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濤+滕福莉
【摘要】新課改以來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總結經驗摸索規(guī)律,貫徹新課改理念,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生主體性 發(fā)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090-02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強調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習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一、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增強課堂的吸引力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課堂教學效果也逐漸呈現(xiàn)上升趨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善于科學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腐朽為神奇,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降低語文教學難度,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深刻的直觀印象。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能夠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直觀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烏鴉喝水的全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烏鴉喝水的畫面,并特意演示“撿、投、喝”等形象的動作,每一位學生都觀看的非常仔細,有的還意猶未盡,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把握學生興趣愛好,提高動腦動手能力
小學是孩子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制能力較差,所以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同時小學時期也是孩子愛好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尊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對學生喜歡的而且對學生成長又有利的東西就要給予鼓勵,這樣既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又能使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例如,有的學生喜歡寫作,有的學生喜歡閱讀,有的學生喜歡美術,有的學生喜歡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愛好差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在興趣培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生知識文化水平,鍛煉學生動腦動手能力。比如,在學習《匆匆》這節(jié)課的時候,筆者讓學生算算自己走過了多少日子,自己的人生中有什么特別難忘的回憶,問題一經提出,同學的情緒立刻被調動了起來,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動腦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三、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
合作探究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角色,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者、引導者、合作者,必要時給予指導和點撥,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認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安排活動,例如,在教學《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小女孩與她的父親分別怎樣看待愛因斯坦?”要求學生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探究與分析,同時,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與提示,通過介紹愛因斯坦的行為、穿著、外貌等方面來引導學生總結答案。因為學生年齡較小,所以在總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跑題或偏題的情況,此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探究方向,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探究道路上前進。另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還有助于實現(xiàn)“文不讀熟不開講”的目標,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閱讀課文,然后將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找出來進行組內互教,接著再利用字典等工具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后教師統(tǒng)計小組學習的成果,將小組遺留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為之后的教學鋪路。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學生閱讀中遺留的問題,同時還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密切聯(lián)系實際生活,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校,教學即合一”,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后作業(yè)的時候,要注意向生活進行延伸和拓展,與生活連接,提高作業(yè)質量。例如,交流性作業(yè)。一方面為了加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另一方面為了深入語文知識,我們可以設計交流性作業(yè),讓學生與家長溝通交流,一起完成具有深刻意義的作業(yè),一起討論,相互共勉。再如,操作性作業(yè)。例如,當學過寫信后,筆者要求學生給自己的父母、親人或自己的朋友寫一封信,可以傾吐心聲、可以傾訴思念,也可以傾訴喜怒哀樂,相互勉勵。甚至還可以讓學生給國家領導寫一封建議信,談談自己對祖國建設的意見和看法,讓學生展示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第一位,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讓學生帶著興趣去汲取知識、消化知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學生成為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倪文錦等人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大偉等人編著.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國忠.試論小語單元教學特點及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1,(0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