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提出從滲透生活、揭示社會、正視差異三個途徑來推進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生活化,讓政治課堂能夠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教學目標
生活化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來源于生活,又最終落實到生活中。從我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來看,很多政治教師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更多地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忽略了“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這樣做不僅很難激起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對政治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也是一種阻礙。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堅持以人為本,力求多維度切入,學會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進而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深化政治教學改革。
一、 滲透生活,提高學生選擇能力
將生活知識和生活技能滲透到政治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政治知識。例如教學《影響價格的因素》,教師在制定知識和技能目標時,并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識記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含義、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等基本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理解為什么供求關系、商品價值等因素能夠對價格的變動造成影響,并要求學生能夠解釋“情人節(jié)的玫瑰花價格比平時高”“中秋節(jié)前月餅價格比平時高”“同款手機價格比多年前大幅降低”等生活實例中蘊含的價格變動原因,提高學生運用政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中政治的知識主要是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本質的概括和總結,政治課的技能目標主要是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相比于知識目標顯然更側重于能力目標,使學生在政治課堂中不再只是將理論知識死記硬背下來就可以了,而是要學會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當中。這樣的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體會教材知識的本質,提高學生對投資、消費等經濟生活的選擇能力以及對先進文化的認同能力。
二、 揭示社會,豐富學生認知渠道
在設定過程與方式的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實際案例入手,從搜集、總結、分析、處理生活信息中獲取經驗,認識社會生活的本質和內涵。例如在學習《體味文化》時,識記、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內涵是本節(jié)課基本的知識目標。但如何揭示文化的本質,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堅持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體現(xiàn)文化的事或物來證實“文化是什么”,引導學生由表面到內在、由形象到抽象地揭示文化的本質,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最終總結出“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結論。在這個課例中,教師設定的過程與方式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探究文化到底是什么,相比于傳統(tǒng)一味地講解、分析,將理論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目標更側重于學生的主動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思考、搜集、處理生活信息中收獲新的生活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整合,由淺入深地總結出文化的本質。社會生活的答案從來不是絕對的,思想政治課的答案也并不唯一。
三、 正視差異,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已學知識識記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含義。然后要求學生結合“青海玉樹地震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共同抗震救災”“中華民族素來熱情好客、睦鄰友好,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匡衡為讀書鑿壁偷光”“司馬遷受宮刑后仍堅持完成史記”等學生耳熟能詳?shù)纳顚嶋H和歷史故事總結中華民族精神中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基本含義,要求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認識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上,還引導學生結合一些自己熟悉的生活實際和歷史故事來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讓學生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文化精華,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讓政治教學邁上“生活化”的教學之路,是深化政治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統(tǒng)領,更應該貫徹生活化的理念,從傳統(tǒng)以知識為本位向多維度、多層次的方向發(fā)展,努力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推進政治教學生活化,促進政治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袁道剛.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分析[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6):77-78.
[2]鄧伽.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生活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何士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疆伊犁州察布查爾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