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哲+黃艷
[摘要]地理教學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豐富的可供教師用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案例,同時教師也應注重收集教材之外豐富的案例,以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4011902
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fā)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yǎng),不僅僅是通過地理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與觀念,更是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yǎng),由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觀念等組成。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體驗、感悟的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采用了湘教版地理教材,解決了以往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等問題,采用模塊教學。每一個模塊都由正文、圖像、閱讀、活動四部分組成。湘教版教材豐富的閱讀材料,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教師也應注重收集教材之外豐富的案例,以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地理教學與人生哲學的結合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一節(jié)第一部分,主要講解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人類宇宙觀的形成以及宇宙的范圍,教材中提到:“與茫茫的宇宙空間相比,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只是‘滄海一粟?!睆闹锌梢哉凵涑觯簩τ谟钪?,我們都是滄海一粟,人類非常的渺小,別過度地高估自己,別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教材必修一的第63頁活動第3題:“古代,哥倫布從歐洲去美洲時,走了圖中A、B兩條不同的路線。有趣的是走距離較短的A路線用了37天,而走距離較長的B路線卻只用了22天,試解釋其原因?!蓖ㄟ^哥倫布兩次去歐洲的比較,除了幫助教師引起學生學習洋流的興趣外,還表達了這樣的道理:做事情不要想當然,自以為是地認為最短的路一定就是最快的路,不要刻意地去尋求一些捷徑來替代自己必須付出的努力。在那條最短的路上,很可能會堵車、會有陷阱、會有誘惑等等,延緩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反而那條相對顯得遠的路,卻因為它的遠,很多司機不愿意繞路,結果這條路卻更通暢,更節(jié)省時間。學會適時地轉彎,適當地后退,會幫助我們更快地到達終點。
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區(qū)域產業(yè)活動》,主要講解了產業(yè)活動的區(qū)位條件以及區(qū)位選擇。區(qū)位論也是一門關于選擇的學問。各種各樣的選擇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利用區(qū)位的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沒有最理想的選擇,只有適宜自己的選擇,或者說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整個高一關于區(qū)位方面的內容都在說明這點。無論是幾種農業(yè)生產地域類型,傳統(tǒng)、新興工業(yè)區(qū),還是聚落、交通、商業(yè),都是如此。
二、地理教學與文學素養(yǎng)的結合
地理課程的涉及面非常廣,將語文的詩詞歌賦、成語故事等與地理教學結合,在增加地理教學趣味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讓學生體會地理課程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學習“晨昏線”概念時,可引用網絡上的一首詩:
晨昏線
在宇宙中,守望地球。一條界線,將地球分割為黑暗與光明,晨昏線。晨線上的一切,時刻都在邁向光明;昏線上的萬物,永遠都在墜往黑暗。假如讓你選擇,如果可能的話,你愿意永遠與晨線同步,還是終生與昏線相伴?我——選擇站在晨線與昏線的交點處。放眼四望,以俯視大地的眼光,將地球上的一切——黑暗與光明,盡收眼底。并且,將它看個透徹。
這樣既不用枯燥地講解晨線是什么、昏線是什么,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教材必修一弱化了“地轉偏向力”的原因,教師可引用唐代詩人胡玢的《廬山桑落洲》,通過與詩句結合的形式解釋地轉偏向力對河道及河口的影響: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
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在講解“地質構造以及構造地貌”中的“背斜與向斜”這個知識點時,可引用成語“虛懷若谷”:我們應該擁有谷(向斜)的虛心和謙遜,樂于接受別人的教誨和意見,不斷地成長,最后成為高高的山嶺,而不要去學習那一開始就非常高傲的山(背斜),不肯低頭、不肯學習。同時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管從地貌看是山,抑或谷,都應該從巖層本身的彎曲或者新老關系來判斷是向斜還是背斜。
三、地理教學與藝術、美學素養(yǎng)的結合
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赫特納曾指出:“在理論的地理學以外,還有一種美學的地理學?!钡乩砩婕按罅康淖匀幻?、社會美、藝術美的內容。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可獲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培養(yǎng)審美的情趣與自身內在美的氣質。
教材必修一第10頁“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這部分內容,采用活動的形式,通過表格的比較以及一系列的問題,分析了地球存在生命的主客觀原因,可以看出:每一步都要恰到好處,沒有任何的偏差,造就了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這使得學生明白我們的存在并不容易,并體現出了自然界的靈巧之美、神奇之美。同時,也告誡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教材必修一第44頁“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這部分內容,采用表格的形式,充分展示大氣如何削弱太陽輻射,讓學生從中體會自然界是如此美妙和神奇,一切安排都恰如其分:大氣對太陽輻射中的可見光部分少有削弱,可見光大部分可以到達地表,從而讓地球得到應有的能量;臭氧吸收紫外線,但并不是完全吸收,而是讓部分紫外線進入地球表面,起到殺菌的作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極容易被散射,造就了蔚藍色的天空、絢麗的朝霞與晚霞等等。自然的和諧之美體現于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和合理性。
教材本身內容豐富多彩,蘊含了無數美的材料。學習“地球表面形態(tài)”,能體會到東非大裂谷的壯觀之美、大西洋的廣闊之美,也能體會到華山的險峻之美、廬山的奇秀之美、黃山的雄壯之美、泰山的精巧之美;學習“大氣環(huán)境”的內容,既能聯(lián)想起風和日麗、萬里無云的輕松,也可想象出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的緊張。此外還有海邊的驚濤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樓,無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類不斷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環(huán)境,體現了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地理學科以其特有的學科體系及緊密結合生活實際的特色,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學生進入社會后,可能會遺忘曾經學過的地理知識,但是能夠較快、較準確地認識、觀察客觀事物,并對一些棘手的人地關系問題做出恰如其分的處置,這正是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yǎng):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
[2]湯國龍.論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構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9).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