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要】近年來,許多微信一夜之間從普通用戶轉身變成“微商”,在朋友圈中推廣銷售各類商品,微商購物模式就此發(fā)展起來。微商的興起拉動了部分經濟發(fā)展,滿足就業(yè)需求,也讓消費者的消費購物變得簡單快捷,但同時由于缺乏法律的正確引導和嚴格規(guī)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此環(huán)境下難以得到保護。本文通過挖掘微商模式下存在的問題,對維護消費者權益從社交平臺責任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兩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微商 交易問題 消費者權益
一、微商及其發(fā)展現狀
微商,不同于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電商,它是通過微信、騰訊QQ等移動社交平臺展示商品、自行發(fā)布廣告,從而與有限的已知顧客進行交易的個體經營者。
微商自2013年興起后短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微信中的微商已超過1000萬的賣家。微商經濟的發(fā)展給市場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與傳統(tǒng)電商營銷模式相比,它是一種無序的社會現象,尚無法律規(guī)定或者行業(yè)規(guī)定能夠對其進行約束,因此對于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來說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危害。
二、微商交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準入門檻低,交易零監(jiān)管
傳統(tǒng)電商的注入制度是有一定條件限制的,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14年頒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經營者應當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實名登記注冊。然而微商的準入門檻十分地,無須進行工商登記,無需備案審批,任何人只要具備社交工具,進行簡單注冊,就可以在他的朋友圈中任意銷售商品,交易過程得不到有關部門監(jiān)管。
(二)商品質量無保證
微商銷售的產品大多是化妝品、服裝、食品等,他們代理產品通常沒有質檢證明、檢驗檢疫合格證,更沒有相關部門出具的產品合格證,甚至有的食品類商品是家庭自制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能否達到食品衛(wèi)生標準、食品安全標準都尚未可知,對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商戶具有隱秘性,維權難
如前所述,微商經濟是一種熟人經濟,經濟活動混雜于人際交往當中。買方賣方在簡單的信息交流后,達成交易,消費者得先支付貨款,賣家才對其發(fā)貨。但是網絡具有隱秘性,網絡信息安全也時常得不到保障,消費者一貫交易的對象可能不再是他認識的熟人,而是竊取了賣家信息的不法分子,當消費者將貨款打到賣家賬戶時,可能面臨財、貨兩空的困境。再者,由于微信用戶可以隨時注銷賬號,退出交易,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出現問題后,很難聯(lián)系到賣家主張賠償。
(四)法律規(guī)制空白
社交平臺本身屬于公民的私人領域,通過微信聊天、朋友圈發(fā)布信息也只是簡單的社會交往,因此在朋友圈中銷售商品這一行為的性質難以界定。消費者協(xié)會對此的態(tài)度是,朋友圈的購物行為是雙方基于朋友關系、信任關系等進行的“偶發(fā)的商品交易行為”,是雙方私下達成的民事法律關系。微商賣家未經工商登記,也不具備相關行業(yè)的從業(yè)資格,很難將微商歸為法律規(guī)定中的“經營者”,這樣的民事法律關系顯然不屬于消法保護范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既然朋友圈的偶發(fā)商品交易行為屬于民事行為,若工商部門貿然介入則可能侵犯了公民的私人領域,因此法律對微商模式購物的規(guī)制顯得較為無力。
三、完善微商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
(一)強化社交平臺責任
細化平臺功能。微信平臺要進一步細化交友、商業(yè)兩個屬性。微商之所以難以規(guī)制,成為法律監(jiān)管死角,微信平臺下人際交往與商貿往來雜糅難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社交平臺應當升級出新的商品界面,并且在此界面中申請實名注冊,填寫詳細個人信息資料和所售產品信息后才能進行產品銷售、推廣,并且要求定期更細商品資料,第三方平臺有權進行監(jiān)控和受理投訴,出現問題可以取消賣家賬號,禁止其繼續(xù)銷售。
社交平臺責任與追償權。社交平臺提供這一場地給微商從事商品活動,雖然它并不從中盈利,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消費者處于弱勢一方,發(fā)生糾紛時難以找到微商主張其權利,并且平臺可以在其后臺監(jiān)控微商的各種信息資料,比消費者更接近、更了解微商,社交平臺對微信的商業(yè)板塊應承擔一定的監(jiān)管權利。因此可以通過法律明確規(guī)定,當消費者權益嚴重受損時,無法向微商賣家主張損害賠償時,可以先由社交平臺墊付部分賠償,安撫消費者,并且在漫長的維權過程中減輕消費者所受損害,也能夠使消費者和賣家的侵權糾紛得到緩沖。社交平臺可以在墊付賠償后立即向微商賣家進行追償。
(二)完善法律法規(guī)
法律具有指引和規(guī)范人們行為活動的作用,填補法律空白,是解決微商模式購物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guī)定下,應對合理規(guī)范微商的經營活動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消費行為。我國涉及網絡購物中規(guī)制經營者和消費者行為的法律中尚沒有提及“微商”模式,根據現實的情況應當盡快健全法律,將微商購物納入《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中來。
例如《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網絡商品經營者、有關服務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信息應當真實準確,不得作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將微商賣家的法律地位明確為經營者后,有利于嚴格抑制微商隨意在朋友圈發(fā)布不實廣告,有利于維護商品交易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再如,《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了網絡食品交易中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建立社交平臺責任機制后,微信用戶轉變成微商時就應當強制進行實名注冊,并且詳細填寫其銷售商品的相關信息,微商銷售的食品應當受《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制,消費者因食用這些食品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害有權對微商索賠。
當然,除了強化平臺責任、健全法律法規(guī),消費者也應當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鑒于微商購物模式的虛擬性,消費者可以盡量選擇相熟的微商購買商品,在交易過程中提高警惕,確認微商信息和商品信息實屬后支付貨款,對自己的人身、財產負責。
參考文獻:
[1] 朱兵強,阮莉莉,肖品祥,微商發(fā)展的法律困境及其對策[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6,(04).
[2]李玲華,論“微商”發(fā)展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