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輝美
摘 要: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而教師是這一偉大事業(yè)的主導力量。教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自己,進而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教師到底該拿什么來吸引學生?這些都是廣大教師應該理性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吸引;美德;尊重;肯定
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仿佛有魔力般吸引學生,而有的老師雖然也愛崗敬業(yè),但學生卻對她敬而遠之。從我的學生生涯和執(zhí)教生涯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只有那些具有親和力的老師,學生才會從心底里接受她及她執(zhí)教的學科進而把她當作朋友。我讀書時的一位語文老師,我覺得她是最優(yōu)秀的,因為她是一個在我的精神處于饑餓狀態(tài)時能給我適當“食物”的老師,因為我喜歡她,也就喜歡她教的語文科,所以我的語文成績一直是最棒的。直至今天,我依然當她是我最愿親近的朋友。
怎樣才能使自己吸引學生呢?據(jù)我的觀察和體會,凡是有吸引力的老師,她們都有容納、肯定、重視學生的美德。
一、容納學生
容納是人際交往的必要素。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完全被老師接受,能夠輕松地與老師相處。所以,老師若能令學生感到輕松自在,學生是極愿意接親近她的。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固然要高,但不能吹毛求疵,不能要求學生完全符合自己的標準。如果老師能接受任何個性的學生,那她往往具有帶動學生向上的最大力量。一個原本脾氣暴躁、調皮頑劣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友好和善,問他原因,他說:“我的班主任從不呵斥我,總是鼓勵我,相信我,我不好意思辜負她?!毙睦韺W家也說過,要想改變一個壞脾氣的人,除了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沒有更好的辦法。
很多老師缺乏容納意識,她往往能影響本質好的學生,卻對調皮的學生束手無策。這是因為缺乏容納意識的老師從心底里不能接受調皮的學生,行動上往往缺乏愛心和理智,這怎么能給學生帶來好的影響力呢?
假如是因為老師的緣故讓學生對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學生會隨著自信心、自尊心的低落疏遠乃至討厭老師,也就更談不上好好學習了。
二、肯定學生
人的第二渴望是得到肯定。老師容納學生的缺點,像朋友一樣接受他們,這做法很好,但未免消極。積極的做法是找出學生的長處,使學生充滿信心和快樂。
一位父親帶著自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轉學到劉老師班。那個學生已經被嚴重灌輸了“你是個差生”的觀念。剛開始,無論劉老師怎么詢問、啟發(fā)他,他都不理會。劉老師便細心留意這個學生的長處。他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喜歡做手工。于是劉老師親自和他做些小制作。如,利用飲料瓶做花籃,用易拉罐做機器人等。劉老師還不斷鼓勵他:“孩子,你是我認識的學生中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也許你會成為一個發(fā)明家?!睆拇耍蠹野l(fā)現(xiàn)這個學生逐漸開朗起來,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和同學們友好相處。有一次,他竟然在回家后返回學校關好別的值日生忘記關的窗戶。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想讓老師高興。”
作為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夸贊他,這樣,學生自信心加強,積極發(fā)揚長處,無形中改掉一些壞習慣。每個學生都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優(yōu)點,為什么我們不去盡力挖掘呢?
三、重視學生
每個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重視,而后進生更需要老師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重視那些成績好的、乖巧的學生,對于后進生我們往往是輕視的。輕視的結果是使學生自暴自棄從而令老師更加束手無策。
新學期我的班上轉來一個特別的學生。說他特別,是因為他曾是一個有殘疾的棄嬰,后被一個老爺爺收養(yǎng),而老人家無力照管,這個孩子各種壞毛病都有。他頑劣得讓兩屆一年級老師無奈的勸退他。這次他已經是第三次上一年級了。我接納了這個孩子。我每天來到班上,第一個就是和他打招呼,詢問他是否吃了早餐,檢查他是否完成了作業(yè)。如果他餓著,我給他買來早餐,如果他沒作業(yè)本,我送給他。天冷了,我把兒子的衣服送給他穿。漸漸的,孩子感受到我對他的關心、慢慢的,他開始朝好的方面發(fā)展。到后來,所有的老師都驚詫于他的巨變,都說他變了一個人,成了一個有上進心的好孩子。我想,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當初沒有厭棄他,在生活中又處處關注他,他在我的重視下,他不好意思不改變吧。
學生和老師朝夕相處,最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學生喜歡老師,自然能接受老師的教育,反之,學生討厭老師,則對老師持排斥態(tài)度,又怎能接受老師的教育呢?如果每位老師能做到容納、肯定、重視學生,一定能夠吸引學生,一定能夠讓學生親近我們、喜歡我們,從而接受我們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朱瑞英.淺談如何集中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J].學周刊,2013(35).
[2]崔琦.如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
[3]吳鵬,范晶,劉華山.道德情緒對網(wǎng)絡助人行為的影響: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報,2017(12).
[4]王亞婷,王詠.明知故犯?故意不道德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心理過程[J].心理科學,2018(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