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銘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在不斷探索和反思中積極推進“生活化”思政課堂的構建,搭建生活化實踐教學“新平臺”,構建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實踐“新形態(tài)”,建立多元互動教學思維。通過規(guī)范化課程建設,高效能的多元協同互動,在實踐層面推動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在教學層面推動實踐教學藝術的塑造,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生命得以充分尊重、生命價值得以實現與提升的良好平臺。
關鍵詞:實踐教學;生活;志愿服務;教學思維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教學反思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毙聲r代思政教育面對“95后”、“00后”青年大學生的特殊性,為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順應新時期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培育,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斷加強,教學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但面對新形勢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教師教育理念、教學載體、創(chuàng)新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加強教學反思,以期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以融入志愿服務的載體創(chuàng)新推進教學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討一直是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思政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理論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注重課程實踐性,并不意味著對理論本質屬性的弱化。黑格爾曾以“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來說明哲學理論的復雜與繁瑣,亞里士多德也曾經說過青年節(jié)段并不適合學習深奧的哲理。思政理論課程抽象性,青年人在反思領域缺乏優(yōu)勢,試圖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激發(fā)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就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鮮活的載體來承接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核心價值觀等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章學習時提出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提出“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面對新時代高校人才培育的新期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增強思政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本領意識”的突破點。志愿服務作為有效載體,為理論與生活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避免了實踐教學形式化、娛樂化和短期課堂效應等問題,使理論更加鮮活有力。另外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喜愛也易于接受的活動形式,有覆蓋面廣,經費投入少、較好的實現思政課程“主渠道”和學生日常生活“主陣地”的無縫銜接的天然優(yōu)勢。
(二)以增強教學實效的思維創(chuàng)新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敖虒W是藝術,教學也是科學”的觀念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并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思考。教學的有效性對思政理論課尤為重要。而教學的有效性評估,不單看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更應該以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為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的“安檢站”、要辦好價值認同的“通行證”。社會推崇開放,學校倡導開放,教師思維方式也要走向開放。這在客觀上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在推動教學思維變革時不要被固有的知識、己有的經驗和探究的壓力封閉起來,在積極解構傳統教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同事、教師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意義理解與價值生成的關系。在時代語境下的更新理念,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活動載體、課程考核方式等,夯實實踐教學活動,防止教育活動的形式化、表面化。
(三)以引導價值認同的互動創(chuàng)新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
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讓學生“動”起來,是網絡時代“手機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提升抬頭率,增強教學實效,發(fā)揮育人功能的重要的教學理念。要想真正達成,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點燃參與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的光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并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不同的策略選擇。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消除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抵觸情緒,將正向價值判斷及時傳播給學生,生成教育客體在感性認識階段對特定議題的正向認同。引導學生不被紛繁雜亂的虛假信息所擾。在互動中要發(fā)揮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吸附和引領作用,形成高質量的多元協同互動。加強網絡世界的微互動,有效利用互聯網構建相互通融的思想教育氛圍,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二、構建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策略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贝髮W生在接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后,在認知、情感、思想、態(tài)度和行動等方面往往表現為逐步積累、深化和擴大的過程。這樣的轉變需要邏輯力量和情感力量交集、交融作用才能實現。通過“生活化”的實踐模式構建,將知識體系和生活世界相融通,在加強平臺建設的同時,還需要以尊重學生生命和關注學生生活世界為基點突出“生活化”的實踐轉化機制;注重知識體系的同時,緊緊圍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維度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感性認同和理性認同的生成;通過主客體間的多維互動,以實踐為基底,通過志愿服務這一生活化的載體使教育客體建立感性認知,恪守理性思考,并習得理性能力,最終構筑精神世界。
(一)樹立內容為本,形式豐富的實踐教學理念,提升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
思政理論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支撐,教育教學目標同黨、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是緊密融合,與時代步伐和社會現實問題緊密聯系的,這是思政理論課程應有的目標高度和思想課教師應有的政治站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把握理論系統性、思辨性、哲學性和現實性等特點,明確思政理論課程建設的客觀要求,改變傳統單純的理論學習,延伸理論課堂內容,從滿足大學生對社會發(fā)展、認識自我發(fā)展的要求和教學有效性出發(fā),順應互聯網時代網絡語境,引導學生樹立與新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性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同時避免教學的娛樂化、重形式輕內容的,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在現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考力的發(fā)展,而不是指純粹的知識被動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發(fā)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輸道德規(guī)范;美育是指靈魂與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藝術技巧的灌輸所?!毙聲r代思政教育面對"95后”、"00后”青年大學生的特殊性,為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順應新時期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培育,加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人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創(chuàng)新中領會精神實質,開展多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但面對新形勢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教師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找準著力點,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實效,建立長效機制。
(二)構建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實踐新形態(tài),積極推進核心價值觀生活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比魏我环N價值觀都是“屬人”的,一個人要確立某種價值觀需要生活場域為基礎,因此從本質上看,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世界是精密關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基礎上的,它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世界,是人民對于內在追求和精神理念的生動表達。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對當前時代境遇下的廣大青年賦予了重托和新的要求,推動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有著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指出,實踐是積極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類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導致人內部世界的發(fā)展變化,同時,也能引起外部世界有目的的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實踐教學是在嚴格遵循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的原則下,強化實踐的育人功能,培育青年大學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年的共識價值規(guī)范、人行為準則和生活價值理想的過程,強調理論和實踐的互構過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大眾性具有深刻的內在一致性。但在實踐中提升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將理想信念和價值要素轉化為學生的價值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需要一個有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使其落實到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中,而志愿服務不失為一種有效路徑。通過引領大學生走進城市鄉(xiāng)村,革命老區(qū),融入社會生活場域,運用專業(yè)知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構建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新形態(tài)”。
隨著互聯網技術時代的到來,新時代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的自我意識強烈,但自我教育意識淡薄,心智不成熟,叛逆心理較為普遍。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常表現為淺層認知,對事物背后的發(fā)生緣由、作用機理缺乏深層認知的情況下,受感性情緒束縛對事物進行簡單定性,存在理性缺位的情況。馬克斯·韋伯的社會學體系里提出入類理性的兩個方面,即工具理性行為和價值理性行為。并指出社會行為“僅僅以一種方式或者另一種方式為取向,是極為罕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內涵上強調育人性。在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生活化”課堂的構建中,要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協同整合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不單著力于知識體系和生活世界的融通,更要著力于價值引導,不僅注重思維層面的目的導向,更需關注教育客體的價值理性行為。志愿服務在給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帶來“生氣”的同時,要構建以“教師主導、朋輩互助、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機制。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通過分組合作志愿服務活動,讓青年大學生走進社區(qū)、尋訪鄉(xiāng)村,服務踐行,尋找到志愿精神的理念承載和文化土壤,將志愿服務和調研活動結合起來,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和針對性。同時引導學生站在本專業(yè)的角度反思理論,挖掘專業(yè)領域的德育資源,更全面、真實了解相關理論的發(fā)展背景與歷程。在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文化創(chuàng)建中激發(fā)學生去感知、發(fā)掘和創(chuàng)想。通過志愿服務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融合為志愿服務實現科學可持續(xù)的開展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引,為開辟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之路提供思想依托和理論支持,為青年大學生的個人志愿行動找尋精神支點和思想源泉。
(三)融通理論知識和生活世界,在精透講解基礎上增強實踐教學針對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應然格局中兩項缺一不可的內容。思政理論教學內容需要在實踐中得以有效延伸和驗證。思政理論教學內容需要在實踐中得以有效延伸和驗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這是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針對性的內在要求。構建實踐教學“課程鏈”,融通理論知識和生活世界,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融合,把課堂上的道理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感知相連接,針對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中、社會實踐中、社會熱點問題的困惑,通過課程化的集中講解、分組探究,以逐步達到“解惑釋疑”、“實踐育人”的價值目標。從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看,思政理論課教學上常忽視了對學校所處社區(qū)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參與和對大學生生活社區(qū)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引導。青年學生習,生活和休閑活動等各種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很有可能獲得道德成長因素,這在現代歐洲、美國學校中尤為明顯。讓大學生著眼于校園和所在城市發(fā)展現狀,帶著問題“訪、思、研、行”。通過走人學區(qū)、社區(qū)實地調研第一手材料,提升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度和理解力,將服務他人與教育自我相結合,進行公益服務,在身體力行中內化責任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大學生生活社區(qū)文化建設,拍攝制作以愛國情感、青春夢想、宿舍矛盾、校園文明、優(yōu)良學風等校園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微視頻,進行朋輩教育營造。在實踐中培育志愿精神,引導大學生在親歷服務踐行中,鍛煉腳踏實地的品格,關注國家發(fā)展大勢、讀懂歷史脈絡、看清未來方向,明確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三維引領”作用。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在深刻認識“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背景下新時代的重大歷史使命,使大學生志愿行動走上理性、成熟發(fā)展道路,自覺樹立與時代同向的理想信念。充分發(fā)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將“知識體系”轉變?yōu)椤罢J知體系”,繼而轉變?yōu)椤罢J同體系”。
(四)培育“互動陶養(yǎng)”的教學思維和互動關系,拓展教師工作的意義空間
當代社會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時代,固步自封難以獲得發(fā)展,墨守成規(guī)難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因循守舊難以活躍思維,教師思維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互動陶養(yǎng)”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師基于生活化教學情境與現實生活的相互交往、良性對接與有機融合中實現師師和師生間知識建構、生命尊重、境界提升的一種教學思維,強調互動中的陶冶培養(yǎng)。在未來的“人機共教”的新時代,教師想要不被機器所替代,需要更多的思考教育和教師的本質和特性,增加教育過程的情感性、互動性。教師的工作和機器人相比,往往是非預設、非線性的,面對偶發(fā)事件和活生生的教育個體.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主動編織線上線下的互動“網絡”,從漫灌到滴灌,保持互動主體聯動不缺位、互動內容有穿透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1.把握“互動陶養(yǎng)”互動性、動態(tài)性和生成性的特點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在知識建構、演進邏輯、具體實踐及意義生成等各環(huán)節(jié)呈現為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具有互動性、動態(tài)性和生成性的特點?;犹震B(yǎng)以教師的積極性、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為基本要求,教學目標在課堂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學過程的系統開放和教學過程意義的動態(tài)生成中。教師不僅注重課堂上的互動意識,更強調立足于具體的、真實的、鮮活的教學實踐,通過多元立體,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以真實、全面、深入地建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創(chuàng)設師生、師師、與社會群體的合作營造
教師要樹立新學生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命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成為與學生共同構建問題、分享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合作者、探究者,教師與學生之間將在充滿尊重的、相對開放的、富有生活化的對話與合作中互助陶養(yǎng)。同時要加強教師合作,特別是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的學研合作,構建教師共同體。在實踐教學中團隊合作尤為重要。教師通過主動參與教師共同體組織的教學研討、科研經驗交流和其他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推進自身職業(yè)能力、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通過教師共同體的構建,有效地進行實踐性知識管理,將隱性實踐知識轉變?yōu)榻處煹膶嵺`智慧,推動思想政治教師與理論研究者、社會群體之間搭建交流與實現合作的良好平臺。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教學過程的實施者,而且思政教育實踐理念的踐行者和生活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合作構建者。
3.加強以校園文化、社會實踐、集體教研、網絡微平臺的多元互動
加強以主題實踐為重點校園空間互動、以暑期調研為抓手的社會空間協同互動和以微信、微博、班級群為平臺的網絡新媒體互動,建立高效能的多元協同互動。互動中我們發(fā)現,不單學生有困惑,教師在教書育人中也會有困惑,而且兩者相互影響。因此還要加強教師間的互動非常有必要。以教研室實踐教學集體備課為重點,通過“強組織、突重點、共分享”,以常態(tài)化的集體教研互動活動,推進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青年教師的實踐指導力。堅持“教學尋問題、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課堂”的思路,加強教學科研的互動探討,加強與各部門的協同互動,使得效應得到最大發(fā)揮。推進師生良性互動是多元互動的關鍵點和落腳點。教師對學生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的不同表現能夠進行細心觀察、耐心對待和真心反思,尊重個體差異性,準確捕捉、巧妙點撥,積極回應學生的不同想法,對課程資源進行梳理、提煉,使思政理論實踐課程真正成為踐行生活化教學理念的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五)強化實踐課程情與義、情與理的交融,加強實踐教學的藝術塑造
教學藝術塑造是促進思想政治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思想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追求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對真實具體而又復雜多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情境準確判斷與有效把握,對個性化的教學藝術與教學技能的完善融合.對獨特人格魅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全景展示與有力彰顯。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力培育與生成是主動的、理智的、自覺的。在教學中部分老師存在“讀講稿”和“念PPT"的現象,語氣語調平鋪直敘,在實踐指導中也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有效教育引導。從思政課程的育人性出發(fā),需要思政教師對學生更多的關愛和引導,在教學實踐等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充沛的教學熱情、有效的話語轉換,在科學、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上對教學進行精心雕琢,不斷錘煉富有想象、創(chuàng)意、內涵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堂,將“抽象的原理”變?yōu)椤吧鷦拥牡览怼?,將“他人的事”變?yōu)椤白约旱氖隆?。思政教師教學藝術的塑造過程也是促進思想政治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力不斷培育與生成的過程。
1.情景式的教學組織
科學、嚴謹、完美地課堂教學組織是指思想政治教師把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健全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等教育教學因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過程。這點在實踐教學上尤為重要。思想政治教師通過合理組織教學程序、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適時調控課堂教學節(jié)奏、有效維持學習熱情,不斷增強對思想政治教學過程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調節(jié),進而不斷提升教學組織的內涵性和規(guī)范性。
2.時代化的教學語言
教學話語要接“地氣”,注重生動性,體現時代性。面對信息時代,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推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進行空間拓展。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新技術新手段的同時,不斷錘煉課堂教學語言,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用“大眾話語”、“時代話語”和“生活話語”開展實踐教育教學活動。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抑揚頓挫、緩急有度、高低適宜,要網上教學互動時可適度恰當的使用“網絡語言”,積極塑造符合新時代的語言風格。
3.靈活多樣的教學考核
教學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立足課程的實踐性和過程性講究靈活多樣。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年級的青年大學生,鼓勵采用階段性考核和多樣的考核相融合的方式。比如中文專業(yè)學生可以通過詩詞創(chuàng)作、串講公益故事的方式進行考核,藝術類學生可以通過文藝作品方式進行考核,也鼓勵學生跨專業(yè)組建團隊.以實踐平臺延伸公益創(chuàng)業(yè).以競賽的方式轉化實踐成果,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獲得感。
另外,在實踐教學課程導人上要有針對性,具有內涵性與藝術性的課堂導人,是思想政治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力的重要表現,教學結尾講究內涵、富有邏輯、引入深思。結尾方式也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生活化”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要在學習生活中展開,在學校教育階段的生活中展開,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開。通過教師的梳理,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和價值判斷進行多維度的深入感知,探尋生活的方向和道路,逐步將規(guī)范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人格理想、價值追求和內心信念,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創(chuàng)造生活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項久雨,潘一坡,走向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動世界的生成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17,(9):3-7.
[4]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5號.
[5]祝青山.承繼與超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照觀[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1,24(1):41-45.
[6]王磊,李波.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策略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0):103-106.
[7]方旭光.認同的價值和價值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8]吳瓊,趙慧敏.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32-33.
[9]姜蕊.論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問題[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6(3):40-42.
[10]小威廉·多爾,唐娜·杜伊特,張光陸,復雜性思維:存在于關系之中[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5):3-12,75.
[11]曹洪軍.在科研改進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5):114-119.
[12]張國富,孫金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