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
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傳播及其應對*
王 靜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1)
摘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在學術創(chuàng)新的幌子下,從抽象人性論出發(fā),以歷史選擇論代替歷史決定論,以個體主義的研究方法代替整體主義的方法,利用新媒體的便利,通過歪曲、丑化、戲說等移花接木或是無中生有的手法制造新奇觀點迎合人們目前不滿情緒、窺秘個人隱私的心理,從而潛移默化地達到自己解構現實的目的,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國情史實教育,提高人們甄別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同時利用新媒體、運用互聯網思維開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形式,進一步筑牢民眾思想上的防線。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本質 傳播 應對
價值觀作為一定社會階級利益訴求的反映,它形成發(fā)展于歷史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反映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全黨全社會共識的文化命題。它既承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也吸收了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既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模糊歷史、顛覆歷史、虛無歷史就等于抹殺價值觀。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研究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本質與傳播特點,以探尋有效應對措施。
什么是歷史虛無主義?簡單地講,就是以唯心史觀為內核,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的學術創(chuàng)新為外殼,通過特定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社會思潮。對這一具有較強蒙蔽性和迷惑性的思潮必須深入剖析其內在邏輯,才能有效地揭穿其所使用的障眼法。
歷史虛無主義具有濃厚的政治目的,但其表面涂著一層厚厚的迷惑色彩。首先,其采取的路徑是打著“理性思考”“范式變更”的學術創(chuàng)新幌子,為其重新評價歷史、做翻案文章提供合法外衣。其次,在所謂的“學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手法是有“取舍”地“重新評價”中國近現代歷史。一方面以抹黑或虛無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歷史為重點,另一方面極力漂白甚至美化歷史上已有定論的反面人物、反動勢力。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善于以小見大,尤其是以戲說娛樂的方式進行,因而,其做法較為隱蔽,缺乏專業(yè)知識背景的人難以甄別。
從本質上看,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它建立在抽象人性論的基礎上,采取的是形而上學的方法。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歷史的發(fā)展是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相統(tǒng)一的過程。任何歷史都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動而已,但追求著目的的人的活動是在既定條件下展開的,所以,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選擇歷史道路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受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的整個社會狀況所制約。因而,要探尋一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必須要深入到特定時期的人們的歷史活動中去,以特定的社會條件為基礎。歷史虛無主義恰恰走了相反的道路。在“重新評價”歷史人物時,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從“是”推導出“必然”,而是用“應然”去代替“實然”。要么割裂事件、人物、思想與歷史場景的關系,超越時空的研究歷史;要么抓住細枝末節(jié),以偏概全,隨意拼湊歷史;要么不惜簡單地玩弄文學創(chuàng)作的把戲,虛構歷史以實現人物的再塑造。如此一來,歷史的發(fā)展不再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活動,而是為了理念自我運動自我實現的過程。對此,列寧曾批判過,“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1](P364)
歷史虛無主義不是獨唱,而是合奏中的一曲。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但為何這條從歷史中走出來的道路一直以來受到如此多的質疑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背后另有企圖——抹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取得的成就、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使中國走上西方為其所設定的道路。一個國家的歷史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基礎,瓦解了其歷史就等于摧毀了這個國家賴以發(fā)展的精神家園。為了使中國接受西方那一套價值觀,走上他們的道路,光靠現實的政治、經濟領域的鼓吹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否定歷史從根本上質疑今天的道路。而歷史虛無主義正是以否定歷史的辦法來實現這一目的。所以,在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時,要看清它與近幾年卷土重來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憲政思潮之間相互呼應的關系。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泛起,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國外的影響,也有國內的根源,既有客觀的基礎,也有主觀的需求。
1.“歷史的落差”與“簡單的對比思維”是歷史虛無主義能夠滋生的內部土壤。社會思潮總是反映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訴求,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發(fā)展狀況的反映。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后發(fā)國家就始終面臨著“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是亦步亦趨地追隨西方發(fā)達國家,還是獨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道路?這是百年來我國理論界一直探索的核心命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革命,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在曲折中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如何看待我國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問題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這些成就和問題與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我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水平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異,成為我們凝聚共識、繼續(xù)前進的關鍵。但就在這發(fā)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新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再度刮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人群。原因何在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歷史虛無主義對黨的否定、對社會主義的否定、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迎合了部分人的利益訴求。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與生產力較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發(fā)展差距。同時,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期,也就意味著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和利益的調整期。當前,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難以及時有效關注和回應所有人的利益需要,因而極易滋生不滿的情緒,對現實產生懷疑與迷惑。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利用了人們這種思維特點和心理,抓住部分人的不滿,將他們的負面情緒進行串聯,由己及人,由問題及成就,由現在及過去,引導他們質疑整個歷史進程,質疑黨的領導,質疑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質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此時,再加上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和國外思想的滲透,尤其是一些唯西方至上的全盤西化論者的鼓吹,歷史虛無主義之聲自然而起,并始終能找到自己的擁躉。
2.歷史虛無主義裁剪歷史的新奇觀點契合了消費主義社會中人們窺探私密的心理,這是歷史虛無主義能夠捕獲人心的重要原因。消費主義興起,隨之帶來了世俗化的扭曲,人們關注的焦點從原來的公共領域退回到個人領域。這恰好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爆料歷史人物、革命領袖的私生活而達到抹殺、歪曲的目的提供了便利。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之一正是通過一些鮮為人知史料的挖掘,特別是揪住革命領袖和先進人物的私生活去抹黑他們,不僅要把他們從曾經的神壇上拉下來,還要抹殺他們的貢獻,以達到解構主流價值觀、推崇西方價值觀的目的。由于信息不對稱,普通大眾難以獲得全面的信息資料,因而難以辨別真假。如果這時候再加上獵奇的因素(大學生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求新求異的心態(tài)更甚于常人),那么歷史虛無主義玩弄歷史的那一套不僅不會被理性認真地對待,反而會被視為具有學術創(chuàng)新價值的新觀點和充滿著無謂的批判精神被追捧。所以,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具有極強的迷惑性與隱蔽性。
3.新媒體的興起為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提供了便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聚合性高、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互動性強、形式多樣的特點,但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它在立場、態(tài)度、深度與品牌方面顯得較為薄弱,且相關的約束監(jiān)督機制還未完善。這恰恰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大開方便之門。歷史虛無主義不僅可以較為容易地在新媒體中散布自己的觀點,而且人們也可以隨時加入到各種討論中,從而增大了被影響的可能性。同時,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發(fā)展還為歷史虛無主義以更加隱蔽生動的形態(tài)出現提供了便利。許多新媒體為了博得點擊率,不顧立場,不顧觀點的真實可靠性,轉載傳播一些能夠快速吸人眼球的信息,比如歷史人物私生活的爆料,往往這類信息都打著“你所不知道的”“不堪入目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等標題。再加上新媒體相關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還未完善,有效的約束制度并未建立,網絡這些新媒體就成了歷史虛無主義暗渡陳倉的重要藏身之所。
應對各種社會思潮,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有效的途徑是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鞍凑諝v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P128)離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難以獨立完成這一任務的。
一方面,以內功修養(yǎng)為基礎,主要是通過國情史實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教育提高大眾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以賦予其甄別和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思想武器。首先要加強學術研究以闡明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性。其次,加強史實和國情教育。相當一部分人對歷史虛無主義某些觀點的盲目推崇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因無知而認同。所以,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要廣泛地加強史實教育。三是要引領大眾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能夠正確看待歷史客觀性與歷史主觀性、歷史事實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正確評價我國歷史進程和歷史人物。其關鍵是讓人們能夠辨別“什么是批判,什么是創(chuàng)新,什么是抹黑,什么是歪曲”。如果無法區(qū)分清楚,很多人會簡單地將對抹黑和歪曲的批判等同于抵制創(chuàng)新、控制思想,這不僅不利于爭取人心,反而會喪失已有陣地。歷史研究中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在于糾正曾經研究過程中的簡單化傾向,更加真實地去還原歷史人物,從而達到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這不是否定,而是深化。抹黑不等于批判,歪曲不等于創(chuàng)新。抹黑是別有意圖,是在制造刺耳的聲音;歪曲是蓄意而為,是以偏見代替實事求是地客觀研究。二者的共同點都在于顛倒是非,通過貶抑一方以高揚一方,貶抑革命領袖或先進人物,如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從而襯托出反動統(tǒng)治者如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偉大”。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還必須要摒棄曾經的“革命領袖是神”的“圣人說”,防止因過度美化革命領袖和先進人物而導致大眾的天然拒斥從而為歷史虛無主義提供可趁之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談話中強調的那樣,“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保?]
另一方面,著力提升外功,主要是善于運用新媒體等現代科技,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歷史教育的新形式、新渠道,營造全方位的歷史教育氛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以更加生動的形式,更加潤物細無聲的渠道進入到人的頭腦,從而不給歷史虛無主義以可乘之機。
首先,在國家大的層面,應利用網絡的便利,圍繞社會的熱點和焦點,開辟疏導人民群眾發(fā)泄情緒、表達疑惑的渠道,組織一定的專家學者隊伍建立有效的溝通與解答機制,以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讓歷史虛無主義無可乘之機。其次,社會的各類組織包括學校應充分利用手中資源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博物館、紀念館應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向民眾開放,通過實地的考察或是史實的模擬再現增強歷史教育的吸引力。最后,要加強網絡的監(jiān)管。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并不意味著這是法外之地。應加快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網絡行為。尤其是相關的媒體組織應時刻意識到自身兼具的教育職責,防止為追求關注量而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
責任編輯:哈麗云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01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形勢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BJSZ2016ZC08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