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梅
[摘要]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幼兒的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包括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等多個方面。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把握好這一時期幼兒社會領域的教育,將對幼兒的終生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從“社會教育內容系統(tǒng)化”“各領域、各教學相互滲透”“一日生活隨機教育”“家園合作”四個方面進行探索,總結出適宜、有效的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經驗。
[關鍵詞]幼兒園;社會領域;社會教育;滲透
社會領域是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良好的社會性發(fā)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幼兒園開展社會領域教學活動存在著一些問題并受到一定的局限,如社會性內容定性廣泛,不利于對幼兒進行系統(tǒng)教育;一些教育內容與活動設計不能生動、直觀地融合,活動形式枯燥無味、教師的組織形式單一等,直接影響幼兒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效果。對此,需要幼兒教育工作者對社會領域教學活動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一、分類細化內容,分階段開展社會教育
我園各年齡段的社會領域教育內容,主要以我省的《幼兒園領域活動指導》為參考。但是,在實際操作使用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內容定性寬泛,如中班“我愿意分享”的內容,幼兒不可能通過一節(jié)課就形成“愿意分享”的意識,那么,該如何取舍“分享”的內容才能讓幼兒建立分享的意識呢?分享包括物質分享和情感的分享,對此,我把內容細化分類,將“我愿意分享”作為一個社會性教學的主題,進行玩具輪流玩、分享食物、快樂和不快樂、我們一家親等系列活動,分階段分課時系統(tǒng)地開展教育活動,讓幼兒從物質分享感受開始,體驗分享的樂趣,建立分享的意識,從而達到開展此項教育活動的大目標。
當然,類似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如大班活動“我會分辨對與錯”,小班活動“我真能干”等,教師只要認真研究教材,分類細化內容,用心設計教案,分階段開展活動,就能收到預定的效果。
二、各領域相互聯(lián)系,全方位滲透社會教育
現代兒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是一個與周圍生活環(huán)境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整體協(xié)同發(fā)展的過程?!吨改稀窂娬{: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幼兒社會性教育不能只限于社會領域,而應在多個領域和課程之間互相滲透和整合。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模式之一,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既能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經驗,又注重事物的橫向聯(lián)系。我們以主題活動為主線,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社會性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把一個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互為依托的主題活動融合在社會教育活動中。如在小班開展“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通過“認識我的家”“親親一家人”“我的成長”等系列活動,幫助幼兒通過認識自己的家來感受家庭的溫暖,幫助家人做家務,學習尊重他人的勞動、學習與人交往的技能等,給幼兒生動地上了“愛的教育”一課,激發(fā)了他們愛的情感。又如在大班開展“這是我的事”主題活動,通過“緊急任務”“轉達告示”“我編的故事”等系列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自立、自強的品質,養(yǎng)成認真處事的態(tài)度,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個別化學習的主要形式,涵蓋了許多顯性或隱性的社會教育內容,是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一個平臺。比如區(qū)域活動中,一個活動區(qū)內不能容納太多的幼兒,為此我們采用進區(qū)插卡或掛牌、按腳印圖案入區(qū)的方式,讓幼兒明白活動區(qū)中人數限制的提示,當幼兒游戲的愿望與區(qū)域環(huán)境有沖突時,就得學會約束自己,學會謙讓;還有區(qū)域時間的規(guī)定、材料的玩法規(guī)則、活動后收拾整理材料、游戲評價時的分享交流等,都能幫助幼兒學會調整個體行為,提高社會技能,從而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社會認知以及社會情感的進一步發(fā)展。
另外,在健康、藝術、科學和語言領域都包含著滲透社會教育的契機。體育活動中,需要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來制約幼兒的行為,在遇到困難、爭執(zhí)或膽怯等問題時,需要教師引導教育,要學生積極面對困難不躲避,正面解決問題,使幼兒的社會行為和道德品質不斷完善;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操作要求的遵守、同伴的合作、成果的分享等,都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部分,社會教育無處不在,它不是獨立的學科,需要各領域的相互滲透。社會教育需要有一個網狀的教育模式全方位覆蓋,幼兒的社會性品質的培養(yǎng)才能更具完整。
三、一日生活皆課程,關注社會教育的隨機性
從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看,幼兒園課程應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幼兒才能在最現實的生活中感知、體驗社會生活,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實現自身的生長和發(fā)展。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第二環(huán)境,它是一個小社會,幼兒在這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要留心關注幼兒在園的日常表現,就能抓住很多社會性教育契機,如認識新同伴、對待和處理同伴間的糾紛、盥洗時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餐時文明舉止的培養(yǎng)、起床時同伴的互助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抓住機會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yǎng)。在一次起床后,行動快的幼兒已經穿好衣服進班級吃完點心了,而個別行動慢的幼兒就急了,這也穿不好,那也不順心,見此情景,我提醒旁邊吃完點心的幼兒:“我們可以幫他做什么?”于是,有的幼兒幫他穿衣服,有的幫忙放拖鞋。在隨后的集中活動中,我在眾人前表揚這些助人為樂的幼兒。生活中這樣的小事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充分發(fā)揮幼兒園的小社會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意識的形成。
四、利用家園合作,鞏固幼兒的社會行為
幼兒園的教育對于家長而言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情感的形成還需要家長長期堅持不懈的教育。幼兒園有些社會教育活動受到條件、時間、場地等客觀原因的限制,在活動中只能停留在認識的淺表層面上,而無法讓幼兒用行動加以固化,加深認識,最后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或情感。對此,可發(fā)揮家長協(xié)助幼兒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實踐和練習的作用。如在大班社會教育“合作真有趣”活動中,將活動目標定為“體驗合作的重要,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但真正的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絕不是這次活動就能建立起來的,于是我在家園互動欄出了一份倡議書,把我們的目的、要求告知家長,請家長利用家庭、小區(qū)等人文環(huán)境資源,為幼兒創(chuàng)造“我會合作”的條件。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們進行跟蹤了解,比如向家長了解教育進展的情況;設立相關展示欄,用照片、圖畫、或獎勵貼紙等形式,肯定幼兒的行為,從而起到強化的目的。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自然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離不開生活。為此,家園要實現良好的合作,共同對幼兒施以教育。
一個人的先天素質是個性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就一般人來說這種條件是相差不遠的;后天養(yǎng)成是個性發(fā)展的決定條件,而這種條件是相差甚遠的。良好的社會行為、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情感的形成,是人們日后成材的重要條件,只要幼兒教師時刻不忘傾注真心關注,采取科學的策略引導幼兒,就一定能給幼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打造出未來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王振宇.要重視社會教育中的幼兒主體關系[J].幼兒教育,2009,(33).
[2]劉雅琴.我國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進展、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研究, 2008,(02).
[3]袁愛玲,王娟.我國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目標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 2008,(01).
[4]王濱.幼兒園混齡教育背景中的幼兒異齡互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