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教學堅持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學科之間缺乏有效地聯(lián)系,過分注重情感忽視了綜合教育。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態(tài)度開始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讓課程結構更具綜合性和均衡性。而小學語文課程要想實現(xiàn)綜合性和均衡性的發(fā)展,必須加強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基于此,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學和音樂、美術、科學這三大學科間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探索研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材內(nèi)容,要不斷拓寬語文的學習領域,注重跨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提升學習效率,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題研究,促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學科整合的方法,進而成為課堂的有效實施者。
一、 小學語文跨學科整合的背景分析
新課改明確指出:語文學科要加強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以整合的教學觀念去開展教學。整合不僅是一種新的教學觀念,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模糊了學科的特性,注重各個學科的互滲、互補。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傳統(tǒng)教學過分強調了語文和數(shù)學這兩大基礎學科,完全忽視了繪畫、音樂、自我認知等多元化的智能培養(yǎng),進而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fā)揮。所以,要構建一個開放性的教育系統(tǒng),讓人才在各個領域得以充分的發(fā)揮,而整合作為一個全新的理念,沒有任何的經(jīng)驗可循,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的課題研究應運而生。筆者試圖通過這一研究,將整合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經(jīng)驗,以讓小學生在跨學科語文教學下,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為日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小學語文跨學科整合的探索研究
(一) 小學語文和音樂教學的整合
音樂以聲音抒發(fā)情感,文學以語言刻畫世界。在小學教學中,將音樂融入進去,能夠將優(yōu)美的文字幻化為視覺的想象。視像一旦形成,學生的思維就能被喚醒,并將其轉化為語言印刻在學生的腦海。所以,音樂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能夠打開學生的心扉,促進學生的聯(lián)想,讓學生在意境中體會文章情感更加容易。第一,配樂朗誦,深化文本,例如,在學習《山行》這篇古詩的時候,配上《漁礁問答》,在音符的跳動下,安靜學生們的內(nèi)心,深刻體會夜晚山林的美景,在意境中達到人、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的完美融合。第二,低吟淺唱,達到共鳴,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歌詞,一定要配上合適的音樂才更具韻味,例如《七律·長征》《搖籃曲》等,而且要隨著音樂哼一哼這些歌曲,讓他們在音符的陪伴下感受詩詞的美。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美,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第三,聯(lián)系知識,遷移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白楊》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白楊的出場,筆直、倔強,像極了軍人,教師出示軍人的圖片,此時想起“小白楊”的歌曲,教師在講臺上有板有眼的模仿軍人的動作,不緊不慢、鏗鏘有力,學生們也跟著學了起來,很好地完成了白楊“筆直、倔強”的特征。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篇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這位教師將音樂很好的融合到了語文教學中,簡化了文章的難點,最重要的是這種理解如細雨一樣,慢慢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二) 小學語文和美術教學的整合
語文和美術都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二者在起源和反映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美術作品一樣,文學作品也是通過某種想象來體現(xiàn)文章深刻內(nèi)涵的,只是在表達方式上存有差別。美術創(chuàng)作不僅要描繪事物的可觀形象,還要對事物的神、行等進行具體的描述。無論是在美術作品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人們都會用“詩情畫意”來評價,這表明了文學和美術之間的聯(lián)系。第一,課堂導入,活躍學生思維,在教學《秋天的雨》這節(jié)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幾個不同場景中雨天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哪一副畫面描繪的是秋天雨天的情景,一下子將學生的思維引導了課堂主題上,能將灰色的大地、陰霾的天空、人的心靈完美的凈化,用語言和畫筆的記錄方式將整個課堂氛圍活躍了起來。第二,認知身邊顏色,循序漸進,在課堂導入之后,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將秋天的雨的美景用畫面記錄下來呢?引導學生如何運用顏色來描繪秋天的雨,教師一邊呈現(xiàn)顏色一邊指導學生繪畫,在鮮活的顏色下,一幅秋雨的圖片就展現(xiàn)在了學生們的面前,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理解,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第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慢慢深入,在畫成熟果子的時候,也要描繪果枝的情景,在用不同的顏色去描繪不同的果子,并形成一幅果子成熟待采摘的情景,讓整個畫面得到和諧、完整的統(tǒng)一。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秋雨,還僅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通過和美術教學的結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紛紛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再去描繪事物特征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三) 小學語文和科學教學的整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身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肩負起科技教育的重任,在傳授知識的同事,激發(fā)學生的科技興趣,培養(yǎng)他們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并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第一,深入語言文字,進行科技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科技類的文章,諸如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盧溝橋的獅子》、以生動故事介紹科學知識的記敘文例如《看月食》,這類文章都是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的,以生動的故事來介紹科學知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以上的科學教育都是平鋪直敘的。除了上述類型的文章之外,還有一類文章雖然沒有直接進行科技教育,但是缺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例如《稱象》,這篇文章贊美了少年的聰明,但文章蘊含了浮力的相關知識。所以,小學語文和科學的整合,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教師深度挖掘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機整合。第二,采用討論的方式各抒己見,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報刊等,例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查閱的資料,討論伽利略為什么依然堅持驗證自己的觀點,在大家的交流當中體會伽利略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課文知識,帶領學生到實地進行參觀或者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起來。課堂和課外的有效結合,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訓練了學生觀察、動手等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xiàn)課程整合,教師必須樹立發(fā)展意識,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新課程改革給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綜合性學習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為學科整合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小學語文和音樂、美術、科學三大學科的整合,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還能提升教學效率,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麗嫦.小學語文跨學科整合構建高效的課堂[J].新課程,2012(36).
[2]樊慶榮.小學語文教學“學科整合”的困境及意義分析[J].好家長,2017(59).
作者簡介:
李婭薩,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安龍縣招堤街道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