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紅
【摘要】 目的:總結剖宮產患者術后實施循證護理內容的意義與價值。方法:篩選出2014年1月-2016年3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剖宮產術的119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循證護理組有患者60例,組內實施循證護理內容;一般干預組有患者59例,組內實施常規(guī)干預內容,觀察兩組入選對象術后疼痛程度,并對其不良癥狀發(fā)生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循證護理組入選對象中,有3例(5.00%)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一般干預組有14例(23.73%);同時循證護理組入選對象疼痛指標優(yōu)于一般干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實施剖宮產術的產婦,為提升其術后預后質量,需在術后護理工作中落實循證護理,以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控制不良癥狀出現(xiàn)。
【關鍵詞】 常規(guī)干預; 剖宮產; 循證護理; 不良癥狀; 疼痛指標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1.0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1-0100-02
筆者所在醫(yī)院已成功引進“循證護理”方案,不僅被落實至各個科室中,而且在剖宮產患者中發(fā)揮重要價值,能夠改善患者手術指征,提升其術后預后質量。為總結剖宮產患者術后實施循證護理內容的意義與價值,對119例2014年1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的剖宮產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組后施行兩種干預措施,并對患者預后、疼痛指標等進行評定,期待提升患者療效,促進其康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2014年1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剖宮產術的119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循證護理組患者60例,年齡23.1~42.2歲,平均(30.2±4.9)歲;產次:經產婦20例、初產婦40例。一般干預組患者59例,年齡23.0~42.7歲,平均(30.5±4.6)歲;產次:經產婦18例、初產婦41例。兩組入選對象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干預組 組內實施常規(guī)干預內容,即指導患者正確喂養(yǎng)方式,予以健康指導,并定期擦拭會陰部,為患者更換床單等。
1.2.2 循證護理組
1.2.2.1 組建專業(yè)循證小組 (1)組建專業(yè)循證小組,并尋找、分析循證問題。組建循證小組后,明確組內成員工作職責,并共同尋找、分析科室內各種問題,涉及疼痛問題、心理問題及飲食問題等。(2)組長帶領成員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并對文獻信息的實用性、實時性及真實性進行評定[1]。(3)從文獻資料中探尋循證問題的處理方案,收集大量實證信息,通過深入分析,再研究處理對策。(4)結合本次研究入選對象的臨床信息與訴求,制定出適合患者,且能有效解決疼痛問題、心理問題以及飲食問題的循證護理計劃;(5)落實循證護理內容。
1.2.2.2 疼痛干預 (1)產婦接受剖宮產后,通常會出現(xiàn)疼痛感,部分產婦沿襲傳統(tǒng)思想,認為自己必須克服疼痛感,往往不會向醫(yī)師、家屬表述自身情況,影響其預后。因此,實施剖宮產后,護理人員要鼓勵產婦表述自身感受,改變傳統(tǒng)觀點,及時反饋自身主觀疼痛情緒,便于醫(yī)護人員評估其疼痛指標,并采取正確方式消除疼痛感。(2)為緩解產婦緊張心理和疼痛感,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取正確體位及姿勢,以減輕其腹部肌肉組織的緊張感,囑咐產婦咳嗽時,需用雙手對其切口位置進行輕壓,避免牽拉切口,引起疼痛感。(3)囑咐患者進行早期運動,促進患者排尿以及排氣,促進其子宮組織收縮,有助于降低切口張力。
1.2.2.3 飲食干預 產婦受禁飲及禁食等因素的影響,其精神狀態(tài)較差,以至于影響恢復速度,甚至引起低血糖現(xiàn)象,無法滿足母乳喂養(yǎng),因此需要加以飲食干預:(1)對產婦及其家屬展開健康指導工作,向其宣教剖宮產僅為分娩方式,而非疾病治療手段,以緩解其緊張感。(2)向產婦及其家屬宣教進食的重要性,以促進母乳分泌,提升母乳質量[2]。(3)向產婦宣教早期吸吮的必要性,改變傳統(tǒng)禁飲與禁食理念,囑咐患者術后6 h飲水,但需嚴格控制飲水量。(4)產婦進食后,需觀察其身體反應,并合理搭配食品中的營養(yǎng)結構,確保營養(yǎng)供給的充足性,促進新生兒健康發(fā)育。
1.3 觀察指標
選擇VAS法對剖宮產患者術后疼痛指標進行評定,細分為四個等級:(1)疼痛劇烈,計7~10分,患者疼痛感十分強烈,已經對其正常休息、正常睡眠產生影響;(2)中度疼痛,計4~6分,有明顯的疼痛感,盡管對患者正常睡眠產生影響,但處于能忍受的狀態(tài);(3)輕微疼痛:計1~3分,疼痛感十分微弱,患者耐受性強;(4)無疼痛:計0分,未出現(xiàn)疼痛感[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不良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
循證護理組有3例(5.00%)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一般干預組有14例(23.73%)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入選對象疼痛指標比較
循證護理組入選對象疼痛指標優(yōu)于一般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將循證護理稱作“EBN”,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來源于循證醫(yī)學,其操作程序涉及五個流程:(1)尋找、分析循證問題;(2)查找相關文獻資料;(3)從文獻資料中探尋循證問題處理方案;(4)結合研究入選對象的訴求與臨床表現(xiàn),制定循證護理計劃;(5)落實循證護理內容等[4]。上述五個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通過對產婦術后臨床指征進行分析與評定,分析其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再加以個性化指導與干預,落實疼痛護理及飲食護理等措施,從而提升產婦術后舒適度,促進母乳分泌,有助于提升新生兒喂養(yǎng)質量,促進其健康發(fā)育[5]。本研究實施兩種干預內容后,循證護理組入選對象中不良癥狀的發(fā)生率為5.00%(3/60),一般干預組為23.73%(14/59);且循證護理組入選對象疼痛指標優(yōu)于一般干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實施剖宮產術的產婦,為提升其術后預后質量,需在術后護理工作中落實循證護理內容,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控制不良癥狀出現(xiàn),在婦產科內有持續(xù)應用與推廣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林華娟,王秀芬,周日紅,等.循證護理模式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5,35(9):1194-1196.
[2]陳玲,劉彩云,王蘭芳,等.循征護理在胎膜早破護理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25(11):154.
[3]張燕妮,張俊茹,張海燕,等.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尿潴留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80.
[4]黃秀芹,張繼軍,肖水,等.產科一體化護理模式對剖宮產產婦角色轉換的促進作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6(6):810-812.
[5]李碧嫻,蔣曼,吳妙君.一體化護理在改善剖宮產產婦產后心理狀態(tài)及角色轉換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8):2155-2157.
(收稿日期: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