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興
摘 要 在教育部大力推行中小學“書法進課堂”的當下,書法基礎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也面臨諸如師資短缺、教材匱乏、課程體系不科學、教學研究乏力等困境。要推動“書法進課堂”的有效開展,必須多方合力,協(xié)同推進,通過增設專職書法教師崗、打造優(yōu)質師資隊伍、聯(lián)合開發(fā)課程與教材、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推行智慧課堂等舉措來破解“書法進課堂”的現(xiàn)實之困。
關鍵詞 書法進課堂 路徑 破解
為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教育部曾出臺了系列文件,明確要求中小學必須開設書法課。早在1998年,教育部出臺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要求小學教育階段必須開展寫字教學。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在義務階段的語文課、藝術課和美術課中對寫字教學予以加強,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2002年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中小學寫字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并對寫字教學作出明確規(guī)定。2011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書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并對課程和課時數(shù)作出了規(guī)定。2013年2月,教育部正式出臺《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guī)定各學段的硬筆和軟筆書法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等。從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書法進課堂”主要指的是書法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安排進中小學的課堂。十多年來,教育部門對書法教育進行了逐步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國家對書法教育的重視,解決了中小學書法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在教育部門的指導和引領下,各地中小學“書法進課堂”正逐步推進。
一、“書法進課堂”的現(xiàn)實困境
教育部門指導文件的相繼出臺,促進了中小學書法教育現(xiàn)狀的大大改觀,但在現(xiàn)實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難以回避的困境。
1.師資之困
當前,由于沒有“書法教師”崗,中小學的書法教師多由語文、美術和校內有書法專長的教師兼任,少數(shù)學校也聘請了書法家和有一定書法基礎的社會人士擔任書法教師,絕大多數(shù)學校不僅沒有專業(yè)的書法教師,甚至連具備書法基礎、能指導學生正確寫字的人都沒有。書法教師的緊缺情況嚴重。
我國中小學書法教師數(shù)量短缺現(xiàn)象不言自明,“在崗”的書法教師除去少部分專業(yè)教師外,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兼職的語文、美術教師,他們懂得教育,具備教師資格,但對書法不勝精通;另一類情況是外聘的書法家和在書法方面有一技之長的社會人士,他們在從事書法教學之前很少接受過專業(yè)培養(yǎng)或培訓,對教育的規(guī)律不甚精通。因此,當前“在崗”的書法教師,在書法基本素養(yǎng)、書寫技能、教學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難以勝任中小學書法教師這一崗位,即便勉強承擔書法教學任務,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保證不了書法課程的教學質量。更何況,中小學生正處在寫字的初級階段,是良好書寫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此間書法教師的正確引導與指導將影響學生的一生,至關重要。
2.教材之困
盡管從1998年教育部制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十幾年,但適合中小學生的書法教材仍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研究編寫階段;中小學書法教材不僅要重視書法知識的介紹、書寫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重視藝術性與實用性的高度統(tǒng)一,重視體現(xiàn)中小學生書法學習的規(guī)律和書法教學理念,還應體現(xiàn)教材思維,觀照寫字與書法、硬筆與軟筆的銜接與區(qū)別。當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中小學生書法字帖》《中小學書法練習冊》《中小學生書法藝術指導》等之類的書籍,要么過分拔高,要么簡單重復,要么缺少系統(tǒng)性,還未達到教材的高度,全國統(tǒng)編教材值得期待。
3.課程之困
嚴格規(guī)范的課程體系是良好書法教育的基礎。教學認識上,受應試教育左右,在高考指揮棒的支配下,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都錯誤地認為書法課程應讓步于“應試”課程,從屬于語文、英語、數(shù)學甚至美術課,所以,規(guī)定完成的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教學任務難以很好地落實。教材開發(fā)上,因為教學評價的優(yōu)與差不與教師的任何利益掛鉤,難以觸動教師主動研究學情、教情、教法及教學效果,更談不上校本課程和鄉(xiāng)土教材的開發(fā)。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依據(jù)個人經(jīng)驗和專長愛好隨意改動、增減教學內容,導致書法教學的隨意性,使學生難以得到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教學方法上,一般以教師講授、示范,學生描紅、臨摹的授課方式為主,很少見到啟發(fā)式、探究式、實踐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顯得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缺乏生機,時間一長,容易出現(xiàn)厭學情緒。其實,書法史上有許多動人故事可資講授、書法作品中有許多審美情愫值得品味、書法傳承中有許多人文情懷值得頌揚……如能將這些內容融入書法教學,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課程評價上,由于書法課歸于素質教育而非應試序列,課程評價難免隨意,學生的課業(yè)成績難以反映實際書寫水平。學生的課業(yè)成績往往由平時表現(xiàn)“成績”、出勤“成績”、書寫“成績”組成,均由任課教師評定,與其說是最終成績,倒不如稱之為過程性評價或總體評價更為貼切。學生只要依據(jù)老師的講授、示范不斷臨摹,從“不像”到“像”,不缺課,課堂不搗亂就“優(yōu)秀”了。
“書法進課堂”必須結合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時數(shù)和教學進度等,指定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目,要求教師在嚴格執(zhí)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結合中小學實際和地域特點開發(fā)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和鄉(xiāng)土教材,形成生動活潑、科學嚴謹、突出個性的課程體系。
4.專家引領之困
多數(shù)中小學書法教師往往長期扎根于教學一線,疲于繁重的教學任務,眼界和視角難免局限,不善于高屋建瓴,科學研究。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就需要了解中小學書法教育、熟悉師范教育、熟悉書法專業(yè)的專家“引領”。因為中小學是書法教育的啟蒙階段,不僅要重視書寫技能訓練,也要兼顧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審美及書法文化的介紹,兼顧到書法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表現(xiàn);既要觀照規(guī)范漢字書寫的要求,也要兼涉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育專家往往集中在高校。所以,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應關注書法教師的職后教育,完善培訓計劃,通過“國培”“省培”“縣培”和教師進修、課程學習等途徑來培訓和培養(yǎng)書法教師,接受專家引領,提高“書法進課堂”的實效性。
二、“書法進課堂”困境的破解
1.提高認識,中小學增設專職書法教師崗
面對書法進課堂,部分學校、家長、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抵觸情緒,認為現(xiàn)代應試教育下,考試科目大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書法,與當前的“減負”呼聲背道而馳。存在這種認識偏差的原因是不了解書法的素質教育功能。武漢大學美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綱紀在《書法美學簡論》中提出:“書法藝術的美,是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形體和動態(tài)的美在書法家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在這種反映的同時,書法家又表現(xiàn)出他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美育的過程,書法活動就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形式美不僅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書法的意境美可以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同時可以使人獲得某種教育和啟迪。因而,中小學的書法教育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培養(yǎng)人的素質。在中小學階段,開設書法教育,能夠使青少年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形成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書法進課堂”能否得到真正重視,還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切實作為,在中小學增設專職書法教師崗。在沒有專業(yè)教師的情況下,中小學書法課只好由語文、美術教師兼任,或聘請社會上有書法特長的“書法家”兼任。由于語文、美術教師并不具備系統(tǒng)的書法專業(yè)知識,外聘“書法家”又缺乏師范素養(yǎng),所以書法基本素養(yǎng)、書寫技能、教學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教育質量很難保證。設置書法教師崗緊迫而必須。
2.選、培互補,打造優(yōu)質師資隊伍
優(yōu)秀的書法教師不僅要精通書法,還要具備“為人師”的三個“度”,即師德修養(yǎng)的厚度、專業(yè)學識的深度、人文知識的廣度。其來源無外乎兩種途徑,職前挑選和職后培養(yǎng)。
目前我國高等書法教育取得相當大的發(fā)展,高校培養(yǎng)了大量書法人才和書法師資,中小學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優(yōu)秀師資,作為種子教師,通過傳、幫、帶來提升書法教師的整體水平,進而提高書法教育質量。也可選派一些具備教師素質的兼職教師參加書法進修班、書法高研班、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高級訪問學者等的培訓,強化書寫水平和書法技能,提升師資水平。還可通過參加書法成人教育、“國培”“省培”等多種方式改善師資結構,完善師資隊伍。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格局、完善的書法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培訓過程中一旦融入中小學教育知識、融入師范技能,培養(yǎng)、培訓的人才完全能夠滿足中小學書法教育師資的多樣化需求。
3.借力高校,聯(lián)合開發(fā)課程和教材
多年來,由于用人制度和工作性質的原因,大量的書法博士、碩士云集高校,他們活躍在書法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書法教育的各個方面,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正在改變和影響著當代人的書法觀念,為當代書法繁榮發(fā)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他們在書法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課程體系研究、教材教法探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他們的研究領域正在向基礎教育輻射和滲透。中小學可以借助它們的實力,通過合作或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方式開展學術研究。只要中小學主動嫁接,“書法進課堂”的教材開發(fā)、課程體系研發(fā)、校本課程與鄉(xiāng)土教材建設等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4.總結經(jīng)驗,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書法進課堂”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通過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自我評價與家長(第三方)評價等多種形式來檢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再把這些評價信息反饋給師生,讓教師有針對性地研究學情、教情,有針對性地備課,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從而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達到學習目的。通過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讓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不足,查漏補缺,教學相長,互相促進,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5.開展研討,積極推行智慧課堂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藝術,“魯迅先生這樣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jié)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币褧ㄟ@一國粹傳承好、弘揚好,中小學確實有許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可以定期邀請書法家、書法教育家到校為師生作示范和學術報告,開闊大家的視野;也可通過名師沙龍的形式,定期邀請專家坐鎮(zhèn),主持交流與研討,引領中小學書法教育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還可通過名師課堂和集體備課等形式,發(fā)揮種子教師的引領作用。
當然,破解“書法進課堂”困境的對策還有很多,比如,定期舉辦和積極參與書法比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對接,與“互聯(lián)網(wǎng)+”融合,開發(fā)新媒體課堂等。
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觀念的完美體現(xiàn)。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就應該加強漢字書寫訓練,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的書法文化?!皶ㄟM課堂”正是提高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文化修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301/xxgk_147389. html.
[3] 胡建銘,周彭,萬謹林.全國中小學書法教育調查報告[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
[4] 劉綱紀.書法美學簡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5] 劉英團.“提筆忘字”威脅書法大國(時事點評)[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4-18.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