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摘 要: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獲取知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但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的英語教學一直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把英語當成簡單的語言知識來講授。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提問的時效性,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其在英語課堂提問中放飛激情。
關(guān)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學方法的一門藝術(shù),同時也是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提問只是簡單而乏味的提問,成了枯燥的“師問生答”、“一問一答”的“催眠曲”。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提問藝術(shù),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他們學好英語。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難易適度,合乎邏輯
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問題過易激發(fā)不起學生興趣;但問題如果過難,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答不了,也調(diào)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符合邏輯性,要按照教材的內(nèi)容層層設問,問題之間須構(gòu)成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層層推進,步步為營。例如,我在教學英語PEP教材第四冊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 A部分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Its warm .
T: Im wearing a shirt . What are you wearing?
S: Im wearing …
2.T: Do you know how many seasons in a year?
S: Four .
T: What season is it now?
S: Its spring .
T: What do you like to wear in spring?
S: I like to wear …
二、提問要面向全班,注意層次
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以利于全方位提高教學效略。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注重學生年齡特征。 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相應層次的學生作答,這樣就會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yǎng),滿足自己的需要。下面是某某學校的兩個英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不同教學片段:
片段一 :
T甲: Nacy, Look at this, whats this?
Nacy: Its an apple.
T甲: Do you like it?
Nacy:Yes, I like it very much.
T甲: Why do you like it?
Nacy: Er…er…
(此時Nacy答不上來了,教師又“啟發(fā)”地問:)
T甲: How do you think?
Nacy: M…M…
T甲: Sit down! Let me tell you.
片段二:
T乙:Suppose you are very hot and thirsty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I want to eat some ice-cream .(一般學生)
T乙:Do you like to eat ice-cream?
S:Yes,I do .(后進生)
T乙:In what season do people usually eat ice-cream?
S:Its summer .(尖子生)
從以上兩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T甲在“提問”時的一些弊病,他違背了課改“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該教師先以點名的形式,這是比較普遍方式,但不能把所有的提問只針對Nacy一個人,這不僅使得該學生不知所措,對英語產(chǎn)生了壓力和緊張,而且,還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存在。而T乙的提問則更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對尖子生合理“提高”;對一般學生逐步“升級”;對后進生適當“降低”。
三、提問要選擇時機,具時效性
首先,課堂提問應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的心理狀態(tài)來加以把握。課堂提問的良機主要表現(xiàn)在:當學生思維困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當學生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當學生心情振奮躍躍欲試時……
其次,要在教學進程中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一般是:當講到知識的重點處時;當講到知識的難點處時;當講到知識的關(guān)鍵處時;當講到知識的疑點處時;當講到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處時……如我在教學英語
PEP教材第三冊Unit4 Do you like pears?B部分時,為引出句型:Can I have a peach , please? 我選擇了一個合適的詢問時機。在上這堂課時,出示水果實物進行教學,讓學生問老師(給學生水果籃):“Do you like pears?”老師做動作,手指水果籃中的桃子并說:“No ,I dont .Can I have a peach please?”這時候的詢問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他們自然而然能接著說: “Ok ,here you are.”
四、提問中體現(xiàn)激勵性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當學生尤其是差生答對問題受到表揚時,他會激動不已,整堂課都會昂著頭,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老師,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對待學生;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來時,教師要耐心地鋪路搭橋,盡可能引導學生找出答案,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學生答對時,教師要多用“Youre best!Youre very clever!”等激勵語適時表揚。
總之,提問屬于藝術(shù)的范疇,提問藝術(shù)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啟發(fā)全體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科學地、藝術(shù)地對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