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嬪嬪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興起于20世紀末心理學新思潮,主張心理學研究的側重點應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沙盤游戲主要是來訪者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玩具,然后在盛有細沙的特制箱子里進行自我表現(xiàn),是目前學校心理咨詢應用比較廣泛的方法。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根據(jù)殘疾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解讀沙盤游戲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沙盤;殘疾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國家對殘疾人教育事業(yè)越發(fā)的重視。十九大之后,各省紛紛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殘疾人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促進殘疾人就業(yè)的一種重要的途徑,有待繼續(xù)發(fā)展。相關文獻表明,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提高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成為了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思潮,認為心理學應該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沙盤游戲是目前國內外影響廣泛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技術,經過大量實踐證明,對治療心理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用沙盤游戲的手段將積極心理學的觀念引入到對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是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探索。
一、高職院校殘疾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殘疾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由于自身身體存在缺陷的原因,殘疾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如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敵對、偏執(zhí)等。[1]殘疾大學生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嚴峻,由于家庭背景以及個人成長經歷等因素,致使部分殘疾學生沒有辦法適應獨立的大學生活,來到學校后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無法正視現(xiàn)實,自卑心理嚴重、焦慮、抑郁、不懂感恩等。[2]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殘疾大學生在學校之中的各方面學習與正常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及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末,與傳統(tǒng)的心理學關注人的消極心理不同,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人類的積極品質,認為心理學的任務是挖掘我們人性當中的閃光點。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是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從心理健康角度出發(fā),積極心理學提倡的是對健康群體的研究,而不是從心理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改善和治療,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廣大心理健康群體如何才能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促進個人人格的完善與成長。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各種優(yōu)勢心理資源,當我們身處各種不良情景中時,如果我們能夠調動自身的各種優(yōu)秀心理品質,那么我們就能找到更好的措施與應對方式,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輔導與治療,注重將焦點集中在人類所有的積極方面,注重激發(fā)個人的內在潛能,注重用欣賞和贊美的目光發(fā)掘每個人的積極品質,提升幸福感,尋找到生命賦予每個人的意義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對個體經驗的探究,加入更多關于幸福、希望、樂觀等人類積極心理品質的教學元素,探索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與管理、以自助自省為主的自我服務的心理教育模式。
目前,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思潮,逐漸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對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和應對上,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會產生不同的應對方式,比如,擁有樂觀品質和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悲傷事件和重大壓力面前會采用更合理、更恰當、更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在高自尊和希望水平更高的學生眼中,任何困境與磨難都只是一種特殊的挑戰(zhàn),他們可以調動自身的各種優(yōu)勢,不斷地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調整,運用各種方式來脫離困境,與此同時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同時,擁有良好情緒的學生會對自我有著更客觀的評價,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會使用合適的方式發(fā)泄情緒。[3]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解決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將焦點集中在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上,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為學生釋放情緒、緩解壓力提供平臺,通過自身的力量實現(xiàn)“自愈”。
三、沙盤游戲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
沙盤游戲又稱為箱庭療法,是根據(jù)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礎。是指來訪者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在沙架上自由選擇沙具并把他們擺在沙箱中實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心理療法。沙盤游戲反映著來訪者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通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對話,產生自我自愈的過程,對來訪者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沙盤游戲作為一種獨立的治療體系,目前在國內外心理治療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觀點引入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不論是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講授還是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都是靠有聲語言和文字作為傳輸媒介,并沒有過多地探索到學生們的無意識領域。據(jù)有關研究提出,沙盤游戲更能夠模擬人際之間的互動,與傳統(tǒng)的團體心理輔導相比,在團體沙盤游戲中,團體成員根據(jù)自己內心深處的無意識,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場景與意象,從而完成與自我的對話,這樣可以有效繞開咨詢中的阻抗心理。[4]對于一些有言語障礙的大學生,沙盤游戲無疑為咨詢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為形象的對話方式,咨詢師即使不會手語也可以通過學生所展現(xiàn)出的場景來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在沙盤之中,每一個場景的完成都隱藏著個體對自我過去經歷、當下的體驗和對未來的期待,學生通過玩具的擺放與相應場景的創(chuàng)設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沙盤游戲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治療,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而是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與自我的整合。這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其實是相同的,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特征之一就是能接受自己和現(xiàn)實,但由于殘疾大學生自身的身體原因,往往覺得自己是脆弱不堪的、落于人后的、膽小懦弱的、痛苦迷茫的。這些對自我的不良認知以及壓抑的欲望會造成殘疾大學生的心理沖突,將自己的意識與無意識割裂開來,從而致使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沙盤游戲是實現(xiàn)意識和潛意識對接的橋梁和途徑。通過沙盤游戲玩具模型的象征性意義所呈現(xiàn)的正是無意識的內容。比如,一名殘疾大學生在沙盤之中擺放了一名長發(fā)飄飄的身材苗條的女孩模型,并與老師分享說希望自己未來的女朋友會是這樣的女孩子。通過沙盤游戲,他逐漸意識到擺出這樣的模型,所呈現(xiàn)出如此的意向其實正是自己潛意識之中對自己身體殘缺、行動不便、不配擁有愛情和美好異性青睞的表達。當我們每個人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各自的局限與弱點,允許自己存在脆弱、存在不足、不夠聰明等,明白這些缺點是我們生命之中的常態(tài),承認自己的不足是真實的、客觀的存在,最關鍵的是與自己達成和解,這樣才可以使自己的意識與無意識達到和諧一致,從而讓自己的內外統(tǒng)一。在殘疾大學生呈現(xiàn)沙盤的過程之中,每一次的沙圖都會不一樣,會根據(jù)自己探索到的潛意識,逐步將自己人格的不同方面體現(xiàn)出來。人本身就有很強的自主性和自愈力,在自性原型的作用下,這些不同的人格層面會逐漸趨于整合的方向。正如訪談中學生談到的,“接受了許多發(fā)生過的事實”“對自己的了解一步步加深,逐漸找回了自己”。[5]
作為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員,我們要充分意識到每名學生都有著各自的優(yōu)秀心理品質,通過沙盤游戲的方式,我們可以利用學生主動的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發(fā)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促進學生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曉麗,李新征,王壯生,等.殘疾大學生163名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5):608-609.
[2]辛憲軍.大學資助視域下困難學生的發(fā)展路徑探索———以肢體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發(fā)展為例[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10(24):155-156.
[3]張東良.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7,1(37):155-156.
[4]吳荔荔,劉濤生.沙盤游戲的實證研究及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2016,24(4):624-626.
[5]張大儉.沙盤游戲及其在大學生心理治療和教育中的應用[J].保定學院學報,2017,3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