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平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思維 易錯之處 疑難之處 延伸之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66-01
一、易錯之處設(shè)“陷阱”,不妨讓學生錯一回
對于那些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教師可以采用先讓學生錯一回,然后再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出錯的原因,這樣就能夠做到防范于未然。
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針對學生容易漏寫中間的0的情況,筆者這樣設(shè)計教學流程: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shù),結(jié)果都等于0,下面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試一試309÷3= ,并想一想為什么這么做?
生1:我是用口算的,因為300÷3=100,9÷3=3,100+3=103,所以309÷3=103。
而生2、生3、生4則列出了以下三種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4位同學的做法,你想說什么?
生:我覺得正確答案是103,生3做錯了,雖然0除以3的結(jié)果是0,但是我們在寫豎式的時候一定要在這個數(shù)位上寫0。
該案例中,計算除數(shù)中間有0的除法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漏寫0是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的,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關(guān)注的易錯點。
二、疑難之處設(shè)“陷阱”,讓學生遇上知識沖突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數(shù)學知識的重難點,還要備學生的學情和可能會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在學生的疑難之處設(shè)置“陷阱”,讓新知識與已有的認知產(chǎn)生沖突,從而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迫使他們產(chǎn)生解決的強烈愿望,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數(shù)對”知識時,筆者巧妙地把(2,x)與(x,2)放在一起,剛開始學生一臉茫然,但在爭辯之中慢慢厘清了數(shù)對的意義。
師: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數(shù)對的含義,現(xiàn)在,我們來玩游戲,老師說數(shù)對,相應位置的同學快速站起來,比比誰既對又快。(4,2),(x,7),(3,x)。
[第一個數(shù)對是第4列第2行的同學很快站起來了。第二個數(shù)對是對應第7行的同學,但是第7列的部分同學也站起來了。第三個數(shù)對是對應第3列的同學,在同學的議論聲中,第3列和第3行的部分同學猶豫不定。于是,筆者把數(shù)對(x,7)和(3,x)寫在黑板上。]
生1:第1個數(shù)表示列,第2個數(shù)表示行。(x,7)表示第7行的同學,(3,x)表示的是第3列的同學。
[這時,(x,7)第7列的同學坐了下去,(3,x)第3組的同學坐了下去。]
師:好,(x,7)的同學請坐。比較(3,x)和(x,3),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下,你覺得它們怎么樣?
生2:(3,x)表示第3列的同學,(x,3)表示第3行的同學。
生3:(3,x)是同列不同行,(x,3)是同行不同列。
教師在該案例的教學中有目的地設(shè)計了學生的疑難點(x,7)和(3,x)以及(3,x)和(x,3)這兩組數(shù)對,在合適的時機設(shè)置“陷阱”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認識了數(shù)對的列和行。
三、延伸之處設(shè)“陷阱”,讓學生理解更深刻
知識延伸,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系統(tǒng)、深刻地理解每個數(shù)學知識點。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時,當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后,筆者不失時機地出示了知識拓展題,幫助學生鞏固對周長的理解。
師出示:邊長是1厘米的2個正方形的周長之和是多少?
生1:1個正方形的周長是1×4=4厘米,2個正方形的周長和就是8厘米。
生2:不對,我剛剛畫了個圖,2個正方形之間有1條公共邊,還要減去2,所以是6厘米。
師:是的,當兩個正方形拼在一起時,周長就是指最外面的一圈,所以要減去1條公共邊2厘米。(板書:6厘米)
(出示:邊長是1厘米的3個正方形的周長之和是多少?)
生:我剛剛畫了草圖,發(fā)現(xiàn)3個正方形排在一起有兩種情況:
。
師:這位同學真會動腦筋,一下子想出了3個正方形拼在一起的2種情況。請大家算一算吧!
生1:我們先算出3個正方形的周長是4×3=12厘米,第1種情況有2條公共邊,所以12-2×2=8厘米。
生2:先算出3個正方形的周長是4×3=12厘米,第2種情況也有2條公共邊,所以12-2×2=8厘米。
師:看來3個正方形拼在一起時,雖然形狀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周長相等。
教師在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后設(shè)置“陷阱”:邊長是1厘米的2個正方形的周長之和是多少?果然有同學受到負遷移的作用,直接套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忽視了拼在一起的產(chǎn)生的公共邊。再進一步設(shè)置“陷阱”:邊長是1厘米的3個正方形的周長之和是多少?引發(fā)學生要有序且全面地思考可能出現(xiàn)的形狀,跳出陷阱,正確解題。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