等教育機構的力量所獲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專業(yè)課程學習或政策干預給受教育者所塑造的教育優(yōu)勢。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協(xié)會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如下定義:學生在接受過一段時間的高等教育之后,在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所得到的收獲。本文將學生學習成果界定為: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接受某種教育之后,在認知性學習成果與非認知性學習成果等方面所獲得的教育優(yōu)勢。
二、以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為導向的現(xiàn)實訴求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活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既是教育質量體現(xiàn)的載體,又是教育的根本。以往對高等教育的評估大多集中在教學資源(如課程、師資和教學技能等)單一方面的評估,而對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評估卻寥寥可數(shù)。
促進高等教育內部教育質量改進。現(xiàn)階段,大學課程缺乏整體一貫性是當前高等院校普遍面臨的狀況。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很少有能夠反映學生自身實際的內容,也不能準確地對社會潮流的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應,大學課程體系主要是為了滿足學生本人的職業(yè)期待及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回應外部問責。在問責制度的驅動下,高等院校若想獲得政府的績效撥款及公眾的認同感,就不得不對院校自身進行革新來應對政府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問責。高校在評估體系指標的引導下,大多是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向政府、社會等提交問責答復。
為改進高等院校學習環(huán)境提供客觀依據(jù)。高校通過整理和分析其在年度報告里所收集到的院校自身在各個方面的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能夠全面、準確地認識到院校自身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管理,整合各類資源,支持受教育者增加學習性投入,以此幫助院校在改進教學、課程及學校環(huán)境等方面提供客觀依據(jù),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為學生帶來增值效應。
三、將學生學習成果有效運用到高等教育評估中的策略
研究表明,影響大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參與到有效教育活動的程度,學習者本人的有效投入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進步。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要關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學習互動,還要將校內學習生活與校外實踐活動多方位結合起來進行學習,以促進個人的發(fā)展。
(一)多方位收集學生學習成果資料
學生學習成果資料包括學生成長檔案夾、頂點課程等在內的認知性學習成果與非認知性學習成果等資料。在收集學生學習成果資料前要關注到:在直接測量方面,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作品從何處得到,以及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組織和存儲的問題;在間接測量方面,要關注是否需要確定研究負責人,以及是否要對研究進行時空思考等問題,我們要在評估開始之前將之確定,以便評估能夠順利進行。
學生成長檔案夾(Portfolio)。學生成長檔案夾是指將學生有階段性代表意義的作品(如學習心得、小論文或者讀書筆記等)歸檔存放在一起,并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連續(xù)觀察來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以用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
頂點課程。“頂點課程”是一種允許學生通過整合自己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并有效利用這些知識,發(fā)展相關的技能的課程。
(二)多層次使用學生學習成果評估工具,注重價值增值
CAAP、EPP及CLA/CLA+是測評學生學習效果的直接評估工具,間接評估工具主要是問卷調查。其中,大學生學習成果評價CLA/CLA+充分吸取“增值模式”,就是通過學生剛入校和準備離校時的這一區(qū)間時間內的變化和發(fā)展為依據(jù),來判斷院校對學生的影響。
CAAP是由美國教育考試機構ACT推出的直接測量與評價工具,主要著眼于對學生的閱讀、寫論文和數(shù)學的能力、寫作技巧、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評估。EPP是由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針對高等教育所開發(fā)的一種直接測評產(chǎn)品,主要用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數(shù)學能力等方面的測評。
最常用的間接評估工具是學生問卷調查。如全國大學生學習投入調查就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間接評價工具,以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引進并二次開發(fā)的本土化大學生學習狀況NSSE-China調查。
四、結語
美國擁有CLA+、CAAP、EPP、NSSE等豐富的測評工具,為美國高等教育提供具體實用的評價方案,并為其高等教育的質量提供保障。對此,我國高等院校在進行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發(fā)揮教育研究人員的作用,重視理論研究,加快發(fā)展評價理論和技術。需要做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理念,構建動態(tài)評估體系。在對大學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時應當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測評,注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院校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突顯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性。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寫作技能、數(shù)學修養(yǎng)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CAAP、EPP抑或是CLA/CLA+都強調對學生寫作技能等方面的培養(yǎng),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進程中,應培養(yǎng)學習者在心智、體魄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健全均衡的發(fā)展,貫徹“全人”理念。
參考文獻:
[1] Andrich, D. A Framework Relating 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and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J]. Studies in Education Evaluation, 2002,28(1):35-59.
[2]吳智泉.美國高等院校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9.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s cultivated, and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Th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lways the final landing point to measur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higher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society, parents and student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countability of the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context of account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be responsible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Th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hools to take their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