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因為獨特的區(qū)域特點、自然氣候、民族風情等形成了自身所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是整個少數民族經過長期的積累、演變進而沉淀下來的特殊文化載體,在整個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fā)展,則是眾多研究者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所以,本文以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在城市劇院中的傳播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更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藝術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城市劇院;傳播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具有的特點
(一)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中國少數民族的舞蹈豐富多彩,例如朝鮮人民的長鼓舞、內蒙古人民的安代、傣族人民所表演的孔雀舞、壯族人民所表演的扁擔舞等,有十多種;具有地方性少數民族演唱的藝術表現,例如青海人民的“花兒”、維吾爾民族的“木海的花兒”等;少數民族的戲曲藝術同樣具有很多種,例如白劇、壯劇以及漫漢劇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族美術精品,例如白族人民的碑刻、苗族人民的蠟染以及土家族人民的印花等。
(二)“原生態(tài)”在少數民族文化中的體現
在少數民族藝術表現當中,不管是音樂藝術,還是美術、舞蹈,又或者是飲食文化等,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下進而產生的一種對生活最為真實的表現,這種特殊的表現卻并不僅僅只是在特定的經濟發(fā)展當中不斷積累而來的生產、生活所構建出的具體的文化精神所在,也是通過一種能夠真正融入傳統文化進而進行表現的,這也是不同的民族在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之后進而演變出來的一種特殊性的、具有精神特點的重要產物,是一種特殊的具有生命性與原生性的特別性的表現形態(tài)。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都能夠與漢族文化相融合。許多的民族歷史當中都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字表現形式,并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典籍。例如,蒙古族當中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以及藏族當中的《格薩爾》被稱之為我國少數民族當中的三大“英雄史詩”。
(三)少數民族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地域性特點
在中國,不管是什么樣的地方,都有少數民族聚居。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等,使得不同的少數民族都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點,進而也使得不同的環(huán)境特點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一些民族文化特點。在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當中,有的是體現沙漠文化特征的,有的是體現隔壁文化特征的,有的是表現草原文化特征的,同時還有的是表現漁獵文化特征的等。這些別具一格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獨具媒體的文化條件,促進他們能夠形成自身所獨有的一種文化體系。例如蒙古族居民,主要是游牧在草原當中的一種以游牧為生的民族,也正是因為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進而產生了蒙古族獨具魅力的游牧文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以及不同的區(qū)域特點,使少數民族文化具有相應的特點與獨特性。
二、國家大劇院的基本概括
(一)國家大劇院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情況
對于中國的國家大劇院而言,所在地是在首都北京,具體是位于人民大會堂的西半部分,在2007年的時候修建完成,總占地面積為11.89萬平方米。這一工程建設是面向21世紀修建的最為宏大的,而且最具典型特征以及標志性的重要建筑,是有效地對首都北京所具有的功能進行完善,對其文化藝術事業(yè)進行提升、滿足不同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證。
(二)國家大劇院室內的整體布局
在國家大劇院的室內空間布局當中,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劇場,中間的是歌劇院,最東側的則是音樂廳,西部的是戲劇場,南門的西側則是小劇場等等,四個劇場在整個空間當中表現的是一種完全獨立存在的,但是又可以通過空中的走廊相互貫穿起來。在歌劇院當中,主要是上演一些歌劇以及舞劇等大型的文藝演出。在國家大劇院當中的音樂廳則主要是在歌劇院的東部分,以演出大型的交響樂或者是民族樂為主;戲劇場則主要是進行警句、話劇以及民族歌舞所用,是整個國家大劇院當中最具民族化的一個重要劇場,能夠充分營造出一種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分為。獨特的伸出式臺唇設計與中國傳統戲劇表演相吻合。小劇場則主要是位于國家大劇院南門的西側,一共可容納550位,在這當中可以提供室內音樂表演、小型的獨奏或者是獨唱、小劇場話劇等表演。
三、國家大劇院發(fā)展的主要宗旨
(一)使之成為對藝術教育進行普及的重要引導者
對于中國大劇院而言,主要是面向大眾的一種具有開放性特點的文化傳播載體,是一種能夠肩負著和承載著眾多文化內容、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對中國大劇院的構建當中,應當不斷朝向一種多元化的理念進行發(fā)展,并且通過各不相同的一種方式進行表現,例如舉辦大型的講座等,促使藝術教育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引導全國人民提升文化綜合素質。
(二)營造一處融合中外文化的綜合性交流大平臺
在國家大劇院當中,針對藝術進行交流是否活躍或者是平凡,能夠體現這個大劇院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然而,較強的生命活力是一個大劇院是否能夠在整個世界當中占穩(wěn)腳跟的重要保證,所以,對于國家大劇院的未來發(fā)展來說,要不斷地引入不同的文化交流,進而將各國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積聚于此,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將“引進來”與“走出去”進行有效結合。除此之外,還能夠為這些優(yōu)秀的劇目提供良好的舞臺,進而向外界進行展示。
(三)努力成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重要發(fā)源地
國家大劇院需要進一步轉變傳統的發(fā)展思路,要以公益性作為其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以市場經濟為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指向標,不斷增強其內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整個產業(yè)的輻射能力,努力成為整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地。通過開展和發(fā)展多種方式,進而對本區(qū)域當中的文化產業(yè)予以拓展,形成以大劇院為品牌核心,進而輻射眾多相關的企業(yè),引導文化產品后期的發(fā)展方向,增強對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保障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后期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四、以劇院為傳播媒介的重要發(fā)展宗旨
(一)根植于人民之中,面向人民大眾
大劇院作為一個融合制作、演出和公益性與一身的重要載體,主要是面向大眾進而展現出一種開放性的文化場所,大劇院將堅持以為最廣大人民服務作為最重要的宗旨以及表現主體,以注重對民族精神、民族素質進行提升為根本,進而創(chuàng)建出的一種具有多樣化的藝術教育新途徑。
(二)“藝術性”的發(fā)展宗旨
這一藝術性的發(fā)展宗旨,則主要要求大劇院應當不斷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努力對現實生活當中的精神文化寓意體現,進而促進國際文化后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展現出人類所具有的文化藝術魅力,進而實現具有多元化的、融合性的、繁榮共存的一種表現特征。
(三)“國際性”的發(fā)展宗旨
首先,“引進來”,對于一種具有開放性質的大劇院來說,能否真正打開大門,將外界知名的藝術表演團隊以及藝術文化精神融入進來,是其是否能夠更進一步凸顯其后期發(fā)展“國際化”的重要保證,也是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走出去”,借助自身作為一種特殊的舞臺展示場所,能夠通過這樣一種開放型,將自身推向世界,并且不斷以“藝術改變生活”作為自身核心發(fā)展的重要理念,進而充當藝術教育普及的重要指引者,促使整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獲得更有效地發(fā)展和推進。
參考文獻:
[1]李虹,劉志軍.傳播心理學視野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傳者與受者關系新思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5).
[2]徐虹.劇院應如何引領演出市場[J]. 藝海,2011(05).
[3]高尚學.藝術傳播與藝術的產業(yè)化發(fā)展關系研究——以廣西民歌藝術的產業(yè)化發(fā)展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11(2).
[4]馬萱,韓學周.普及音樂、舞蹈和戲劇——論國家大劇院發(fā)揮公共藝術教育職能[J].音樂創(chuàng)作,2009(3).
[5]馮光鈺.傳播學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周正軍.民族音樂的傳播與教育[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8(2).
[7]呂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的少數民族藝術[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8]高璐.音樂傳播媒介與原生態(tài)文化保護[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
作者簡介:王雨竹(1993-),女,遼寧省昌圖縣,延邊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