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慧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錢芳標原名鼎瑞,字寶汾,一字葆馚,號莼漁,別號蘅皋吟客,江南華亭人。他是云間詞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詞集《湘瑟詞》四卷、詞話集《莼漁詞話》以及詞選集《詞堧》?!断嫔~》存詞524首,后經(jīng)整理增加24首,一并收入到《全清詞》和補輯中。錢芳標詞作描寫范圍十分廣泛,大致有閨情、詠物、羈旅、唱和、節(jié)序和田園等六類。其中,唱和之作就有187首,占全部詞作的三分之一。唱和有多種含義,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唱和是指通過詩詞進行互相應酬作答的文學活動。追和屬于唱和的種類之一,通常是對前代文人的詩詞作品以原韻或者原意的方式進行模仿的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文人對于追和詞的創(chuàng)作源起于北宋,到清初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文學活動現(xiàn)象。經(jīng)馮雨婷統(tǒng)計:順康卷及其補編共有1759首唱和模仿唐宋詞的作品,其中,唱和唐五代詞人19家,95首詞作;宋代詞人84家,1620首詞作,另有44首未標明唱和對象的詞作。[1]追和詞的創(chuàng)作可以看作是清代詞人對唐宋詞的接受方式之一。錢芳標的唱和詞作,大多數(shù)是與同時期文人進行唱和時所作。
錢芳標的187首唱和詞中,共有42首是追和唐宋詞人的詞作(以用……韻、和……韻、次……韻等為題),共涉及詞人19家,其中唱和周邦彥的詞最多。學界對錢芳標詞作的研究比較少,多是在研究云間詞派時有所涉及,并且研究內(nèi)容集中在詞作題材和風格上。本文通過對錢芳標追和詞的整理和分析,探討并總結(jié)出其追和詞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云間詞人以陳子龍的《幽蘭草題詞》作為開宗立派的宗旨,奉行“境由情生,辭隨意啟,天機偶發(fā),元音自成”[2]的詞學主張。云間詞人以陳子龍、李雯、宋徵輿等人為主要代表,在詞學觀上深受復古思想的影響,追求詞作含蓄蘊藉的審美特征。云間三子無論是在詞的創(chuàng)作還是詞學觀上都對整個詞派產(chǎn)生重要的指導作用?!队奶m草》《倡合詩余》《支機集》等云間詞選集中的作品就多為小令。小令這種詞的體式符合云間詞人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的要求。早期云間詞派的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明確“小令”在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直到沈億年在《支機集·凡例》中明確提到“專意小令”的詞學觀點。[3]沈億年是蔣平階的學生?!吨C集》中的詞學思想不僅代表蔣氏師徒的詞學觀,同樣也代表了云間詞派在詞調(diào)上的創(chuàng)作傾向。其本質(zhì)上是進一步對《花間》詞統(tǒng)的尊崇和復歸。
錢芳標作為云間詞人,其小令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在其整體詞作數(shù)量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錢芳標在中、長調(diào)上的著墨越來越多,根據(jù)詞作大致創(chuàng)作時間,經(jīng)統(tǒng)計如下圖所示:
數(shù)量年份 小令 中調(diào) 長調(diào)康熙七年之前 84 4 0康熙七年—康熙十一年 4 1 20康熙十二年 17 24 53康熙十三年 50 25 40康熙十四年 33 11 28康熙十五年以后 56 40 58
康熙七年以前,錢芳標的創(chuàng)作遵循著云間詞派的“家法”,小令創(chuàng)作的比重最大??滴跏荒暌院螅?、長調(diào)的創(chuàng)作開始增多并且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錢芳標后期對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的創(chuàng)作沒有明顯的傾向。
錢芳標的追和詞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中后期。58字以上的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在追和詞中有40首,僅《萬里春·和片玉詞》和《贊浦子·用花間韻》是小令。而且,他在詞牌的選擇上沒有重復,追和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詞人詞作。例如,在《蘭陵王·用清真韻》中:
遠江直。無數(shù)秋山蘸碧?;锜熗?、千點亂鴉,接翅歸飛弄寒色。佳人渺南國。愁絕。登臨賦客。清霜館、零杵碎砧,燈火家家動刀尺。
年時履綦跡。向杜曲花裀,燕市歌席。樽前相對忘眠食。嗟好夢云散,倦游帆駛,藍橋何路覓舊驛。任冰泮鴻北。
心惻。歲陰積。忽影送?娟,天慰孤寂。搴簾一笑歡難極。待載酒探桂,并肩吹笛。能禁離袖,霎淚顆,漏共滴。[4]
這首詞中的韻字依次有:“直”“碧”“色”“國”“客 ”“ 尺 ”“ 跡 ”“ 席 ”“ 食 ”“ 驛 ”“ 北 ”“ 惻 ”“ 積 ”“寂”“ 極 ”“ 笛 ”“ 滴 ”。這些完全與周邦彥《蘭陵王》中的韻字相同,并且詞序沒有變化。和韻的情況一般分為三種:依韻、用韻和次韻。這首詞在詞題中用的是“用清真韻”,而實際的情況屬于次韻,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難度更大。相似度情況還存在其它追和詞中。除此之外,錢芳標涉及到的中、長調(diào)詞牌還有《渡江云》《大有》《哨遍》《水龍吟》《賀新涼》《夜半樂》《玉女搖仙佩》《雨鈴霖》等。董俞在《湘瑟詞序》中評價道:“調(diào)非一闋,體有數(shù)端。情文之美,可得而言。”[5]這說明了錢芳標對中、長調(diào)體式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是兼顧的,體現(xiàn)出他在詞創(chuàng)作上有了轉(zhuǎn)變之處,也就是其漸漸形成兼收并蓄的創(chuàng)作觀。
本文對錢芳標42首追和詞追和的詞人詞作進行了統(tǒng)計,一共有19家,并且按照創(chuàng)作數(shù)量的多少進行排列,并標明年代,如下圖所示:
姓名 年代 數(shù)量周邦彥 北宋 7柳永 北宋 4蘇軾 北宋 5蔣捷 南宋 3姜夔 南宋 2李清照 南渡 2吳文英 南宋 2辛棄疾 南宋 2晏幾道 北宋 2史達祖 南宋 2《花間詞》 五代 2張炎 南宋 2晏殊 北宋 1尹鶚 唐 1呂濱老 北宋 1王沂孫 南宋 1趙長卿 北宋 1葉李 南宋 1蒲宗孟 北宋 1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錢芳標追和數(shù)量最多的詞人詞作分別是周邦彥7首、柳永5首和蘇軾3首。他追和的詞人數(shù)量較多,而且分布廣泛,唐、五代、北宋、南宋均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南渡詞人李清照,南北宋詞人各有8家。從數(shù)量上看,錢芳標可謂是取法諸家,兼收并蓄,而且錢芳標對南宋雅詞更為喜好。他追和姜夔作《疏影·落照用姜白石韻》:
歸飛屬玉。帶斷霞幾縷,洲畔尋宿。極望長沙,明滅中流,湘娥儼映斑竹。群峰紫翠交凝處,一半隔、煙江南北。怕畫樓、未放晶簾,賺出影單人獨。
似線天涯趖盡,王孫尚何處,裙草空綠。自古無情,冉冉西馳,不管山丘華屋。寒冰舊路虞淵薄。莫更待、比鄰吹曲。暫挽留、野寺斜紅,勝搨郭熙千幅。[6]
這首詞含蓄蘊藉,借由男女相思之情寫出黍離之悲。詞中借了湘妃斑竹的典故,表達對離人的相思之情,還化用了王維詩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一句。他又借向秀《思舊賦》序:“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中的“寒冰”和“虞淵”,滲透出事物走向衰敗的凄涼之感。錢芳標在詞的結(jié)尾將“野寺斜紅”的景象和北宋郭熙的名畫放在一起比美,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這首詞可以說是追和詞中相對較好的一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南宋醇雅詞風的接受。云間詞派詞人或因與其他詞人群體唱和交往受到影響,取法蘇辛豪放詞風或者南宋格律詞派,例如,董俞后期作不少慷慨的長調(diào)詞作,最有特點的就是《祝英臺近·會稽道中·用辛稼軒韻》以及《思佳客》組詞。從上表中看出,錢芳標對南宋格律詞以及蘇辛風格的詞有所學習,但是其在詞風的偏好上明顯更趨向于清空醇雅。
由此觀之,錢芳標在詞的創(chuàng)作實踐上確實有著明顯改變。從追和詞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他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更多樣化,相比之前更具有包容性。這與云間詞派整體的詞學思想有了不同之處。
在《湘瑟詞》中對唐宋詞的追和體現(xiàn)出錢芳標在其后期創(chuàng)作中有著兼容并蓄的詞學觀。他這樣的改變有著什么具體原因無法細致考證,但可以通過對當時詞壇的發(fā)展以及其生平經(jīng)歷可以得出大致三點原因。
在清初詞壇風氣的轉(zhuǎn)變下,錢芳標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從清順治年間到康熙前期,社會政治狀況逐步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在文化上的統(tǒng)治日益加強。由于“詩莊詞媚”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詩引起的政治影響更為廣泛,所以,文字獄多是由詩引起的。與此同時,由于詞被認為品格不高并且有著含蓄蘊藉的特點,文人在這一時期多用詞來抒發(fā)情感。這是詞在清初發(fā)展繁盛的客觀原因。云間詞派在清初詞壇的發(fā)展上起到了引導風氣的作用,為清詞與明詞立下界碑。時移世易,隨著主導者們相繼凋敝,云間詞派沒有了明顯的領(lǐng)導者。以朱彝尊、李良年、沈皞?cè)盏热藶榇淼恼阄髟~派在詞壇的影響日益深廣。朱彝尊推曹溶為浙西詞人之先時說過:“念倚聲雖小道,當其為之,必崇爾雅,斥淫哇......數(shù)十年來,浙西填詞者,家白石而戶玉田,容大雅,風氣之變,實由先生?!盵7]清空醇雅的詞風逐漸在文人唱和的活動中流傳開來。他在詞壇風氣的轉(zhuǎn)變下即便堅持云間詞派的詞學思想,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也難免受到影響。錢芳標在《容居堂詞題詞》中評價周稚廉:“冰持之詞,艷而不纖,利而不滑,刻入而無雕琢之痕,奇警而無斧鑿之跡,可與仿佛者惟溧陽彭爰琴、武水朱竹垞耳?!盵8]由此可見,錢芳標在評詞標準上同樣受到了醇雅詞風的影響。
除此之外,錢芳標能夠形成兼收并蓄的詞學觀,還因為受到當時詞壇對詞的“正”“變”進行討論的影響,突破了云間詞派視詞為“小道”“詩莊詞媚”的詞學觀點,提高了對詞體的認識,做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寫。追和詞中就已經(jīng)涉及到題壁、題畫、羈旅、閨情等內(nèi)容,反映出不同生活的側(cè)面和對人生的感悟。
上文中提到康熙十二年以后,錢芳標的詞作有了明顯的變化,中、長調(diào)開始增多。這很大程度上與《清平初選后集》的編選有關(guān)?!肚迤匠踹x后集》從康熙八年開始編撰,到康熙十七年全部完成,歷時九年。這是一部云間詞派后期具有代表性的詞選集。雖說張淵懿和田茂遇是主編,但是錢芳標也是參與者之一?!肚迤匠踹x后集》的選詞標準和滲透出來的詞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對編撰者個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蔣氏師徒的《支機集》回歸《花間》詞統(tǒng),在一段時間內(nèi)被廣為接受,但也在詞壇上引起了強烈的爭論。其中,以蔣平階與王士禎的爭論影響較大。這次爭論之后,清初詞壇開始反思綺艷詞風并且對《花間》《草堂》的長期影響進行深入思考。云間詞派在這其中也有了自身的思考和轉(zhuǎn)變。田茂遇在《敘》中就對云間以小令為尊的觀念進行了修正:“我鄉(xiāng)前輩言詞者以花間為宗,幾置長調(diào)不作,戒勿涉草堂以后蹊徑。弱歲側(cè)聞斯論,信疑半之。蓋詞既唐律體之流,則其時代升降、體裁正變,亦猶詩在唐時,武、貞而后,景、干以前,人不一家,家不一轍,安能比而同之,率歸太始耶?”[9]田茂遇對于“幾置長調(diào)不作”的行為進行了警示,避免作詞走向逼仄的道路??梢?,云間詞派發(fā)展到這一時期,其眼界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詞體調(diào)式的長短了。錢芳標在參與編選的過程中能夠與《清平初選后集》產(chǎn)生相互的影響。
除上述兩點之外,唱和等文學交流活動對錢芳標創(chuàng)作實踐及詞學觀能夠產(chǎn)生直接影響。錢芳標作追和詞的具體緣由無法細致考證,但可以從一些追和詞的小序中看出作詞的大致情況。錢芳標《丹鳳吟》:“徐方虎庶常席上,同合肥宗伯、紀檗子、白仲調(diào)、張豫章、家飲光用片玉韻?!薄抖山啤罚骸邦}范武功畫用張叔夏韻?!薄冬嵈昂罚骸皻q暮戲?qū)W放翁。”[10]從上述舉例中,我們能大致判斷錢芳標作追和詞的直接原因多是與友人的游戲、唱和。他在與同代友人應酬作答時往往還同時追和前代唐宋詞人的詞作,或是用前代唐宋詞人的詞韻。前人對追和詞的創(chuàng)作往往持否定傾向,對錢芳標的評價也不列外。《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對錢芳標評價為:“惟喜和宋明詞人及同時友朋之韻,往往湊合韻腳,徒自損其詞境也。”[11]盡管如此,詞序中的這些內(nèi)容從客觀上能反映出錢氏的交友情況。這里的“用......韻”和“戲?qū)W”更是直接地反映他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不是完全無意識的,而是有一定主觀性在其中。錢芳標對醇雅詞風的接受就是相對主動的。吳綺在《湘瑟詞序》中提到:“今葆馚閣映湘真,樓鄰仿佛。彼徒形其倚樹,此益美乎積薪。君將奉敕以填,七寶旋諸上苑;我且選聲而聽,六么付與歌鬟。倘或問陸賈之裝,黃金幾兩;則請誦姜夔所譜,白石一編耳?!盵12]從中可以了解到,錢芳標詞中強調(diào)風騷寄托是對云間詞派詞學思想的繼承,是由于“美乎積薪”。錢芳標在這種繼承中進行了改變,體現(xiàn)在對姜夔、吳文英等人詞風的接受上。蔣景祁在《刻瑤華集述》中評價道:“錢舍人寶汾陳大樽、李舒章諸公之緒,而又較《幽蘭》《湘真》出一頭地,愈出愈新,詞之境界如是”[13]這種“新”來自于其他詞人群體在詞學觀念上的影響。陳維崧與錢芳標交往甚密,互相之間常有唱和。陳維崧詞中的稼軒之風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錢芳標。錢芳標追和蘇、辛二人的詞就有七首,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展現(xiàn)出豪放的一面。浙西詞人對錢芳標的影響更大,所以,錢芳標更多地接受了醇雅詞風的影響。曹溶評高層云《改蟲齋詞》時題詞曰 :“因言《改蟲齋詞》逼似竹垞、寶馚一類,閱之乃凌夢窗、白石,有非竹垞諸公可以盡其長也。”[14]這一評語雖然言過其實,但也能看出曹溶在醇雅詞風上將錢芳標和朱彝尊看作一類。浙西詞風醇雅,對南北宋均有取法。云間詞派的詞學觀點更多是針對明詞弊病而言,追求風騷之旨。這與浙西詞風有著相通之處。錢芳標在唱和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影響,取法更為開闊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錢芳標后期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小令與中、長調(diào)均衡創(chuàng)作的趨向,在追和詞的創(chuàng)作中更傾向于中、長調(diào)。與此同時,他所追和的唐宋詞人基本上屬于名家,并且兼顧了南唐北宋南宋各個時期的詞人,體現(xiàn)出其更為通達的師法趨向。這兩點變化展現(xiàn)出與云間詞派詞學觀念上的不同之處。他對唐宋詞人的追和整體上反映出他兼容并蓄的詞學觀。這與時代變化下詞壇風氣的轉(zhuǎn)變以及其自身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追和詞歷來評價都不高,但是能夠客觀反映出詞人對唐宋詞積極而又主動的接受和學習態(tài)度,為我們了解和把握詞人的詞學觀點和創(chuàng)作實踐提供一個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