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
摘 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藝術多樣性的藝術大國,在文化方面和藝術表演方面,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不同的地區(qū)也會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東北秧歌和二人轉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在東北地區(qū)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兩種舞蹈有其各自藝術樣式但又相互影響,東北秧歌和二人轉在表演方面雖然有些不同,但在藝術形式和風格以及藝術特征方面,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
關鍵詞:東北秧歌;二人轉;表演形式;異同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2-0267-02
東北秧歌是典型的東北地區(qū)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韻律特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東北秧歌表演內容以及表現(xiàn)形式也發(fā)生了明顯改變。二人轉是一種集說、唱及舞蹈等藝術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同樣有其獨特的文化風格和藝術表現(xiàn)。
一、東北秧歌
秧歌起源于民間插秧種田的生產(chǎn)活動,與古代神祗祈求上天保佑和祭祀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秧歌從清初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派生出東北秧歌、陜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河北秧歌、山西秧歌等。而傳統(tǒng)的東北秧歌主要流傳于遼寧、黑龍江、吉林3省,其由來及演變與民族遷徙的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首先,秧歌是漢族的舞蹈與滿族舞蹈相融合的地域性藝術。其次,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后,為繁榮東北與守衛(wèi)東北的邊疆,制定了關于遼東地區(qū)招民開墾條例,條例的制定推動了移民東北的浪潮,先后有多達7次大規(guī)模移民。另外,在東北,滿漢之間開始出現(xiàn)了通婚、雜居等現(xiàn)象,這不僅促進了東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還孕育出具有東北地區(qū)獨特的人格特征和中原民間藝術文化特征的東北大秧歌。
二、二人轉
在表演藝術上,東北秧歌舞蹈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及獨特風格的群眾藝術,它以其群眾藝術性質對戲曲藝術的流行地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二人轉”就是基于東北秧歌發(fā)展起來的。二人轉集中扇子花、說唱手玉子、手絹花兒和大板的技巧于一身,并在“喇叭戲”和“蓮花落”的曲調形成后逐步脫離了秧歌的特性,形成了“舞蹈”“合唱”“坐唱”等形式的二人轉。二人轉從最初的藝術形態(tài)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近300年的歷史。而從藝術的承襲方面來看,可追溯到清朝嘉慶末年。二人轉在歷史上有東、南、西、北四大流派。東以吉林市為重點,特色是舞彩棒,有武術成分;南以營口市為重點,受秧歌影響較大,唱歌和跳舞并重;西派二人轉基于東北秧歌,受河北蓮花落的影響,增加了舞蹈、人物、走場等演變而形成,講究板頭;北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shù)孛袼椎挠绊?,唱腔?yōu)美。故有“東要棒,南靠浪,西講板頭,北靠唱”之說。然后,各派別相互補充,相互協(xié)調,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二人轉大致可以分為3種表演類型;一是兩人二重奏形式,一丑一旦,邊唱邊舞或者邊說邊唱,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第二種是一人唱歌跳舞,被稱為單出頭;三是演員用各種角色進行舞臺劇表演,這種形式被稱為“拉場戲”。單出頭,也被稱為“獨角戲”,演員以劇中人物的身份演唱,一般多為觀眾介紹故事情節(jié),有時也可以導入多個角色。傳統(tǒng)樂曲的單出頭節(jié)目不多,僅有像《丁郎尋父》《紅月娥做夢》《王二姐思夫》等膾炙人口的二人轉作品,以及建國后出現(xiàn)的《開明女孩》等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作品。東北二人轉,是男女對唱,這是最廣泛最常見的表演形式?!袄瓐鰬颉笔侵?個或更多的人使用二人轉曲調演唱的民間戲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角色扮演者可以自報家門、環(huán)境、時間,表演根據(jù)劇情的變化而變化。
坐唱,是指二人轉演員和伴奏者坐在舞臺上以二人轉的曲調進行表演,根據(jù)劇情的需要,演員可以對戲、對歌、對話,也可以站起來在隊外表演。
二人戲,也被稱為“雙人戲”,是兩個人演唱的拉場戲。兩人扮演的角色是固定的,這點和二人轉不同,不得分包趕角,如《六月雪》《夜宿花亭》等。演員的表現(xiàn)手法中有“四功一絕”的說法,“四功”是說、唱、舞、做?!耙唤^”指的是手帕、扇子、手玉子等道具的表演;四功里說是指說口,以打岔為主;唱是最主要的內容,講究詞、句、板、調;舞指舞蹈,主要是指“三場舞”;做是以虛代實;“一絕”以絲綢花和扇子花常見,與東北秧歌相似,舉辦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是獨一無二的。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一般都是持甩子,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玉珠”“黑虎出山”“金鼠回報”和“纏頭”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一個小竹板,在他的手中,每手上兩片,有“胸前扭”“輪腔打扭”和“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三、東北秧歌、二人轉表演形式的異同與內在聯(lián)系
(一)形式特點
傳統(tǒng)的東北秧歌,主要表演形式有“高蹺秧歌”“寸蹺秧歌”和“地秧歌”。這3種舞蹈形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表現(xiàn)在腳下的道具——“蹺”。是不是踩“蹺”,以及踩“蹺”的高與低,會對舞蹈表演者上身的動作與下身動作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還會對道具的使用效果產(chǎn)生影響。踏蹺和蹺技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高蹺秧歌”,在明末清初傳入東北并與當?shù)氐难砀枞诤隙纬傻牡赜蛐悦耖g藝術。舞蹈隊的踩蹺表演,是民間常見的“踩雙蹺”,舞蹈表演者把一對裝有墊板的木制“腿子”(木蹺)綁在腳上進行表演?!案哕E秧歌”最講究的就是“蹺功”,“蹺功”優(yōu)秀的藝人,能站在2米高的蹺上為觀眾表演幾十種驚險的難度特別大的“絕活”?!暗匮砀琛保耖g俗稱“地蹦子”或“地出溜”,早在明末清初時就傳入東北地區(qū)。舞蹈表演者不踩“高蹺”,站在地面展示自己的舞蹈技能。由于這種舞蹈形式脫離了高蹺,表演者表演就相對自由一些,表演的時候上身動作穩(wěn)重,但是腳下的動作卻多種多樣?!按畿E秧歌”是在“地秧歌”和“高蹺秧歌”之間的一種舞蹈形式,這種秧歌的主要形式是以表演旦角的表演者(皆為男扮)要踩在幾寸高的蹺上,小蹺的腿部用長裙或褲子擋住,小蹺下鑲有一爽假的“金蓮”鞋而舞蹈,這種舞蹈形式早些年較普遍,現(xiàn)如今在東北秧歌中已不多見。
二人轉的舞蹈特點和舞蹈內容與二人轉表演形式緊緊相連,它的主要特征是“頭歡”“腰浪”“腳緊”。“頭歡”指的是純粹的舞蹈和歌唱開場時承載的快樂,舞蹈動作輕盈,幅度較大,節(jié)奏緊湊,路線走動次數(shù)較多,具有火熱、爽朗、豪邁、熱情的特點。“腰浪”中的“腰”代表的是整部作品中的中間部分,“浪”代表的是跌宕起伏的劇情發(fā)展,是一種表現(xiàn)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的舞蹈手段。這種表現(xiàn)手段大致分為3種:一是情節(jié)上的表現(xiàn),二是內心感情表達,三是舞蹈形式的表現(xiàn)。二人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一副框架,一為主述,一為陪襯。主述以跳舞為主,陪襯以主述為主,以音樂的曲調以及舞蹈表演作為表達內心感情的手段。它包含了抒情與激情兩個方面:激情是一種熱情的表現(xiàn),充滿激情而且體態(tài)也很優(yōu)美。二人轉中的上下樁是由東北秧歌中“小戲”“二人場”演變而來的。“小戲”的上樁是舞蹈中擔任主角的人,而下樁則是擔任配角的人,在舞蹈演出中二人的角色可以隨時調換,可以上下調換,也可以左右互換。二人轉舞蹈有純粹的舞蹈者和伴舞者兩個角色。純舞蹈中包括上場舞蹈、下場舞蹈和其他舞蹈,但完整統(tǒng)一的舞蹈表演特征越來越趨向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二)內容特點
東北秧歌的種類繁多,主要內容表現(xiàn)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結合在一起演出。傳統(tǒng)的東北秧歌舞蹈風格主要以火爆、潑辣、歡快、奔放為主;而動作則以逗、媚、艮、俏、浪為特色;以快節(jié)奏的舞蹈動作為主,彰顯民族的特色;音樂與歌詞以抒發(fā)東北人民的情感為主線,繼承了東北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意識;在道具舞方面以扇子和手絹為主要道具,把漢民族的秧歌舞蹈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舞蹈中用來表演的服飾以鮮艷、光亮、環(huán)佩、鈴鐺為主要特點,散發(fā)著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東北藝術特色;
“二人轉是弦索腔系的東北民間小戲,是一種基于地域性文化因素的民間戲曲形態(tài)”,也稱“蹦蹦”“雙玩藝”。它既有歌唱,又有舞蹈;既有表演,又有說口。時而描繪景物,時而模擬人物,時而敘述故事,時而宣講評論,一切環(huán)境、地點、景物等等,都靠兩個演員用演唱來說明,用眼神兒來示意,用動作來表述,用說口來交代。東北秧歌與二人轉的不同點是,大秧歌是純粹的舞蹈表演藝術,二人轉則是說唱型的舞蹈表演藝術,二人轉和秧歌是相互轉換的。
(三)動律特點
在舞蹈動律上,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相近點。東北秧歌的主要特點集中在“走相”——扭動的步伐,講究“十字扭”“行進扭”。從膝部的角度看,扭動動作要松弛有度、腳腕用力,呈略勾狀。與此同時腳要有向后踢的動作,在落地的時候要由膝關節(jié)部控制腳后踢動作。民間的藝人常講,東北秧歌舞起來是有“嚼頭”,這個“嚼頭”指的就是這個特點。傳統(tǒng)的東北秧歌的步伐要自然,跑的時候動作要大,要夸張,而在扭的時候舞蹈表演者的路線要不斷變換,展示各式各樣的舞蹈畫面,使扭、走、跑的動作融入整個舞蹈中,以便形成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白呦唷敝刑赜械陌硬胶颓疤卟降?,則用以表現(xiàn)十足的逗與媚情調,讓觀看舞蹈的人們從浪漫與俏麗的律動中獲得美的滿足?!胺€(wěn)相”——相對于“走”的動態(tài)性動作而言,是一種相對慢的動作。“鼓相”,即俗語所說的無鼓不成舞,鼓的擊打對于東北秧歌來說非常重要,并且鼓點有各式各樣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鼓點的強與弱、大與小、長與短來表達舞蹈中所蘊含的不同意義。東北秧歌的鼓相種類有連鼓、叫鼓、翻身等。在叫鼓中又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之分”,而“五鼓”是“鼓相”中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
二人轉的表演主要體現(xiàn)在手、眼、身、步上:手勢不能過高,舉手不過眉,講究眼到哪兒手到哪兒;眼睛要傳神,要表達各種不同思想感情,講究“開眉眼兒”;身即身段,就是所謂“身上有戲”。用身段來描繪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還要描摹爬山、劃船、騎馬、騎車等各種姿態(tài),將這些動作、姿態(tài),經(jīng)過加工提煉和藝術夸張后搬上舞臺。“步”即臺步。二人轉的臺步雖然節(jié)奏不像扭秧歌那樣明顯,但也講究“唱在板兒上,走在點兒上”。
——————————
參考文獻:
〔1〕田子馥.二人轉本體美學[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
〔2〕馮嫻.東北二人轉音樂[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
〔3〕李微.東北二人轉史[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4〕樸剛,陳立華.東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思路研究[J].體育科學,2008,(4).
〔5〕王桂欣,溢洋.北秧歌的沿革和社會控制管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責任編輯 王文江)