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紅
通過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途徑,豐富德育載體,拓寬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德育素養(yǎng)。
近期,教育部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了《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針對中小學德育課程目標碎片化、內容抽象化、課程實施片面化等問題,建構了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實施新格局。目的在于將“傳道”與“授業(yè)解惑”有機統(tǒng)一,使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通過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途徑,豐富德育載體,拓寬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德育素養(yǎng)。同時,提出了加強法制教育和勞動教育、培養(yǎng)社會公德方面的內容。另外,為了更加科學地監(jiān)督和測定德育成效,還擬定建立了第三方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地方和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據(jù),而且把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以下從這三個方面具體分析:
第一,針對德育與學科教學兩張皮現(xiàn)象,《綱要》進一步提出“傳道”與“授業(yè)解惑”有機統(tǒng)一的理念。這一理念較好解決了德育與各學科分離的現(xiàn)實問題。僅僅安排“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滿足不了中小學生德育的需要。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從性質上講是一個理論課程,是在理論層面上指導學生什么樣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樣的事情不可以做,怎樣才能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社會人。但要清楚,其作用是有限的。德育與各學科是不能分離的有機統(tǒng)一體,在每一科的教學工作中都不能缺少道德教育。知識是一把雙刃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老師要做好榜樣,認真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告誡學生不能對社會做出有害的事情。為了防止有害行為的發(fā)生,每一學科的教學工作都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同時,每一個學科都有陶冶人性情的內在力量。文學、音樂、美術等足以能陶冶人的性情,數(shù)學中的數(shù)與數(shù)的巧合聯(lián)系,物理、化學的能量轉移和光色變化,植物學上的花葉和動物學上的形體進化,地理學上的名勝,歷史學上的偉人事跡等等都包含著陶冶人的因素。每一科目的老師,有意識地借用這些學科的特色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針對德育薄弱環(huán)節(jié),《綱要》強調了加強法制教育,加強勞動教育,培養(yǎng)社會公德方面的內容。這三個方面,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需要提高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現(xiàn)在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很薄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做、哪些事情禁止做,概念比較模糊;另外,由于法律知識不足,在受到侵犯時,自我防范意識欠缺。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青少年犯罪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為了避免發(fā)生這樣的事件,必須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思維,讓學生知法守法。同時,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學習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使中小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其次,從小培養(yǎng)勞動意識很重要。“勞工神圣”,這是蔡元培先生的題詞。他反對“吃飯不做事專門暴殄天物的人”。當前,中小學生勞動意識普遍缺失。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應該學會生活自理。但是,由于家長包攬所有的家務,只讓學生一味閉門學習,孩子漸漸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會自己穿脫衣服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會做些家務活的時候就讓他們掃地、澆花、洗碗等等;會洗衣、做飯的時候讓他們洗衣服做飯??傊诹λ芗暗姆秶鷥?,讓孩子參加勞動有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抓起。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勞動的意義。勞動是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學了很多知識,卻失去了基本生存技能,這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最后,必須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學生在學校里上德育課,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把德目落實到行動。在學校,老師經常教導學生,尊重老師,友愛同學,愛護學校設備,禮貌對待父母、長輩和他人,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熏染,很多人卻不講社會公德,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毒V要》針對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把培養(yǎng)學生公德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針對德育評價難問題,《綱要》提出道德教育要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對這一點,筆者則不敢茍同。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排除主觀因素,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但是,學生的思想品德是隱性存在的,不能像數(shù)學題的答案一樣簡單地檢測、評分。如果將評價的結果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事情,應該慎重對待。最了解學生道德品質的是經常在他們身邊的人,而不是陌生的第三方。脫離實際的評價制度會失去其存在意義。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靠外面的強制力量、而是通過學生和老師的道德自覺來完成的。遵守公德、人人自律的的社會是溫暖的,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摩擦和齟齬,現(xiàn)代人煩躁焦慮的情緒將會得到安撫。在精神上獲得舒解的同時,人的行為也會獲得解放,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因此,提高德育實效,重點還是在于通過切實有效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從而實現(xiàn)一種真正具有德性的、更加幸福的生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