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星考 練長勛 胡建平 姚庭永(慶元縣食用菌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浙江 慶元 323800)
?
象草發(fā)酵料栽培竹蓀技術
朱星考練長勛胡建平姚庭永
(慶元縣食用菌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浙江 慶元 323800)
關鍵詞竹蓀;象草;發(fā)酵料;栽培
竹蓀又名竹參、竹笙,在分類學上屬擔子菌綱,鬼筆科,竹蓀屬。其形態(tài)秀美,香氣濃郁,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1],自古就有―草八珍‖的美譽,又有―雪裙仙子‖ ―山珍之花‖ ―真菌之花‖之稱,栽培經(jīng)濟效益可觀。近年,筆者開展了利用象草發(fā)酵料栽培竹蓀的試驗研究,總結如下。
象草是菌、牧兩用的優(yōu)良草本植物,具有適應性廣、再生能力強等特點??衫没氖徤降?、池塘邊坡栽培,管理粗放,略施氮磷鉀復合肥就可獲得豐收。象草3~4月扦插,6~7月移植,11月收割,收割后及時曬干,利用機械壓破切割成5~10厘米長,貯存?zhèn)溆谩?/p>
竹蓀栽培備料安排在每年的11~12月,每畝(1畝≈667平方米)備食用菌廢料1噸,竹屑1噸,象草3噸,尿素4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石膏20千克,麩皮40千克。
種植前45~60天開始建堆發(fā)酵,先鋪一層約20厘米厚的象草,再鋪一層10厘米厚的竹屑與食用菌廢料的混合料,撒上過磷酸鈣、石膏與麩皮的混合料,尿素用清水溶化后均勻噴灑在培養(yǎng)料上。澆透后,翻拌培養(yǎng)料3次,將培養(yǎng)料拌均勻。第3次翻料后,在堆旁挖穴,收集滲透出來的水灑到培養(yǎng)料上。料堆成梯形,長度視料量而定,底部寬1.5~1.8米,高1.2~1.4米,再稍踩實,每40~50厘米距離打一個直徑8厘米的孔到底,堆料要避免雨淋。
建堆后注意觀察料溫的變化,當料溫升到70 ℃以上,開始降溫時,及時翻堆。翻堆原則上是內(nèi)外上下料對調(diào),打碎結塊。并根據(jù)培養(yǎng)料干濕程度加水,保持培養(yǎng)料含水量在60%左右,以手捏成團,指縫有水而不下滴為度。翻堆最好在晴天溫度較高時進行,此時熱量散失少,有利于培養(yǎng)料再次升溫發(fā)酵。根據(jù)料的粗細確定發(fā)酵時間和翻堆次數(shù),直至料顏色呈褐色且有香味為止,一般翻堆3次。
每年1月中旬至3月上旬,選擇近5年未栽培過竹蓀的農(nóng)田,在種植前10~15天翻土整平,曝曬殺菌。畦床寬70厘米,溝寬25厘米,土培于菌床兩側,畦長和排水溝根據(jù)田塊大小確定。
播種前在場地上搭遮陽棚,先在栽培地四周立柱,柱高2米,柱間距3米,用毛竹做橫梁,用鐵絲扎緊,再用細竹或樹枝搭成經(jīng)緯,蓋上單層3針遮陽網(wǎng)等,以達到三分陽七分陰的效果。
日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5 ℃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前將培養(yǎng)料散堆2~4天自然降溫,若培養(yǎng)料含水量較低,散堆后須補水至含水量60%左右。畦床上鋪厚25~30厘米的培養(yǎng)料,將菌種掰成鴨蛋大小的菌塊,呈梅花形插播,種間距15厘米,播種后蓋上2~3厘米培養(yǎng)料,覆2~3厘米厚的碎土層,成龜背形。再橫向覆蓋稻草,不宜太厚,防止燒菌。早春溫度低,應蓋地膜保濕保溫。播種15天后,不定期抽查菌種的萌發(fā)和吃料情況,正常生長的菌種呈白色絨毛狀,如發(fā)現(xiàn)菌種變黑發(fā)臭,則要查明原因及時挑出,補種。
5.1通風換氣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基質(zhì)或土壤中氧氣充足時,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較快;反之,則生長發(fā)育遲緩,嚴重時菌絲死亡,長出的子實體畸形[2]。因此,菌床要不定期揭膜通風換氣,使畦床內(nèi)空氣新鮮,晴天每天通風1小時后再覆蓋。
5.2調(diào)控濕度
竹蓀既不耐水也不耐旱,要防止雨天畦溝積水和天晴干旱菌絲萎縮。要做到天晴畦溝保持淺度蓄水,但不得高于培養(yǎng)料底部,防止菌絲窒息死亡;雨天排干畦溝水,保持覆土、溝土濕潤,結合通風換氣,定期掀、蓋地膜,保持培養(yǎng)料濕度在60%左右。
5.3控溫發(fā)菌
竹蓀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2~24 ℃。連續(xù)天晴,溫度超過25 ℃時,要通過掀、蓋薄膜調(diào)整畦床溫度,以防燒菌。若溫度低于20 ℃,除了透氣保溫外,還要蓋好地膜,防雨保溫。
由于5~6月時雨時晴,溫度不穩(wěn)定,采菇有早有遲。雨后天晴出菇早且多,當菇蕾破口抽柄冒蓋時,應立即采收。菇體要清潔、完整,每天采收2~3次,及時剝離菌蓋和菌托,運回倒入烤篩,讓其自然伸長撒裙。
為了使竹蓀外觀保持整齊飽滿鮮白,需采用二次烘烤法。先在篩面鋪上一層紗布,再按菇大小分上下層,大的擺下層,小的擺上層,整齊排布,最后用塑料帶固定,防止烘烤時被風吹散和沾篩。進入烤房后,打開排濕窗,燒火烘烤。烘房溫度60 ℃左右,根據(jù)竹蓀含水量高低,控制起始溫度。起始溫度晴天采收的可高些,雨天采收的應適當?shù)托?,以利竹蓀迅速脫水定形。當烘烤至七八成干時,取出烤篩,將竹蓀按大小分開整理,捆扎固定,豎放在烤篩上,再烘干定色。此時須關閉排濕窗,利于烘房內(nèi)熱風循環(huán),保持55 ℃左右約1小時。烘箱?;鸾抵磷匀粶囟群蠹皶r取出竹蓀裝入塑料袋,扎緊袋口,防止回潮變色,放入陰涼干燥房間或冷庫保存待售。
竹蓀常見蟲害有菌螨、蛞蝓,病害為煙灰菌。生產(chǎn)過程中一般禁止使用藥劑防治。
菌螨一般肉眼不易看見,播種后就會聚集到菌種周圍,舔食菌絲,迅速繁殖,造成播種后不見菌絲生長,情況嚴重的可造成菌種大面積死亡。預防要做好栽培料和栽培場地清潔消毒工作,及時清除螨源,如廢料、秸稈、殘碎菇屑等。
蛞蝓又名鼻涕蟲,白天躲藏在陰暗潮濕處,黃昏出來尋食,主要危害子實體??稍陉幪旎蛲砩线M行人工捕捉,用新鮮石灰撒在蛞蝓活動處。
煙灰菌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中較容易發(fā)生,會使菌絲斷裂,影響產(chǎn)量,早期為一團白色菌絲,最后變成暗褐色。預防要注意栽培場通風,控制菌床的濕度。發(fā)病早期可用3%石碳酸或2%甲醛直接噴灑于病處,嚴重時須直接挖除培養(yǎng)料,并撒新鮮石灰,用塑料膜覆蓋病處,防止擴散[3]。
參考文獻
[1] 郭渝南, 劉曉玲, 范娟. 竹蓀的營養(yǎng)與藥用功效[J]. 食用菌, 2004(4): 44-45.
[2] 曾應林. 竹蓀大田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福建農(nóng)業(yè)科技, 2015(9): 48-49.
[3] 趙崇平. 人工栽培竹蓀的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 北京農(nóng)業(yè), 2011(6): 73-74.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934(2016)02-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