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松濤
摘 要:培養(yǎng)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筆者結合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談初中物理教學應該如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教學效率;培養(yǎng)興趣;思維能力;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3-037-2
一、培養(yǎng)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
1.觀察實驗,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發(fā)智力的催化劑。實踐也證明,對物理學習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就不有學習的熱情,甚至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去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探索欲望,盡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把“趣”轉(zhuǎn)化為學習的動力資源。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實驗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類的興趣與好奇心緊緊相聯(lián),培養(yǎng)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講《凸透鏡成像》時,讓學生手拿凸透鏡,看遠處的行人。有的說,我看到某某同學,怎么是倒立?有的說,我看到了大樓?怎么是倒立?還這么??!有的學生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鏡看看遠處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鏡放在我的眼前,讓學生看我的眼睛,學生“轟”的一聲笑開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當學生的好奇心被觸動時,正是學習興趣被喚起之時,實現(xiàn)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zhuǎn)變。人的心理活動起源于問題,有疑問才會思考。疑問是學習新知識、產(chǎn)生新思想、發(fā)展新觀點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物理活動。
2.實驗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過程。
探究性實驗教學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假設→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學以致用,這一過程,注重實驗過程,尊重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上《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時,第一步,課前布置回家作業(yè),“請同學們回去調(diào)查家用電路中電線所用的材料?!痹捯魟偮洌嘀袔讉€成績中等、比較活潑的男生脫口而出“銅”,“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薄?,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上課時問學生“家中導線的材料是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銅”。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家用電路用銅導線,而不用鐵導線或其他材料的導線?沒有任何提示,課堂中很靜,都在認真思考?!巴瑢W們分組討論一下?!闭n堂中頓時熱鬧起來,每四人一組,進行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一個可以通過科學探究解決的問題:導線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問題),使學生的興趣再次被激發(fā)。第二步,引導學生考慮導線自身的因素,“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學生再次經(jīng)過討論,學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與導線的材料、長度、粗細有關。(猜想、假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延續(xù)。第三步,怎樣用實驗來檢驗我們的猜想?組織學生深入探討:怎樣定性地比較電阻的大小?引導學生提出實驗方案(制定計劃),把學生的興趣轉(zhuǎn)移到實驗探究中去。第四步,學生實驗探究,強調(diào)實驗中用到控制變量的單因素法的特點?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yǎng)。第五步,組織學習歸納總結得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這個過程中許多學生得到了表揚,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學以致用。這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根不同規(guī)格的電線和兩只不同的白熾燈,分析討論兩根電線的電阻和兩只燈泡燈絲的電阻,使課堂氣氛再次掀起高潮。
二、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傳授基礎知識,不能滿足于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而是要把教法和學法聯(lián)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領、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內(nèi)部來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fā),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學生思維的起點往往都是從“問題”開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定的發(fā)揮。
如在《慣性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小車在木板表面上運動時通過的距離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鋪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過的距離長?”又問:“小車在玻璃表面上運動時通過的距離又怎樣?為什么?”再問:假如小車在很光滑的的物體表面上運動又會怎樣?”。這樣,運用層層遞進的問題意識將學生導入一種置身于充滿學習物理科學的探究環(huán)境之中,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從而對慣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學生的心跡,精心設計實驗,塑造生動別致的直觀形象,增強實驗的趣味性,能夠點燃學生好奇心的火焰,打開學生求知的心扉,能夠激活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動機,
課堂教學中由學生提出的一個良好的問題情景,教師不輕易放過,而是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共同參與結合教學內(nèi)容投入討論,既尊重了學生,又保護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身邊的物理現(xiàn)象探究欲望。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與建議。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薄岸岢鲂碌膯栴},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推動學生不斷地帶著疑問去思考、研究,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創(chuàng)新。
四、通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提高課堂效率
雖然大家早已理解到素質(zhì)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學生的主體作用等新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和考試選拔體制決定了人們必須讓所有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完成相同的學習內(nèi)容。
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對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現(xiàn)象進行多方位觀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通過“討論探究”進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實踐、思維活動,達到解決問題、學好物理知識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們還經(jīng)常結合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直觀演示啟發(fā)、“設疑啟發(fā)、引趣啟發(fā)、攻難啟發(fā)和求變啟發(fā)等方法的選擇,盡可能把討論探究的問題,設計地新穎有趣。如:在探究“運動的相對性”時,我們常借用詩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配之以圖,巧用情景誘發(fā)思維。這樣不僅直觀、生動、形象,而且在判斷和推理的思維過程中能促使學生身臨其境、愛我河山、向往美好的藝術情懷,大大增強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筆者同樣做了嘗試。例如:在學習“簡單機械”一章時,我在讓學生復習了以前所學有關摩擦和壓強知識,認識了杠桿及滑輪后,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缺乏對實際生活的觀察,不了解自行車構造,于是我布置了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學生在家拆自行車,了解它的構造;有的結伴到修車攤觀察自行車修理過程。
五、訓練方法科學化
1.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為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分階段進行,隨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逐步提高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訓練的時間多長,數(shù)量多少,都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盡可能好的訓練效果。
3.習題的編排要體現(xiàn)出教育性原則,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jié)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內(nèi)、外兩方面強化學生的求知欲。
4.針對問題,精選習題。例如:為引入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xiàn)訓練目標。
5.注意評價激勵,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績與進步,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發(fā)現(xiàn)錯誤,要引導學生找出原因及時改正。對學生既熱情關懷,又嚴格要求,使學生在不斷提高的學習成績鼓舞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六、注重教學的情感性
教學的科學性、教育性,在我們教課和評課中很注重,但教學的情感性往往未引起重視。未成年的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很多事情由情緒、感情來支配自己。有些學生因為與某位教師感情融洽而努力學習某門學科,即使學習有再大的困難,通過努力也會逐漸對該學科產(chǎn)生濃厚興趣,取得優(yōu)異成績。有許多優(yōu)秀教師工作輕松,但成績很好。我們仔細觀察,這些老師大多數(shù)性格隨和,待學生誠懇,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能贏得學生的尊重,這也足以說明,師生的感情交融確實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學的情感性是教學工作的動力因素,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教師以強烈的責任感認真授課,以園丁的真誠勤懇育人,這種暗含期待的信息就會微妙地傳遞給學生,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鼓勵,產(chǎn)生了對教師的好感、信任和尊敬。這種情感會激發(fā)他們努力學習的主動性。從某種生理角度看,大腦皮質(zhì)此時處于良好的興奮狀態(tài),接受效果顯然是優(yōu)異的。教師接受了學生的良好反饋后,增強了教學的信心,產(chǎn)生了更強烈的期待。這種師生間在情緒方面的雙向反饋和互動,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