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課程勾畫了學校的教育“藍圖”,那么,校本課程則彰顯著本校的教育特色。數學校本課程是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個嶄新陣地,它的形式新穎而又多樣,它的內容源自課本又不拘于課本。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在深挖教材的同時還要革故鼎新,從而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數學教材內容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校本課程;數學教學
一、 開發(fā)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在多元化的數學校本活動中,筆者倡導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指課外的一些實踐活動。比如說:調查實踐活動、數學競賽活動、數學園地活動等等。教師通過組織這些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首先,就活動內容而言,應該組織教師深挖教材,以教材內容、教學進度、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為依據,并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經驗,以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為參照,從而選出一些有趣的、有用的、生動的、富于變化的內容,開展小學數學課外活動。其次,就活動形式而言,組織教師積極地開發(fā)表演、操作、故事、游戲、調查等小學數學課外活動的形式,需要教師采用豐富的手段、多樣的形式。在實施趣味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活動情境。根據教材內容,通過語言、圖片、實物、表演、照片、音樂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使學生以滿腔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得以鍛煉,得以學到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風采。與數學課本上的知識不同,小學數學課外活動的內容往往豐富有趣。它或是課本知識的別樣表現;或是對教材知識的延伸。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外活動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樂起來。
二、 開發(fā)《趣味數學》校本課程
《趣味數學》遵循了“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原則,它將“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融入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中,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好數學、用好數學。根據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數學教材,筆者開發(fā)出生動有趣的數學課程,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為容易地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為了更好地開發(fā)“趣味數學”,首先,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應該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并結合一些生動的故事、一些著名的人物、一些活潑的藝術形象等。其次,教師需要采用獨自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驗探究、調查研究等方法,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縱觀小學生這一群體,筆者發(fā)現,小學生思考問題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偏低。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時運用《趣味數學》這一校本課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開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折紙來理解通分的過程。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折千紙鶴嗎?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折紙游戲。”(課件展示:平均折出幾等份、用直線畫出自己想畫的份數、畫線部分占整張紙片的幾分之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邊折紙,一邊思考,然后進行劃分、涂抹顏色,最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通過有趣的折紙活動,教師引導學生來探索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這樣不僅使有趣的折紙活動代替枯燥乏味的講授,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 巧用數學魔術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游戲,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平移”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變魔術的小游戲來進行教學,上課伊始,教師對學生說:“咱們今天玩?zhèn)€小游戲可以嗎?”學生說:“可以?!苯處熼_始表演魔術。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四處移動長方形,讓孩子們認真觀察。突然,教師用一塊黑色的畫板遮擋住,教師依舊移動長方形,此時,教師對學生說:“你們猜一猜長方形在什么位置?”學生們便轉動腦筋,認真地思考。有的學生說:“那個長方形在黑板的上邊?!庇械膶W生說:“這個長方形在黑板的下面。”大部分學生說:“不知道。”教師抓住學生的疑惑點,巧妙提問:“為什么你們猜不出來呢?”有的學生說:“被畫板遮住了。”教師接著說:“你們說得對,因為畫板遮住了,所以我們就看不到物體平移的方向,另外,也不知道平移的距離?!蓖ㄟ^這樣有趣的小游戲,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明白了平移的兩個關鍵因素。
四、 結語
總之,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趨勢,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在統一的國家課程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持續(xù)開發(fā)校本課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雖然數學校本課程開發(fā)是艱難的,但又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闖過重重陰霾,必將迎來“數學教學”的燦爛陽光。
參考文獻:
[1]市川博.綜合學習地域教材的開發(fā)[J].教職研修,2015(7).
[2]朱碧珍.開發(fā)以西關文化為資源的校本課程初探[J].教育導刊,2014(1).
作者簡介:
陳天翠,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七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