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的老師不太喜歡學生的怪問,認為是學生故意搗亂,給課堂添堵。其實,只要老師抓住學生的怪問深度追問,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深度思維,引導學生深潛文本,讓怪問變成有價值的教學問題。怪問前面是豁然開朗,怪問里面是美玉有瑕,怪問后面是言有深意,怪問背面是文可更好。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怪問;處理藝術
語文教師在預設課堂教學執(zhí)行文本時,多是把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把一篇文本應該教學的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若干個問題。這些問題,幾乎都是文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常情況下,都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向這些預設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深入探究,保證課堂教學不偏離方向、不節(jié)外生枝,順利走向既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如有學生提出與教師所預設的內(nèi)容毫不相干的問題,就會被視為怪問。輕者,老師不予理睬;重者,老師會呵責處罰。因為這樣的怪問會打亂教師課堂預設的進程,超出老師的課前謀劃,有時會讓老師無法下臺。
其實,“怪問”一詞是教師課堂中心論的產(chǎn)物。如果語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讓學生自讀文本,自己提問,自己探究,自己給答案,學生的問題就會不計其數(shù)。要說是怪問,不知有多少問題可以算作怪問,不知有多少奇思妙想該是怪問。也許,怪問所折射出的恰恰是學生最有價值的探究,是學生新思考、新觀點、新解讀的表達,是學生個性閱讀的反映。一堂課有怪問出現(xiàn),證明教師的教學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證明教師讓學生真真切切參加了課堂學習,證明教師的語文課堂是一潭活水。為此,語文課堂最好少用“怪問”一詞,學生的問題越多越好,越怪越好。因為在學生的怪問里,定有無窮的寶藏。
其一,怪問前面是豁然開朗。學生要在文本中提出一個怪問,沒有對文本的深入研讀是不可能的。學生的問題既然被列入怪問,就意味著他的問題有些超出常態(tài),有些偏離教師預設的重點和難點。而這也許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初見端倪,是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好時機。對學生的怪問,不要冷嘲熱諷,而應大加褒揚。
例:《五柳先生傳》課堂截片:
生:明明是陶淵明給自己作傳,他卻說自己“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這也太假了!
師:你問得好!哪有這樣作傳的?可陶淵明既然這樣寫了,恐怕就不是假不假的問題吧。開頭兩句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不知五柳先生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可五柳先生明明知道自己的籍貫和名字呀。這是為什么呢?
生:是不是他不想承認自己目前的籍貫和名字,就像張岱把自己說成明朝人一樣。
生:恐怕他是說,我不屬于這個黑暗的時代,我在這個時代沒有戶口。他是在暗示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叛逆者。
師:其實文中有暗示喲!
生:對呀。最后他不是說自己是無懷氏、葛天氏之民嗎?
師:這有什么用意嗎?
生:他向往追求的是人人安居樂業(yè)、恬淡知足、民風淳樸的社會。當時陶淵明所處的社會不配有陶淵明這樣的人,他故意這樣寫。
師:我們學過陶淵明不少詩文,你覺得他該是哪里人?
生:桃花源中人。
師:桃花源與無懷氏、葛天氏時代有區(qū)別嗎?
生:一樣的理想社會。
師:實際上這是陶淵明的妙筆。他是在暗示自己的避世思想和隱者身份,是在表明自己的特立獨行。
教師在備課時,一般都是圍繞陶淵明的性格、志趣和思想設置問題,眼光一般都不會關注到文本開頭的第一句話。我也不例外,只是學生的怪問,我并不反感,我會經(jīng)常為學生的怪問喝彩,會借助學生的怪問,深研文本,從而為課堂帶來濃烈的語文情味。我會抓住怪問,充分利用學生的積累,誘導他們“比物丑類”,拓寬文本內(nèi)涵的寬度并挖掘文本的深度,讓其深入領會語言運用的奇妙無窮,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
其二,怪問里面是美玉有瑕。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最終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形成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在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因此,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圍繞文本提出怪問,教師不應難堪,而應非常高興,因為怪問里也許有學生的獨到見解。
例,《與朱元思書》課堂截片:
生:我認為吳均說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有些言過其實。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富春江的水,作者說“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的就是水的清澈和迅疾。如果說這樣就算“天下獨絕”的話,那《三峽》“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的水與富春江水有區(qū)別嗎?還有《答謝中書書》的“清流見底”、“沉鱗競躍”,算不算“天下獨絕”呢?《小石潭記》中小石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這又算不算“天下獨絕”呢?再說富春江的山,山勢軒邈,泉水清越,好鳥和鳴,蟬叫猿嘯,枝條交映,真的是一幅大自然的畫卷。但三峽“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不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嗎?《答謝中書書》中的山川之美,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呀。這樣看來,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怎么可能是“天下獨絕”呢!什么叫“獨絕”,那就是絕無僅有。因此,我認為作者用詞不當。
學生的這一番話,比較歸納,有根有據(jù),言之鑿鑿。也許學生的理解有些偏頗,欣賞文學作品不應該采取考證方法。但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的材料,采用的比較分析法,進行的逆向思維,比答案更有價值。這就是過程重于結果。學生所言的“‘天下獨絕有些言過其實”,經(jīng)他的解說,我倒還很贊成。這樣的不信書,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語文閱讀很有意義。
其三,怪問后面是言有深意。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在看似普通的表達中找出不普通的地方,以此為鉆探點,深鉆文本,想找到作者在文本中隱藏的真實而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這是學生愛學習的良好表現(xiàn),可許多教師把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而產(chǎn)生的問題視為怪問。其實,只要教師換一種思維,巧妙地借助學生的怪問,與學生一起深翻文本,怪問就會成為妙問,就會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就會在深鉆文本的過程中收獲深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例:《五柳先生傳》課堂截片:
生:文章說他“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他為什么期望喝醉呢?
生:因為他“性嗜酒,家窮不能常得”。
生:家里貧窮,經(jīng)常沒有酒喝,親舊請他喝酒,他無所顧忌喝個夠。未必他是一個酒鬼。
師:陶淵明喜歡喝酒,且“期在必醉”。但他是不是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酒鬼呢?也許他“期在必醉”有另外的原因喲!
(投影)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生:陶淵明因為家庭貧窮,自家耕種還不能供全家吃穿。他叔叔推薦他做了一個小官,但他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為官80余日就辭官歸家了。官場黑暗,他內(nèi)心十分痛苦;全家生活艱難,他無比難過。因此,他是想借酒澆愁。
生:文中不是說他“晏如也”嗎!既然他安然自若,為何又痛苦難受呢?
生:他雖然“不戚戚于貧賤”,可全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他能安然自若嗎?
師:他向往的社會是什么樣的?
生:他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社會混亂,百姓生活艱難。而他向往的是無懷氏、葛天氏那樣的社會。殘酷的現(xiàn)實,巨大的反差,無可奈何,他的內(nèi)心非常痛苦,他也只好借酒澆愁??!
生:有酒壯膽,他就少了許多顧慮,就可以在詩文中表達真實情感,就可以寫出表示自己志向的詩文。這應該是他“期在必醉”的原因。
師:看來他“期在必醉”,并非簡單的“性嗜酒”。盡管他是一位歸隱者,好像不問世事,淡泊名利,可他的內(nèi)心并沒有完全出世,他對當時的社會,對生活在艱難時世的人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又無可奈何啊!實際上,他是一位并未完全遺世的人,這正是他偉大的地方。
在教學中,我借助學生的怪問,借助這個“醉”字,把陶淵明這位關注社會民生的遺世者讓學生重新認識,讓學生明白陶淵明并不是一位現(xiàn)實的完全逃避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文本的主題,讓學生能更全面地認識陶淵明。
其四,怪問背面是文可更好。教材中的文章都經(jīng)過了專家的反復篩選,應該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篇。但這樣的佳篇是不是就完美無瑕、盡善盡美,恐怕難有肯定的回答。學生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分析文本,從微觀的角度斟酌字詞、句段、語法、修辭等方面的運用,從宏觀角度審讀文本的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過渡照應等方面的優(yōu)劣,這是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判斷對文本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從更加完美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建設性意見不一定正確,顯得稚嫩,有些偏激,但比這個意見更有價值的是學生參與探究思考的過程。一旦課堂出現(xiàn)這樣的怪問,教師應該倍加珍惜,緊緊抓住怪問不放,組織學生解決怪問,從而獲得能力鍛煉。
例:《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截片:
生:文章最后一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為什么不單獨成段呢?
師:你能說說它單獨成段的理由嗎?
生:這句話應該是對全文的概括,而不僅是對第二段的概括。
師:可以再說具體些嗎?
生:第一段寫他沒有書讀,自己借書抄書讀,隆冬大寒時節(jié)也不放棄。還寫了他沒有老師指導,自己跑到百里外去向“鄉(xiāng)之先達”請教,有時先達態(tài)度還不好。這些同樣是寫宋濂學習的“勤且艱”哪。
我備課時,沒思考這個問題??蓪W生在上課時提出了這個問題。無論從內(nèi)容的角度分析,還是從形式的角度審看,最后一句話單獨成段作為全文的總結要恰當些。并且這樣的研討對訓練學生作文謀篇布局的方法大有裨益。學生提出這樣的怪問并說明了理由,我沒有為編者辯護,反而贊賞學生的這個建設性意見。學生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提高其語文學習興趣和能力大有裨益,何樂而不為呢!
怪問,它不是有意給課堂添堵,更不是有意難為教師,它是學生深入學習的產(chǎn)物,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表現(xiàn),是學生思辨能力的展示。
因此,語文課堂可怕的不是怪問,而是沒有學生提怪問;可惡的不是怪問打亂了課堂秩序,而是教師對怪問采取打擊的態(tài)度;可笑的不是學生頭腦發(fā)燒提怪問,而是教師不能巧妙地引導學生讓怪問出彩。語文教師應該清楚,怪問更考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更考驗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
作者簡介:代保明(1964— ? ),男,重慶市涪陵區(qū)第十四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重慶市特級教師,全國中語“學術先鋒人物”,主要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