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靈飛
摘? 要:該文從筆者任教臺州廣播電視大學中職學院任教幼師教育的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教育中我們難免看到許多另類的學生,看著他們的問題我們?yōu)檫@樣的花季少年感到嘆息,于是我們臺州廣播電視大學中職學院的老師就嘗試了轉化中職“問題學生”之教育。用心教育的我們談起了中職的“問題學生”,千方百計地學習了“問題學生”的知識,在平時的教育中盡心盡力地轉化問題學生,在初見成效的我們有點愛上轉化“問題學生”的工作了。
關鍵詞:嘗試? 轉化? 問題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1(b)-0115-02
1? 用心教育,討論“問題學生”現狀
早2年筆者因工作的需要,來到臺州廣播電視大學的中職學院任教,由于工作的改變,筆者敏感地捕捉到許多教育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班文靜、美麗的小鳳對鄰班男同學產生了好感,買雪糕總是買2支,有新書主動借給人家,晚上放學還特意與他偶遇一起回寢室。學期結束時,小鳳便興奮地提出“發(fā)展戀愛關系”。于是該上學的時候,他們相約“花前柳下”去了,總是告訴家長“學校要上課”,然后又告訴學?!拔矣悬c不舒服,在家休息”,后來竟然雙雙“失蹤”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中職學生情緒躁動不安,動不動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東西,與同學、朋友爭論起來面紅耳赤,甚至發(fā)生激烈的爭執(zhí)。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職學生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冷淡,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
每年因類似的“故事”造就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因此每年總有一些孩子被學校開除,中職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穩(wěn)定和定型的階段,學校開除學生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將心比心覺得孩子的父母該是多么的傷心與操心。筆者總想著在學生沒被學校開除之前對孩子進行教育,在處罰之前改正孩子的問題行為,該是一件多么功德無量的事情啊!于是我們課題組將“問題學生”做了一系列的分類。
(1)害怕學習,成績不穩(wěn)定。中專學生在中考競爭中失利,學習上的多次失敗使得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遇到比較喜歡的科目或對任課老師有好感,成績會好些;多數科目分數很低??吹匠煽?,在短時間的懊悔后就拋之腦后,相當一部分甚至對分數沒有感覺。
(2)做事缺乏耐心,自信心差。中專學生自信心差,不敢大膽地做事,總認為自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一件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堅持下去,一有困難挫折就灰心喪氣,無法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嚴重的甚至自暴自棄。
(3)以自我為中心,逆反心理較強。由于思考能力不強,無法從全局來看待事情,中專學生的自我意識太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顧及集體利益。在接受老師和家長批評教育過程中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有時會故意和師長對著干。
(4)情緒不穩(wěn)定,自我控制力差。高興時做什么都好,不高興時什么都不想做,哪怕知道應該做的也不做,情緒起伏大,而對自己要求又不高,經常不看場合,不考慮個人形象任意而為,違反校紀班規(guī)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5)心靈空虛,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為缺乏明確具體的奮斗目標,又沒有生活負擔,吃穿不愁,中專學生普遍感覺生活無聊,于是通過上網、抽煙、早戀等方式來消磨時間,填充空虛的心靈,個別的因此而釀成大錯。
2? 千方百計,學習“問題學生”理論
于是我們翻閱資料,上網查找,準備研究和實踐翻轉課堂,國內外關于“問題學生”研究目前還沒成一定的規(guī)模,在主要刊物和英特網上,也沒發(fā)現有專門的研究機構,英國提出在學校品行不端甚至被開除的“問題學生”應該被送到專門的學校進行特殊教育。中國的工讀學校也是專門找這類學生。但進工讀學校的“問題學生”很少,招生多靠托管、強制。鄭州市工讀學校校長夏啟超說,“工讀學校招生難,不是適合到工讀學校就讀的學生少,而是大量應該來的學生沒有來?!?/p>
一些優(yōu)秀教師正在摸索成功經驗。如被稱為“教壇怪杰”的徐向洋,首開中國教育先河,創(chuàng)辦國內第一家以“差生”為教育對象的機構——徐向洋教育訓練工作室,對學生進行封閉的軍事化管理。劉志人,78歲的退休教師,多年來開班授課,專門招收因各種原因輟學的“問題學生”。他招收的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的差生以及打架、逃課的問題學生。劉志人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劉志人招進學生后,先進行一個月的教學試探,試探每個學生的知識量、接受能力,以確定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進度。盡管如此,劉志人的快速教學法自始至終備受爭議,一些教育界人士批評因而不宜推廣。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在孩子已經有了問題之后用的補救措施,對象都是初中和高中生,而高中生居多。我們的課題是針對出現“問題”的苗頭,就把這些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由此可見,我們中職生的這個課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 盡心盡力,實踐“問題學生”轉化
針對中職生的特殊情況的問題學生,我們做了一個《關于中職“問題學生”的轉化研究》的課題,通過對孩子的個案追蹤觀察并記錄,并且進行積極的干預。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建立起多元智能的多樣化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改變以成績高低來評價學生的方式,承認和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注重對學生情商的培育。
(1)承認和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拿一把尺子來量所有的學生。17世紀,萊布尼茨有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庇捎诿總€個體先天素質和后天環(huán)境影響的差異,學生的個性、特長、愛好,也就形成差異。關鍵是如何看待這些差異,不能拿一把尺子來量所有的學生,后進生就是拿一把尺子量出來的,就是在與“優(yōu)等生”的比較中得出來的。中職生就是在小學初中的9年教育中,以成績?yōu)槲ㄒ辉u價標準的過程中,“淘汰”出來的那一批“劣等生”,他們更需要在中職學院中得到認可,得到肯定,建立自信,明白“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的理念。因此,教育就應該與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相適應,使人的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潛能獲得充分挖掘。
(2)從學生個體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不是零件,學校不是機器,教學不是流水線生產,“全面發(fā)展”“面向全體”并不是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成為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標準件”,而是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條件都得到適應自己的特質的發(fā)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懂得了這些道理,就會把學生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才能包容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才能始終微笑地面對每一位學生,才能發(fā)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才能熱情地關心問題學生的成長。惟有如此,在教師的心目中,才不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埋怨,才不會看到的都是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有一位知名教育專家說過:“在下一個路口等孩子?!蹦茉谙乱粋€路口“等”孩子,就遠離了“歧視”,學會了“鼓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善于發(fā)現和培養(yǎng)學生的長處。16學前2班的**瑩同學,上課聊天、擅自換寢室、偷偷玩手機……所有不遵守紀律的事情她都干,就是不好好上課,認真練琴。所有任課老師說到她都搖頭,隨便找她聊幾句都不見效果。可作為班主任的我始終相信自己的學生,始終在靜等著花開。于是我們一次一次的促膝長談,一次一次地陪她練琴,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孩子開竅了,也主動練習了,每逢看到孩子因我們教師的干預而改變的時刻,心中真的有一股強大的自豪感。
(3)重視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情感智商,變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情感智商的要點是認識自己,了解并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了解他人的動機和情緒,具有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16學前的**佳同學,對于學習感覺是一竅不通,理科老師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榆木腦袋”。因此,**佳同學做到理科的題目就煩躁,甚至發(fā)怒。你看,作業(yè)本上那涂得黑不溜秋的,就是她發(fā)泄的杰作;你看,桌子上一道道深深的劃痕,就是她宣泄的結果……看著這些,筆者有點毛骨悚然的感覺。假如這樣的情緒帶到生活中,那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啊!于是,筆者經常找她聊天,有意無意地表揚她的優(yōu)點,如主動幫老師的忙,教室的電腦都是她幫忙開關的,教室經常幫忙整理,等等。經常告訴她每個人擅長的本領都不一樣,要好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畢竟“甘瓜苦蒂,世上物無全美”,人也是一樣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漸漸地,發(fā)現她已相對的平常心來對待自己的理科了,說也奇怪,當她以平常心對待的時候,她的理科成績竟然有些提高了。因此,我們提倡教師讓學生通過自我激發(fā)學習興趣、自我明確學習目標、自我實施學習計劃、自我總結來培養(yǎng),讓他們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
4? 初見成效,發(fā)揚轉化效果
我們把為了對更多的類似問題的“問題學生”進行轉化,把平時的個案觀察記錄記載存檔,并分析相應的對策。上傳到學校的服務器,供同行教師研究學習,還可以給相應的老師使用,起到資源共享的效應。老師們看完紛紛表示:“轉化問題學生確實非常需要,有可能對有些孩子的一生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果能形成一個方法體系就更好了,這個資源共享,我們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學習到更重要的信息,用來解決類似的問題!”我把孩子個案的解決過程告訴了該孩子的家長,“這個真的非常好!”我們班家長掩不住心中的激動,“老師,謝謝你!你解決了我們一直以來最頭痛的問題”。我們把轉化“問題學生”的工作當成了日常工作,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學生的心理越來越健康,態(tài)度越來越積極。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差生心理與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
[2] 李洪元.陸士杰.龔維珍.后進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6-59
[3]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4] 姜淑榮.論兩種教育里的“差生”[J].吉林教育,2014(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